楊利慧:《中國神話母題索引》導言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神話和民間故事?這個問題大約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因為幾乎所有的族群都擁有自己五色斑斕的神話,故事的數量往往更是多得如同漫天的星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敘事往往呈現出一定的模式性。比如,中國東漢時期的典籍《風俗通義》的佚文裡,記載有女媧用黃土摶制人類的神話,不約而同,《聖經》裡也說上帝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創造了人類的男性始祖亞當,古希臘神話中說普羅米修斯用土和水——一說是他的眼淚——塑造了第一個人體,而爪哇的神話裡也說創造神用粘土造出了第一個男人。可見,泥土造人是一個流佈廣泛的神話元素,它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地區和族群中反覆出現,具有模式性的特點。依據這種模式性特點,能夠將世界上浩如煙海的民間敘事文本進行分類。而分類,不僅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深入發展的基本前提。母題的劃分以及母題索引的編纂,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

一、“母題”的劃分以及母題索引的編纂


其實,在對母題(motif)進行劃分之前,世界民間文學研究史上更早出現的是類型(type)的劃分以及類型索引的編纂。這一分類法的集大成者要數芬蘭的歷史-地理學派(The Historical-geographical School)。這派學者認為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在於廣泛、詳盡地研究故事情節,具體確定這些故事情節的最初發祥地及其流傳的地理途徑。為了便於比較眾多的故事異文,並且從中探求故事的原型和發源地,該派學者把世界各地、各民族中流傳的類似或類同的故事情節劃分為“類型”(type)。“一種類型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傳統故事,可以把它作為完整的敘事作品來講述,其意義不依賴於其他任何故事。當然它也可能偶然地與另一個故事合在一起講,但它能夠單獨出現這個事實,是它的獨立性的證明。”[ [美]斯蒂•湯普森著:《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鄭海等譯,鄭凡譯校,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499頁。該書原名為The Folktale, 1977年出版。]例如在中國眾多民族中廣泛流傳的兄妹婚神話,儘管它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的講述人那裡,情節往往有大大小小的差異,然而其基本的情節結構相對穩定。我曾依據自己近年來所蒐集的418則兄妹婚神話,將中國各民族間流傳的兄妹婚神話的一般情節結構——也就是這個神話的基本類型——構擬如下:

1.由於某種原因(洪水、油火、罕見冰雪等),世間一切人類均被毀滅,僅剩下兄妹(或姐弟)兩人。

2.為了重新傳衍人類,兄妹倆意欲結為夫妻,但疑惑這樣做是否合適。

3.他們用占卜的辦法來決定。如果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滾磨、合煙、追趕、穿針等)發生,他們將結為夫妻。

4.上述事情發生,於是他們結婚。

5.夫妻生產了正常或異常的胎兒(如肉球、葫蘆、磨刀石等),傳衍了新的人類(切碎或者打開怪胎,怪胎變成人類或者怪胎中走出人類)。[ 拙文《民間敘事的傳承與表演》,《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

芬蘭學者安蒂•阿爾涅(Antti Aarne,1867~1925)曾蒐集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的故事資料,編纂了一部《民間故事類型索引》(Verzeichnis der Märchentypen, FF Communications No.3, 1910),該索引後經美國民俗學家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 1885~1976)的翻譯、多次補充和修訂,成為世界民間文學領域使用最為廣泛的工具書之一,[ Antti Aarne.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Translated and enlarged by Stith Thompson, Second Revision, FF Communications No.184, Helsinki, 1973. ]為國際性的民間故事的分類和比較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民俗學者們通常把該索引的分類和編排方法稱做“阿爾奈-湯普森分類體系”(the Aarne-Thompson classification system),或簡稱為“AT分類法”。

