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5月12日晚,國家大劇院民族歌劇《呦呦鹿鳴》200餘名演員深情演繹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背後的故事。 歌劇從屠呦呦的生活和工作情節入手,通過父女、夫妻、同事之間的對唱、重唱,讓音樂揭示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科學家們追求夢想的執著和努力攀登的精神。

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呦呦鹿鳴》是浙江省首部原創民族歌劇嘗試。作曲孟衛東介紹說,《呦呦鹿鳴》裡融入了大量浙江民歌元素,也有琵琶、二胡、簫等民族樂器貫穿其劇本從初稿到定稿“磨”了大半年時間,易稿17次,其中有5輪大改。劇中《呦呦鹿鳴》、《藥行街》、《青青的小草》、《高考啦》、《滴滴答》和《別來無恙》等曲旋律優美、簡潔舒展、過耳難忘,述說性、傾訴性與音樂性有機統一,如行雲流水將劇情推向高潮。唱段流量暢通俗接地氣。作曲家孟衛東以“寫中國觀眾聽得懂的歌劇,演員愛唱的歌劇”的創作理念,將寧波馬燈調、江浙民間音樂、民歌、戲曲元素巧妙融合,自然無痕,賞心悅耳。

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呂薇領銜主演深情演繹,掌聲雷動。她說:“第一次拿到劇本看後就很感動,為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所感動,作為軍旅文藝工作者更能理解這位科學家的家國情懷。能演繹一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也同為浙江兒女,感到自豪和榮幸。”

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為了該劇的排演,呂薇和團隊在前期做了大量案頭工作,包括翻閱相關書籍、影像資料、採訪報道等,力求從心理上與人物無限貼近,“我們從這些方面為突破口,就是想找到她富有個性的閃光點,從一點一滴來表現這樣一位純粹的科學家。”

“該劇人物年齡跨度之大、表現側面之多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呂薇坦言,雖然劇中還有其他兩位演員分別飾演童年和老年屠呦呦,但自己要從16歲演到40歲,其中包括求學、戀愛、工作等不同階段,而且因為科學家的工作性質在我們看來是低調且枯燥的,舞臺表演卻是需要有激情、張力的,這就形成了矛盾。“我就經常琢磨,怎樣把她從小時候到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遞進的這麼一種狀態儘量表現得鮮明一些,有些地方我起初會刻意駝著背、鎖著肩,但這樣又和富有氣質的女科學家形象出入較大,所以在導演的幫助下,我也在一直調整,追求一個合理的表演,樹立一個真實貼切的人物形象。”在兩個月的排練中,呂薇面對著一個又一個考驗,在團隊的協助中,她也在一步步接近人物形象,即便是已經成功上演了很多場次,但她還是想通過一些微調來提高對人物的把握。​

屠呦呦這個名字來自《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似乎冥冥中已經註定了她與青蒿的不解之緣。當屠呦呦還是少女之時,不幸身患肺病,是中草藥挽救了她的生命,由此,她對中醫藥產生濃厚興趣,立志成為中醫藥科學家,救死扶傷也成了她畢生追求的夢想。

當她大學畢業進入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工作不久,響應組織的號召,聽從組織的安排,擔任了“抗瘧中草藥研究課題組”組長,帶領同事們矢志不移,歷時三年,經歷一百九十次失敗之後,終於成功提取青蒿素。

 “《呦呦鹿鳴》不僅僅是屠呦呦一個人的故事,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群體的力量。”導演廖向紅說。

護士節呂薇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