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回中道,秦皇漢武躍馬西巡,究竟為那般


回中道是連接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要道。2000多年間,它曾經見證了這裡迭起的硝煙,意氣風發的帝王,奔波忙碌的使者,獨自來往的僧侶。這條路的背後隱藏著一段段被歲月遺忘了的故事,發生過一個個讓人們爭論不休的事件。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2000多年後的今天,它又是一個怎樣的面目呢?我們趕赴華亭實地踏訪了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回中道。

漢武帝揚鞭走過

一踏入華亭縣城,我們尋訪回中道的行程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按照最新觀點,華亭縣政府所在地東華鎮是回中道上最為重要建築“回中宮”的所在地。

華亭縣城很時尚,也很大氣,既沒有我們想象中黃土高原縣城的侷促,也沒有西北縣城的塵囂。街道不寬,但很整潔,雖然是秋天,但路上卻很少見到落葉,也鮮見招搖而過的紅男綠女。小城寧靜而平和,簡潔而不簡單,似乎有點深藏不露的感覺。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回中宮就在這縣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沒有想到,這座小小縣城的前身竟然有如此輝煌的一頁。這一切出乎我們的意料,但卻又在情理中。或許唯有這樣的小城,才能和2000多年的回中道暗合。也唯有如此,才能襯托出秦始皇、漢武帝他們張揚和睥睨四方的雄才偉略。

我們在朋友張鳳銀的陪同下專門拜訪了華亭政協的程有貴,他詳細地給我們解說了這些年有關回中道的最新觀點和發現。

回中道是連接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交通要道。人們從長安出發,向西行進,渡過渭水後,抵達咸陽,溯渭河河谷而西行,到達寶雞後,沿汧水西北行至汧縣,再從隴山北麓西北而行,抵達蕭關。

“回中”一詞由來已久。2200多年前,秦始皇從這裡走過,巡視甘肅等地,“回中”一詞首次出現。2100多年前,漢武帝從這裡走過,又在這裡修建了回中宮。從此後,回中道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漢武帝至少4次沿著回中道巡視甘肅等地,部署抵抗匈奴的方略。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漢代人的個性極度張揚,不論是房屋建築,還是工藝品,都展現了一種開拓進取和包容四方的氣象。性格堅韌而剛強的漢武帝,肯定不會像明清的皇帝,喜歡被人們抬著走路。他的多次蕭關之行,一定是神氣十足,打馬揚鞭,張揚而行。

漫漫古道通蕭關

下午,我們從縣城出發,前往距離華亭縣城30公里處的殿溝村。那裡是回中道上的一個重要地點,華亭境內回中道的支路有四條,其中兩條在此交匯。

回中道南段,起自陝西隴縣、經華亭鎮東華鎮到達平涼的四十里鋪。 回中道的北段,起自平涼四十里鋪,經甘肅鎮原、新城鎮、寧夏彭陽縣、白陽鎮和古城鎮,到達固原原州區。歷史上回中道的北段常以蕭關道的名稱出現在唐代詩人的筆下。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走出縣城,是一座大橋,過橋後,就是一座高山。我們盤旋而上,到山頂,將四周一覽無餘。華亭縣城東華鎮內的情形隱約可見。當年漢武帝的行宮早已不見了蹤影,只留下了飄著水汽的大煙囪,若隱若現的城郭。

回中道之所以能形成,和六盤山的走勢極為密切。六盤山由寧夏南端進入甘肅,經莊浪、華亭、張家川等地進入陝西,同秦嶺相連接。作為六盤山山脈重要組成部分的隴山,南北縱貫華亭,把隴中黃土高原分為隴西和隴東兩部分。因而華亭的地勢西高東低,丘陵眾多,山脈和河流多呈東西走向。

這裡山多但不高,水多但不深。古人選擇交通線路往往依山傍水逆流而行,在交通條件極其落後的古代,這裡是西出關中繞過隴山通向西域的理想路線。商旅駝隊,使節軍隊,從長安出發走回中道抵達蕭關,再接蕭關道,就可以非常輕鬆地到達河西重鎮武威。這條道路避免了翻越六盤山和烏鞘嶺,故此2000年間長盛不衰。霍去病也曾率領大軍從這裡反擊駐牧在河西走廊的匈奴部族。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沿著山間的公路蜿蜒而行,很快就到了二十多公里外的策底。這是一個小鄉鎮,鎮子中間是一個二龍戲珠的雕塑,幾個鄉親圍繞著雕塑,曬太陽聊天。我們沒有絲毫猶豫就離開策底,直奔河西鄉了。

記憶中的寺院

過了策底全是鄉間公路。沒有走上多遠就進入了山區,公路緊挨著山崖,腳下就是一條大河。依山傍水,沿河谷逆流而上,這是古代交通線路分佈的一個特徵。

在華亭境內回中道的支路有四條,有的翻山越嶺,有的傍深溝大河,有的則是一條直線。

回中道上最為繁華的一段正是我們行走的這一段。這條道路北通崆峒區安國鎮火龍溝,經河西鄉殿溝、河西新店,然後經過馬峽、王寨等地,在什民十字路口分為上、下關路。這也是一條相對容易的路,但也要翻越兩座山、穿過八條河。古人之所以選這條路是因為翻山最少,過河較多,河岸較窄,但道路相對平坦。最為重要的是,這條道路的沿線村莊密佈,因而有利於行旅補給。千百年來,人們在沿途留下了許多古寺院遺址。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我們在距河西鄉政府不遠的地方拐上岔路,沒走多遠就是殿溝村。過殿溝村後,眼前出現了兩山相夾的喇叭口地形,漸漸進入了山裡,路非常狹窄,我們往山中繼續前行。幾分鐘後,看見一個只有三四戶人家的小村落,村後的山坡上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地方——殿溝遺址。

殿溝北與平涼市麻武鄉、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交界。從河西鄉政府向前,走二十多公里就是涇源縣。這裡似乎是回中道的一個捷徑。

“之所以叫殿溝,是因為這裡以前有一座規模很大的佛寺。”華亭縣博物館的小楊說。如今寺院早已不存在了。站在山坡上,我們四處眺望尋找著佛殿的影子,可是蒼山如海,芳草萋萋,目之所及的地方只有青山夕陽。有關佛寺的一切只能留存在人們記憶中了。現在,存放在華亭縣博物館的一些北魏佛像就發現於此地。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能夠證實這附近就是回中道一個支路。寺院和交通要道往往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寺院不能離交通線太遠,太遠了信徒不方便;不能太近,太近了則不安靜。

看著山腳下的鄉間便道,或許這就是回中道的支路。如今它早已沉寂了下來,漢武的大軍看不到了,高誦經文的僧侶沒有了,駝鈴悠揚的商隊不見了,只留下了這些殘存的佛像,證明著這裡曾經有過的繁華。


探秘回中道,揭開昔日秦皇漢武,西巡甘肅之謎



你的關注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

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