但是,湯普森覺得僅有類型以及類型索引還不夠,因為類型的劃分有時依然失之粗疏,不利於開展更細的研究。他建議應該將類型進一步細分,劃分為更小的敘事單位——母題。“母題”一詞在湯普森之前已有不少學者使用,[ 參看Dan Ben-Amos. “The Concept of Motif in Folklore,” in Venetia J. Newall, ed., Folklore Stud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of the Folklore Society. Woolbridge, Suffolk: D.S. Brewer, 1980, pp.17-36. 該文的中文譯文可參考[美]丹•本•阿姆斯:《民俗學中母題的概念》,張舉文譯、李揚校,劉守華、陳建憲編:《故事研究資料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分會編印,1989年,75-97頁。]湯氏採納了這一術語,並“一直在十分寬鬆的意義上”使用它(always in a very loose sense)。[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Introduction,” p.11, p19.]在他看來,母題“是構成傳統敘事文學的元素”(the elements which make up traditional narrative literature),它“包括敘事結構中的任何元素”(to include any of the element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Introduction,” p.11, p19. ]是一個故事中最小的、能夠在傳統中持續的元素,它具有某種不尋常的和動人的力量。[ 前引斯蒂•湯普森著:《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499頁。]比如平凡的吃和睡並不構成母題,因為它們缺乏不同尋常的、突出的特徵,但是它們可能通過與某種突出的或者值得記憶的事物相聯繫而成為傳統的一部分,比如在一張神奇的桌子上吃,吃由動物幫手提供的食物,或者吃能夠賦予神奇力量的食物,這樣才能使故事不同尋常,才有可能被故事的講述者代代相傳,從而使相應的行為成為故事中的母題。[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Introduction,” p.19.]母題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故事中的角色,比如眾神、非凡的動物、殘忍的後母;第二類涉及情節的某種背景,比如魔術器物、奇特的信仰、不尋常的習俗;第三類母題是單一的事件,它們構成了母題的絕大多數母題,可以獨立存在,為數眾多的傳統故事類型就是由這類母題單一的母題構成的。[前引斯蒂•湯普森著:《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499頁。]

那麼,劃分母題有什麼重要性呢?湯普森的看法是:“世界民間文學中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單個母題中的相似之處比完形故事中的更為常見。因此,假如我們要將全世界的傳統敘事資料加以系統整理以使之井然有序(舉個例子說,就像科學家們處理世界範圍內的生物學現象那樣),那麼就必須通過對單個母題加以分類的方法,而正是這些細節組成了那些豐滿的民間敘事,也正是這些簡單的元素能夠為全部傳統文學的系統分類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Introduction,” p.10.]可見,因為母題比類型更為細小,反覆出現的頻率更高、更具相似性,因此劃分母題,能夠為民間文學的系統分類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也更便於世界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劉魁立在談到世界各國的類型索引和母題索引時也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對於民間文學作品進行深層的研究,不能不對故事的母題進行分析。就比較研究而言,母題比情節具有更廣泛的國際性。”[ 劉魁立:《世界各國民間故事情節類型索引述評》,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376頁。]比如,圍繞“泥土造人”這一神話中反覆出現的母題,可以對世界各地的造人神話的異同進行比較研究;研究兄妹婚神話的學者,也常常需要就這一類型之中的各個細小母題,例如世界大災難(本索引編碼850)、卜婚(153)、大災難後人類的重新繁衍(970)、始祖結親後生下怪胎(975)等一一開展比較研究,從而分析各個不同地域和族群在傳播上的不同特點,探索特定母題中蘊含的宇宙觀念或者與特定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繫,尋求其中可能的文化傳播規律等;甚至其他學科的學者,例如研究災害或者怪胎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也可以從母題中找到古老神話對於相關現象的分類和想象,從而拓寬資料和視野的範圍。陳建憲曾以神話母題的劃分為例,談到母題分類法的重要作用:第一、將母題作為分類的基本單位,可以將數量巨大、難以把握的神話資料整理得有條有理;第二、母題也是“一個最佳分析單位”,由此出發,“既可以研究一個神話作品中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組合狀態,又可以通過各個母題來源的分析,從縱向研究一個神話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還可以從橫向的比較研究,通過各個民族間相同母題的關係,瞭解神話的民族特點與文化差異。”[ 陳建憲:《神話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4-35頁。]在迄今為止的神話研究史上,母題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為便於研究人員的檢索和比較研究,湯普森編纂出了六大本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對民間故事、歌謠、神話、寓言、中世紀傳奇、說教故事、故事詩、笑話和地方傳說中的敘事元素的分類》(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A Classification of Narrative Elements in Folktales, Ballads, Myths, Fables, Mediaeval Romances, Exempla, Fabliaux, Jest-books and Local Legends, 1932~1937, rev.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1957),其中的母題來自於神話、民間故事、傳說、民謠等諸多敘事文類,被按照從A到Z的順序排列,A部分是神話母題(Mythological Motifs),B部分是動物母題,C部分的母題涉及禁忌(Tabu),D部分有關魔法(Magic)……同《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一樣,該索引出版後,也迅速成為世界各國民俗學者案頭常備的工具書,為了解眾多母題在世界各地的流傳和分佈狀況、進而展開比較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基礎。美國民俗學家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曾盛讚該索引對於世界民間文學工作者的重要性:“母題(motif)已成為民俗學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按照理查德•多爾遜(Richard Dorson)的觀點,具備運用斯蒂•湯普森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的能力,成了民俗學家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且也是使他區別於其他文化領域學者的決定性特徵。”[ 前引Dan Ben-Amos. “The Concept of Motif in Folklore,” p.17.]

