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會員制服務,閃銀要做中國版的Costco + Amazon


發力會員制服務,閃銀要做中國版的Costco + Amazon


提到會員制,在零售行業裡,並不是什麼新鮮詞。從美國Costco以會員服務為出發點的付費會員制開始,街頭巷尾消費場景裡,商家都推出過會員卡折扣、積分、福利、兌換券。但進入互聯網新零售時代,我們又再次看到會員制的風起雲湧:亞馬遜的Prime會員、阿里的 “88VIP”會員、京東的PLUS會員、蘇寧SUPPER會員,類似的付費會員體系幾乎席捲了互聯網零售業態。

面對人口紅利消失、消費多元化挑戰,機構必須要由傳統營銷思維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營銷思維轉變。因此,除了巨頭在會員制上動作頻頻,以閃銀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機構也以客戶服務為出發點,打造自己的會員體系:以B2B2C的方式深度連接機構和消費場景,在幫助B端獲客、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為C端客戶量身打造更多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定製化服務,閃銀以多年的數據積累和技術創新,在發力會員制上形成了自己的玩法。

最近的10月27日,閃銀就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 “快活,就現在”的線下會員專屬活動。作為閃銀為會員量身打造的專屬福利,該場活動以音樂、旅宿為主題,在閃銀的年輕客戶群體中提倡享受生活、尊享消費的信用生活理念,受到會員和業界的一致好評。

不過,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會員制的核心都是以服務客戶為本,從而達到精準營銷、數據盤活、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增強客戶活躍度的目的。這些都是決定機構未來發展的關鍵。今日,金融觀察團將抽絲剝繭,對新零售時代下會員制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並以閃銀為案例,尋找會員制發展和走向,以饗讀者。

會員制鼻祖Costco:以服務為本的零售巨頭



發力會員制服務,閃銀要做中國版的Costco + Amazon



談到會員制,不得不提鼻祖企業Costco。作為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和第一大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Costco起源於 1976 年,曾被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稱為“最值得學習的零售商”。巴菲特笑稱其為“芒格到死都不會賣的神奇超市”。

這兩年,國內從雷軍的小米、馬雲的淘寶天貓盒馬鮮生、丁磊的網易嚴選到新上市的拼多多,都喜歡拿Costco說事兒。作為一家傳統的線下零售商,Costco何以吸引一大群零售界擁躉?

在筆者看來,Costco的核心就是一切以會員為出發點,為會員提供 “多快好省”的極致服務,包括但不限於SKU精選、極致低價、無條件退貨,提升購物體驗,從而增強用戶粘性和忠誠度。

之所以提倡以人為本、“多快好省”,與Costco的會員群體特徵密不可分。Costco的會員主要為中產階級,這群人對商品品質有要求,對價格有一定敏感性,但時間成本高,不願從海量商品中進行挑選。而Costco針對用戶的服務恰好迎合這些特點:

好產品、快決策:Costco SKU維持在4000個左右,每個細分商品精選1-2種,幫助用戶甄選最好的商品,從而降低用戶選擇成本,也提升了購物體驗。省錢、低價:Costco給予會員近乎成本價的商品價格,其商品價格部分甚至是沃爾瑪這類商場的四分之一,部分商品會以虧損的思維出售,Costco內部規定任何商品的毛利率都不能超過15%。省心、無條件退貨:Costco的東西是出了名的好退貨,只要發票+東西在手,即便理由奇葩,也都能無理由退貨。舉個筆者看到的栗子:一名美國網友在Facebook上表示,當他在加州一家Costco購物時,竟看到一名女子搬來一棵聖誕樹準備退貨,退貨理由是樹死了。但沒想到Costco竟然真的給她退貨了。


換到國內的線下超市,退貨可能就沒這麼簡單了。作為一名很少逛超市的中年少女,筆者一想到線下退貨的繁瑣、工作人員的臉色,就望而卻步,立馬打消逛超市的念頭。

Costco還為會員提供“多”種配套增值服務,如3%返現的加油站和旅行套餐等等,進一步增強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Costco的服務是排他性的,即只有付費成為會員後,才能進入門店購物,並享受上述極致服務,這也使得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產生情感歸屬、圈層感和心理認同,是重複購買率和粘性高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全球會員數超過八千萬,美國和加拿大區域會員續費率達到了90%,全球範圍的會員續費率達到了87%。

正因為如此,Costco在獲客上成本也較低,通過會員口碑傳播、以舊帶新的方法更加牢固。

僅憑口碑營銷,會員保持每年7-8%的穩定增長。

於是,自該模式誕生來,就不斷引得國內外機構競相效仿。

新零售時代的會員制:比拼極致服務的戰場



發力會員制服務,閃銀要做中國版的Costco + Amazon


進入互聯網時代,Costco的模式也繼續影響了一大批知名企業。從國外的Amazon到國內的小米、阿里,都是會員制的效仿者和獲益者。

特別是在互聯網流量紅利、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互聯網機構、零售企業在獲客、營銷上的成本攀升。對於部分行業來說,客戶開發已經接近臨界值。如何提升服務水平來進一步深挖原有客戶價值、增強用戶忠誠度和黏性,並由此帶動新用戶獲取,成為很多企業的難題。