不過湯普森的母題索引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第一、儘管作者參考的著述和期刊多達上千種,然而其中有關中國的資料十分有限。索引第一版使用的有三本: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著的《漢文三藏經中的五百個故事和寓言》(Cinq cents contes et apologues extraits du Tripitaka chinois,1910-1911)、英國漢學家倭納(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er, 1864-1954, 漢名為“文仁亭”)著的《中國的神話與傳說》(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年初版)、美國學者福開森(John C. Ferguson, 1866-1945)著的《中國神話》(Chinese Mythology, 1928年初版)。第二版增加了兩種:德裔美籍漢學家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1909-1989)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Typen chinesischer Märchen, 1937)、美國漢學家葛維漢(David C. Graham,1884-1961)的《四川苗族的民歌和故事》(Songs and Stories of the Ch’uan Miao, 1954)。[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Introduction,” p.14.]五部書的出版年代都比較早,所涉及的地域和民族也較狹窄,而且幾部著述均為外國學者撰寫,其中對於中國神話的介紹存在不少偏頗乃至於偏見。例如倭納的書中就到處充斥著“中國神話貧瘠論”的西方中心主義觀點,而且他介紹中國神話時依據的資料主要是較晚期的宗教經卷和神怪小說等,在大多數中國神話學者看來,他依據這些資料所構建出的中國神話世界不免有些駁雜散亂、光怪陸離。[拙文:《一個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神話——倭納及其》,《湖南社會科學》2014年即出。]資料的侷限為湯氏的索引帶來了侷限:該索引並未充分展示中國神話母題的特點,比如中國神話中流佈廣泛而且形式多樣的補天母題(本索引編號237)、始祖卜婚母題(153)、射日(232)等,在該索引中幾乎完全未能得到反映;中國神話中十分豐富的神祇的婚姻母題(150,湯A164)、治水母題(1000,A1028)、感生母題(111,T540)、神的死亡母題(270,A76、創世者的死亡,A192、神的死亡或離去)等,湯氏索引中都較少(A1028“洪水的結束”下只有兩條),而且呈現分散,不便查找,比如“感生”母題,在A類的“神話母題”中幾乎沒有,要在另一冊T類的“性”母題中去查找(T540、神奇的出生);始祖的兄妹婚姻在A類中有(A164.1、神的兄妹婚姻),在T類中也有(T415、兄妹/姐弟亂倫)。

第二、在母題的編排上有一些不妥之處。金榮華曾批評它“歸類不妥處有之,排列不妥處有之,失諸瑣碎而無實際意義者有之。”[金榮華《對湯普遜〔民間文學情節單元索引〕中歸類排列的幾點商榷》,載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第282頁。]例如,神的婚姻與神的動物幫手、信使、斟酒人、魔術師等都被籠統地歸為“神的相互關係”(A160);A815是“地球立在烏龜背上”,A844又是同類的“地球立在動物的背上”,A815與A815.1“地球立在一隻飄浮在原始之水上的蛇的頭上”應為並立的邏輯關係,而不應是不同層級的關係,等等。

第三、過於泛雜瑣碎,不夠簡約扼要。金榮華批評湯氏索引“過於瑣碎、使編碼無意義地膨脹”,[金榮華《對湯普遜〔民間文學情節單元索引〕中歸類排列的幾點商榷》,載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第282頁。]劉魁立批評“湯普森在索引中兼收幷蓄,鉅細無遺,開列母題總數不下兩萬餘條,……使得研究者在使用這部索引時,既有不便之處,又時而感到不能盡如人意。”他建議“倘能由泛雜而返於簡約,或可對研究者有更多裨益。”[ 劉魁立:《世界各國民間故事情節類型索引述評》,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378頁。]

湯姆森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問世以後,一些學者也紛紛仿效他的體例編纂個地區的母題索引,如日本學者池田弘子(Ikeda Hiroko)編的《日本民間文學類型和母題索引》(A Type and Motif Index of Japanese Folk-Literature, Helsinki, 1971),美國學者科特利(B.F. Kirtley)編的《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與密克羅尼西亞敘事母題索引》(A Motif-index of Polynesian, Melanesian and Micronesian Narratives,New York, 1980)。在中國,一些臺灣學者對編纂民間文學的母題索引做出了探索性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正在美國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的臺灣學生何廷瑞(Ho Ting-jui),也根據湯氏索引,在其所著的《臺灣原住民的神話傳說比較研究》書後,編附有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母題索引”以及“主題索引”。[Ho Ting-ju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 Taipei, 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 1971.]金榮華不僅編有《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他主張把motif譯為“情節單元“)[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在他編輯的各種民間故事集後通常都附有母題索引。[例如,金榮華:《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年;金榮華:《臺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5年;金榮華:《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族民間故事》,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1998年;金榮華:《臺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中國口傳文學學會,1999年。]胡萬川編著的《臺灣民間故事類型》也在各故事類型之後附有母題索引。[ 胡萬川編著:《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我們編纂的這部《中國神話母題索引》,便是力圖在前人貢獻的基礎上,立足於神話這一特定的文類,將中國民間文學的母題分類工作繼續向前推進。

二、本索引的目的和術語界定


本索引是目前國內首部專題性的神話母題索引。本書在湯氏母題索引的基礎上,又多方融入了其他神話學者的觀點以及作者多年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心得,對中國神話中經常反覆出現的主要母題進行抽繹和分類。在母題的表述和編排上盡力反映出中國神話的特點,資料的使用上力求反映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神話學和中國民間文學在蒐集和研究領域的新成就。索引依據的資料既包括中國神話學者輯錄出的記載古代神話的歷代典籍,也包括了大量現代口承神話資料集,尤其注重利用1980年代以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故事集成”的豐富成果。編纂本索引的目的是為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的中國神話資料提供一個實用而便捷的分類系統,以方便研究者對中國神話進行總體上的把握,深化神話的本體研究,也為中國以及世界的神話母題比較研究提供一個必要的基礎。

這裡應該對本索引中使用的一些核心概念進行界定。

神話:是人類表達文化(expressive culture)的諸文類之一。它通常具有這樣的一些特點:是有關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聖動物及其活動的敘事(narrative),通過敘述一個或者一系列有關創造時刻(the moment of creation)以及這一時刻之前的故事,神話解釋著宇宙、人類(包括神祇與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現時世間秩序的最初奠定。

中國神話:這一概念涵義很多。本書所說的“中國神話”,指的是在現今中國的國家地理版圖和行政轄區範圍內,那些曾經和正在流傳的神話。它不僅包括這一廣大地域內的古代神話,也包括現代依然傳承的神話;不僅包括漢民族的神話,也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神話。本書盡力展示這些神話中所包含的各類母題,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這些母題只為中國神話所獨有。如前所述,有的母題的確只在某一特定地域和民族中流傳,富有較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例如中國的補天母題,在其他國家的神話中就很少發現有廣泛的傳播),但是很多母題的流佈都很廣,往往超越了特定地域、民族和國家的邊界(例如泥土造人母題)。

母題:指在不同的敘事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異於日常生活樣態的敘事元素,是構成敘事的基本單位。就神話而言,這些元素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一個形象或其特性,如神話中的創世者、天梯、三足烏等;

第二、一個場景或其特性,如天上起初有多個太陽、原始之水、天地相連等;

第三、一個事件或其特性,如造人、射日、分離天地等。

這些敘事元素反覆出現在神話中,正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和不同的排列組合,才形成了各種類型的神話文本及其多姿多彩的異文。[ 拙著:《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223頁。]

從母題的角度來看,類型是由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母題,按照基本上一致的順序排列而成的故事文本的集合。許多類型由多個母題組合成的相似母題鏈構成,也有不少類型由單一母題(特別是事件性的母題)構成。在中國神話中,兄妹婚神話、摶土造人以及文化英雄射除多餘的太陽等等,都是一些流傳廣泛的類型。同屬一個故事類型,核心母題相同而個別次要母題有所差異的不同文本,構成了該類型的“異文”(version或variant)。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民俗學已經進入“語境時代”,文本分析方法已經有些陳舊,編纂和出版母題索引還有必要嗎?

的確,1960年代末以後世界民俗學的研究範式出現了轉移,抽象的、靜態的文本分析方法(textual analysis)逐漸為流動性的語境研究方法(contextual studies)所取代,1990年代中期以後,語境研究也逐漸成為中國民俗學的主導性研究範式,學者們紛紛強調在田野中觀察民俗生活,強調民俗表演的情境等。[劉曉春:《從“民俗”到“語境中的民俗”——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範式轉換》,《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拙文:《語境、過程、表演者與朝向當下的民俗學——表演理論與中國民俗學的當代轉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但是,筆者曾以三個社區的神話傳統的田野研究為基礎,對語境的效度與限度進行了細緻考察,發現語境在形塑神話文本、規定神話講述場合、確立講述人與聽眾的構成及其規模、決定神話的功能和意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語境對神話傳統的影響具有一定限度:例如,儘管兄妹婚神話在長達70年的多次講述中,粘合的母題以及描述的細節都有大大小小的差異,但是核心母題和母題鏈的組合、類型和基本情節卻維持著強大的穩定性,可見,文本在形式和結構上具有一定的自足性,而目前民俗學界盛行的追求語境的描寫、弱化文本的分析、甚至完全流於語境描述而忽視文本細讀的做法,無疑存在著盲目性和片面性。[ 拙文:《語境的效度與限度——對三個社區的神話傳統研究的總結與反思》,《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假如我們同意文本是民間敘事研究無法忽視的核心之一,而且對民間敘事文本進行任何結構上的研究,都需要抽取出某種結構單位以便觀察比較,那麼,對母題和類型的把握便依然是民俗學學科必備的基礎知識,母題索引和類型索引便依然是我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三、本索引的編排體例


對於本索引的編排體例,凡例中有簡明扼要的介紹,讀者在使用本索引前可以參考。這裡再結合本索引與湯普森索引的異同贅言幾句,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使用本索引。

本索引在主體結構上,採用了迄今國際通行的湯普森母題索引的編排結構。例如,第一、五大類母題之內,較大類屬的母題視其數量的多寡,一般以50進制或者100進制來編碼,例如:300—349宇宙的初始狀況與構造,350—399宇宙的起源,400—599天界諸物的起源,600—849地界諸物的起源,850—1049 世界的毀滅與重建。

第二、在各較大類屬之下,母題以10或幾十進制來編碼,編碼的安排是按照從一般到具體,或者從初始到終結的邏輯順序排列。因此,以“0”結尾的編碼,通常表示該類屬中較一般性的母題,例如:0創世者,10創世者的起源,20創世者的性質,30創世者的同伴,……60創世者的死亡或離開,等等。

第三、在十進制以內,編碼的安排也遵照從一般到具體的邏輯順序排列。通常第一個編碼是一般性的母題,接著的編碼表示各項特殊的內容。根據具體和特殊的程度,可以把母題細分為不同的層級,用編碼後不斷附加小數點的方式來表示。目前本索引中最多的母題層級有四層。比如:

230神祇的行為。

231追日。神追趕太陽。

……

244神祇或神人之間的爭鬥與殺戮。

244.6人間英雄與神的爭鬥。

244.6.2人間英雄與雷公的爭鬥。

244.6.2.1用銅帽、銅網捉住雷公。

為求統一,在10進制或者幾十進制之內,如果一個一般性的母題沒有細分完畢,中間也不再設以“0”開頭的編號,比如230為一般性母題“神祇的行為”,下設的具體母題包括231追日,232射日,……238趕山,239擔山填海,241盜食不死藥……,中間不再設240的編碼。

第四、每個較大類屬的母題之後一般留有空號,以備未來的補充。空號的數量視該類母題的可能的豐富程度而多寡不一。假如將來有很多該類母題出現,編碼被用光,那麼它們可以被加在最後一個編碼上,用附加小數點的方式能夠無限容納新的母題。同時,每個較大類屬的母題之後也常設有“其他母題”來呈現相關但不同的母題,同時也為以後的補充預留空間。

第五、“參照”字樣表示本索引體系內部可以互相參考的相關母題,以方便使用者獲得更豐富的關聯信息。“參照”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母題內容相關,例如“234.1多月並出,為害人間”,與它相互參照的母題有482(從前,有多個月亮)、495.1(從前,月亮的熱量給人類帶來了災難)、952(太陽或月亮的暴曬毀滅了人類或宇宙)。第二種是有些母題內容相似但著重點不同,按照邏輯被放在不同的地方,為避免重複,就只在一個地方詳細列明相關信息,另一處的母題細分和出處情況則做簡略處理,讓其與另一處互相參照,比如“251文化英雄發明農具”與“1560農具的發明”相互參照,“250文化英雄發明文化”與1400-1899的“文化的起源”整體上相互參照。

但是,除上述與湯氏索引相同的做法之外,本索引也多方融入了其他神話學者的觀點以及作者多年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心得,因而在母題分類、表述以及編排等方面都有新的創造。比如,

第一,將中國神話中的主要母題統合在這部專題性的神話母題索引中,使神話母題集中呈現,更有利於展示神話世界的整體性、邏輯性和豐富多樣性。

第二,參照大林太良以及何廷瑞等對神話的分類,[日本神話學家大林太良主張將神話劃分為宇宙的起源、人類的起源、文化的起源三大類,見其《神話學入門》,林相泰、賈福水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何廷瑞認為神話可以分為四類:宇宙的起源、人類的起源、動植物的起源、文化的起源,見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 , Taipei, 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 1971,pp. 29-30.]並根據自己研究神話的心得和劃分母題的實際經驗,本索引按照所屬性質,將所有神話母題劃分為五大類:諸神起源母題、宇宙起源母題、人類起源母題、文化起源母題和動植物起源母題。這樣索引的體例更加明晰,更重要的是讀者在各大類屬下查找母題更加方便快捷。與此相應,文化起源母題在本索引中得到了突顯,而沒有像湯氏索引那樣混合在人類起源母題中。

第三,母題的表述注重突顯中國本土語彙已有的提煉成果,也參考了中國學界的常用術語,例如補天、治水、射日、奔月、三足烏、宇宙樹等母題的表述。

第四,對照。本索引在諸多母題之下,以“對照”字樣標出了湯普森母題索引、艾伯華故事類型索引中的相同或相似母題,以便讀者擴展閱讀。為方便讀者參考其英文原著,我們對湯普森索引中的相關原文做了翻譯,使用者可以由此參照湯氏索引,進一步找尋相關母題在世界其他民族或地區的流傳狀況。

第五,出處。本索引盡力展示神話母題從古至今的延續性,在資料的使用上力求反映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神話學和中國民間文學在蒐集和研究領域的新成就。因此,索引以“古代文獻”字樣,標示該母題在古籍中的記錄情況。為方便讀者核查原文,大多以括號形式注出了進一步的文字細節,有時還注出了母題所在處的一段原文。“口承神話”字樣表示該母題在現代口頭傳統中的流播情況,大部分參考文獻來自於現代口承神話資料集,特別是“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故事集成”的資料。為節省篇幅,所有這部分資料集的書名均採用簡化的代碼,讀者可在索引後所附的參考書目中,找到該代碼所指代的具體書籍,例如“遼1”代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遼寧卷•北票資料本》”。每個母題後列出了出處信息和流佈信息,包括書名、頁碼、流佈的民族以及省份和地區(通常以文本採集地及講述人所屬的民族來確定)。如果出處中所標示的族屬、省份或地名信息不完全,則表明原始出處中未註明相關信息。

第六,本索引根據中國神話母題的實際情況,對湯氏索引做了諸多修改和補充。一種情況是有的母題在湯氏索引中比較豐富,而中國神話的表現相對貧乏,例如關於湯氏索引中“神的寶座”(A152)下有近10個母題,而中國神話對寶座往往表現得很少;湯氏索引中關於“冥界之神”(A310)的母題也比較豐富,有屠殺之神、吊死之神、自殺之神、死刑的執行者等等,而中國神話中相對很少(202)。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相應減少母題的編號。不過,另一種更常見的情況是,原來湯氏索引中的列示較貧瘠,而中國的母題比較豐富,我們就根據中國神話的特點,做了不少補充,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補天母題、始祖卜婚母題、射日母題、治水母題、感生母題、神的死亡母題等等,都有較多增補。第三種情況是,根據中國神話的特點,對湯氏索引中的母題劃分和編排做了一些調整,例如在中國神話中,創造世界的創世者的特徵相對明顯,可是諸神與始祖和文化英雄的界限卻非常模糊,在很多情況下,始祖既是為人間發明文化事象的文化英雄,也是人類崇拜的神祇,三者在起源、相貌、成長過程、婚姻、行為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母題,有鑑於此,本索引便將諸神、始祖與文化英雄統合在一起,展示其相關的母題(100—299諸神、始祖與文化英雄),這與湯氏索引中劃分明確的創世者、一般的神、上界的神、下界的神、半神和文化英雄的做法不同,也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重複(例如A112.10、神聖的孩子出世後即被驅逐;A511.2.1、文化英雄出世後即被遺棄)。

四、使用的資料以及編纂過程


本索引所參考的資料主要有五種來源:第一,索引類。主要包括了湯普森母題索引和艾伯華所著《中國民間故事類型》。湯氏索引卷帙浩繁,我們在對中國神話母題進行抽繹和編排的同時,盡力查對了湯氏索引中A類的“神話母題”部分,並對相關的原文做了翻譯,以方便讀者參考。艾氏索引雖然主要關涉故事類型,但是其中不少與神話母題相關,所以也附在“對照”中,便於讀者擴展參照。丁乃通所著《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因為特意“掃除中國神話”,[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導言”,鄭建成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7頁。]基本與神話無關,所以就略去不提了。

第二,古代文獻。中國古代神話的記錄比較零散,往往分散在各類經史子集中,甚至也出現在註疏、類書和古籍佚文裡。我們對古代文獻中所記錄的神話母題的把握,主要依賴中國神話學者近幾十年間輯錄出的古神話選釋類著述,主要包括袁珂著《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以及袁珂、周明合編《中國神話資料萃編》(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也部分參考了劉城淮著《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資料在引用時經過了核對。目前本索引涉及的古籍有94種以上(個別碑文如《好太王碑》等未列入參考書目),包括了從先秦時期的《易經》、《尚書》直到清代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

第三,綜合性的現代口承神話資料集。共計7種。這部分資料集多為國內神話學、民俗學領域的專家編著,在學界常被徵引,有著良好的聲譽。其中既有公開發行的出版物,也有內部印行的書籍,除《中原神話專題資料》一書外,其他各書所收入的神話往往來自全國各個地區和眾多民族。《中原神話專題資料》一書雖然主要以河南省的口承神話為主,但是也包容了個別更廣泛的“中原”地區的資料,所以也放入綜合類中。

第四,“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故事集成”的資料。共計267種。“三套集成”工程是由中國文化部、民族事務委員會與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由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現改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具體執行的一個重大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工程,於1984年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以蒐集民間故事(包括神話、傳說、幻想故事、笑話、以及其他形式的散文敘事體裁)、民間歌謠與民間諺語,並由縣(市)而至省(自治區),陸續彙編成民間故事集成資料卷、民間歌謠集成資料卷、民間諺語集成資料卷。該工程於2004年基本結束。在蒐集過程中陸續編纂形成的各縣市以及各省區的故事集成卷(一般被簡稱為“縣卷本”和“省卷本”)中,收錄了非常豐富的各地各民族中流傳的口承神話。利用這筆珍貴的資料進行中國神話母題索引的編纂,是筆者申請該課題時一個殷切的心願。但是,由於作者精力所限,實在無法對全國範圍內涉及56個民族的浩瀚的集成資料一一進行母題劃分,因此,我們有針對性地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地區,分別選擇了遼寧省、河北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陝西省等六個省的縣卷本故事集成資料,以及在此基礎上彙編形成的資料集(例如《四川神話選》和《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少數民族)》進行神話母題的抽繹。選擇這六個省的主要理由是:

1、現實的可行性。由於各省省卷本中的神話比較單薄,而我們又無法全面兼顧全國各省區的縣卷本,所以決定選擇幾個有一定代表性的省份做縣卷本的母題分析,它們與綜合類的全國性資料集配合起來,“點”與“面”相結合,以更好地反映中國神話母題的豐富多樣性。

2、地域的均衡性。這幾個省分別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地區,涵蓋地域廣泛,民族眾多。

3、這六個省的故事集成工作在所屬地區成績較為突出,文本採集和整理工作也較為規範。

六個省的縣卷本做完之後,為適當增強本索引在民族和地域上的覆蓋廣度,又陸續依據黑龍江省和西藏自治區的省卷本故事集成資料、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縣卷本的三套集成資料集基礎上編輯出版的《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叢書,對三個省區的神話母題進行了抽繹。

第五,其他參考資料。共計4種。這一部分既包括了民間故事集(例如金榮華整理的《臺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何狄作序的《中國民間葷故事》),也包括了學術性著述(例如祜巴勐著《論傣族詩歌》、李子賢著《探尋一個尚未崩潰的神話王國》)。兩種故事集中都有豐富的神話母題。對兩種學術性著述的引用是在本索引編制的早期,因為當時的宏偉設想中包括了抽繹相關學術研究著作中論及的母題。這個想法後來表明很不切合實際,因此作罷,但是已經進入母題索引的部分,我也不忍刪去,因為它們對於豐富中國神話母題寶庫是有益的補充,所以最終保留於此了。

目前,本索引根據上述資料抽繹出的母題,主要來自全國22個省/自治區和41個民族中流傳的神話。這22個省/自治區分別是:黑龍江、吉林、遼寧、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陝西、山西、四川、青海、海南、廣東、貴州、浙江、臺灣、雲南、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41個民族分別是: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鄂溫克族、德昂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一般說來,神話的數量雖然龐大,但是其中模式性的元素卻相對有限。立足於上面的數百種資料,本索引對中國神話母題的抽繹雖然遠遠未能窮盡其全部的數量,但是基本上呈現出了那些千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反覆出現的主要部分,突顯出了中國神話母題的諸多特點。將來隨著資料的增加,神話母題自然也會增多,但是,主要母題的數量應該不會大幅度增長。本索引編定後,我曾經試著分析了幾個新的神話文本,然後在這部索引中找尋對應的母題,其主要母題幾乎每次都能很快找到。這證明了本索引的有效性。我想:到了一定階段,母題的數量應該相對穩定,參考資料的增加也許只能使文獻清單的長度越來越長吧。

這裡還應交代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是如何從資料中辨識和析出母題的呢?我們的基本做法是:

第一、首先蒐集並閱讀大量神話文本,無論其地域和民族的差異。

第二、比較文本的異同,從反覆出現的雷同或相似的敘事元素中析出母題。例如當看到許多神話文本中都出現神用泥土造人(無論最終是成功還是不成功)的情節時,可以肯定,“神用泥土創造了人”是一個母題(1074.1)。母題的辨析需要經驗。當積累了大量的閱讀經驗之後,對母題的分辨力也迅速增長。

第三、從“神話”中析出母題。同樣的母題可以出現在不同文類的敘事文本中,我們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從神話中辨析母題。比如袁珂在《古神話選釋》中曾收錄老子傳說,說其母懷孕72年(參照“112神的非同尋常的孕育時間”)、刨母左腋而生老子(參照“114.5神由母親的腋下生出”),老子生而能言(參照“212神出生不久即能說話”),[ 上引袁珂:《古神話選釋》,191頁。]可是因老子傳說並非神話,所以我們並不從中分析母題。

本索引的編纂是楊利慧申請的教育部九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博士點項目。該項目於1996年立項,原計劃的完成時間為1999年。在申請該項目時,我已深知索引的編纂是一件巨大的耗時耗力、煩瑣而細緻的工作,短期內不可能有明顯的成績。可是具體做起來,才更加感到其中的不易!我大約從1997年初即開始著手編制該索引,教學之外的所有工作時間,幾乎全部都花在這項工作上面。有時候半天的時間,分析不完3則神話文本!而且,抽取出來的神話母題該如何排列才合理、實用,也常常令人大費腦筋。經過如此日積月累,到1999年底,我初步分析完了古神話資料選集、其他類資料集以及大部分綜合類的口承神話資料集,初步建立起了本索引的基本框架,但是距離自己預期的目標還很遙遠,尤其是對三套集成縣卷本資料的分析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2003年,我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張成福願意協助我推進這個工作。於是,利用我搭建的框架,他在就讀的三年時間裡,不畏寂寞,專心致志,冒著得風溼病的危險,經常呆在潮溼的北師大民俗學研究所地下的資料室裡,閱讀和分析三套集成故事卷中的神話資料,畢業時,完成了厚重的《中國神話母題索引——以遼寧、河南、四川、浙江、陝西和河北六省“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故事卷”中採錄的現代民間口承神話為材料》,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一致讚譽。他的工作,不僅在母題數量上極大地充實了索引的內容,而且在編排體例方面也有不少新的創造。他用心撰寫的前言,細緻梳理了民俗學界對於“母題”概念的各種闡述,並詳細論證了編纂母題索引的意義以及本索引與湯氏索引的異同,其思考的深度和縝密程度對於一個碩士生而言,實屬難能可貴。[ 該文已經正式發表,參見張成福:《民俗學中的“母題”概念及對母題索引的檢討》,《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論文答辯以後,他又在我的要求下,完成了黑龍江、廣西和西藏三個省區的部分集成資料的母題抽取工作,今年盛夏,他又與我一道,對索引進行了再次修訂。如今,本書終於要出版了,我們師生二人大感欣慰!衷心希望這個索引能對中外學者和普通讀者認識和研究中國神話有所幫助,若能如此,那就是對我們花費的所有時間和精力的最好酬勞!

本索引尚有不少未盡的工作有待將來進一步完成。首先是資料範圍的繼續擴展。如上文已經交代的,我們限於精力,未能對全國範圍內的三套集成故事卷——尤其是神話資料更為豐富的縣卷本——中的神話文本展開全面分析,因而未能在資料範圍上兼顧全國所有的省區和民族。這是本索引的一個缺憾。希望不遠的將來,有心人能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對此加以補充。另一個未完成的心願,是本索引原計劃在每一個母題之下列示出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目錄。這個工作在最初階段已做了一些,後來因整個工程過於浩大而作罷,但是無疑,這對於神話母題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上述兩項未盡的工作,都有待後來的有志者去完成了。我們的階段性工程也便暫時告一段落,握在手中十幾年的接力棒,就此轉交給後來人吧。

衷心感謝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如此富有遠見卓識,慨然出版這部神話母題索引。感謝出版社的鄧微和責編杜莎莎女士為出版此書付出的大量辛勞!也要感謝我的研究生陳汝靜、黃鶯、楊澤經幫助校正本書中的一些疏漏和錯誤。

索引中的不當之處,尚請方家不吝賜正。

楊利慧

2013年11月於北京


楊利慧:《中國神話母題索引》導言


本書是專題性的神話母題索引類工具書,採用國際通行的湯普森民間文學母題索引的編排結構,又融入其他學者的觀點及作者研究中國神話的心得,對在中國廣大地區和多民族中流傳的神話裡反覆出現的主要母題進行抽繹和編排。索引為解讀中國神話資料提供了實用、便捷的分類體系,也為中國以及世界的神話母題比較研究提供了基礎。


楊利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神話學、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曾先後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及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出版有《神話與神話學》、Handbook of ChineseMythology ( 第一作者 )、《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女媧溯源》等多部中英文學術專著。

張成福,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民俗學研究,發表民俗學論文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