與此同時,國內消費不斷升級,居民消費理念更新,從物質型消費逐漸向享受型消費轉移,消費者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功能產品、價格優勢,對購物體驗、客戶服務、產品質量、購買渠道的多元化追求更加明顯。

基於此,Costco以服務為本的會員制模式,越發受到新零售企業的推崇。

Amazon的Prime會員就是一切以會員服務為出發點,包括快捷的送貨服務(當日送達、次日達和兩日達),同時為會員提供全方位的娛樂服務:包括會員免廣告看Prime Video、免費閱讀電子書、Prime Music和Prime Photos等。2018年三季度,亞馬遜會員服務營收為37億美元,同比增長52%。而在2017年,其會員數超過1 億,Prime會員收入97.21億美元,佔總營收的5.4%。

再來看閃銀的會員制。與Costco一樣,閃銀的會員體系也恰好是以客戶服務為出發點,為會員提供全方位的“多快好省”極致服務。

當然,這也與閃銀的會員以年輕人為主有關。他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原意提前消費、享受消費的過程、注重消費體驗,希望通過消費方式來融入共同的社群,實現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而要做好這群人的客戶服務,閃銀在洞察用戶心聲、滿足用戶需求上做足了功課。

具體上看:

“多”:閃銀會員除了能享受到免費、折扣、返現等一系列優惠活動之外,還串聯起了年輕人生活中的租住空間、生活出行、家政服務、消費購物、醫療美容等方方面面,以及徵信查詢、社保查詢、優質金融產品推薦等各種場景。“快”:閃銀便利服務觸手可及,而且“快活”。閃銀會員可在閃銀APP內實現足不出戶,生活繳費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等等此外,閃銀在會員社區中倡導“快活”的消費理念,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生活、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好”:閃銀為會員甄選優質服務和商品,保障最好的購物體驗和品質享受。“省”:會員可以享受各大電商底價特權,視頻網站會員卡,全球酒店預訂免服務費、預定超低折扣等等。


此外,閃銀還多次以線下活動增強與會員的互動,增強會員之間的認同感。藉助“快活”、音樂翻唱等活動,閃銀希望增強會員的社群凝聚力,並在深入溝通中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會員、改進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

可以看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採用會員制的公司,想要獲得客戶的信任和粘性,優質、差異化、全方位的服務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通過會員制,這些機構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加強用戶溝通,增強用戶粘性;獲取一手會員信息,點對點的營銷更加高效;增強粉絲身份認同和品牌效應(小米的米粉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時,會員制保證了會員是整體均質和忠誠度高的優質人群,而好產品容易口碑傳播,又讓企業借勢營銷事半功倍。

會員制的下一站:打造差異化和生態圈



發力會員制服務,閃銀要做中國版的Costco + Amazon



時下,國內會員制發展風起雲湧,幾乎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會員體系,部分甚至照搬Costco模式。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相對於美國成熟的信用體系、龐大的中產階級人群和深入人心的契約精神,國內發展純Costco會員模式可能還存在一定瓶頸。

在筆者看來,對於國內互聯網機構來說,除了提供基本的會員折扣價、稅費郵費、售後服務外,還應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對已有的會員數據加以區分提供差異化服務,做精細化運營,來形成獨特的壁壘和生態圈。

閃銀就深諳此理。作為國內B2B2C模式的“先行者”,其基於四年的業務拓展,閃銀已經積累了海量的數據,並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通自有場景與其他“衣食住行”各大場景,形成完整的會員制生態。

在閃銀的B2B2C會員生態中,閃銀為中間的B,一邊連接線下服務機構,另一邊連接有多元需求的會員。具體說來,閃銀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將會員的現實需求同機構的服務之間迅速匹配,減少了機構找用戶、用戶選服務的複雜過程,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此外,閃銀還以會員需求為出發點,將金融等相關產品場景化,讓會員獲得優質服務體驗的門檻更低,拓展其生活場景的版圖。

在數據挖掘上,舉個簡單的例子,當閃銀通過數據分析,瞭解到會員A想要更換租房,但是消費水平不夠時,就可以根據他在閃銀體系內及之外購物記錄、消費記錄、借款記錄,匹配金融服務或租房服務。當會員復購到一定階段以後,還能賺取更多福利。

而數據的深入挖掘的結果,也往往是差異化、定製化的服務。優先分析出會員A的需求,就能先於其他平臺,拿下這次服務,並通過其他優質的附加服務,贏得會員信任,最終使其成為穩定老會員。往後的以舊帶新、復購率都是可期的。

當然,做到這一切也並不容易。如何繼續深挖會員數據,從千萬同類商家中以差異化、優質服務拔萃而出,從而“留住用戶”,是國內互聯網機構們都要考慮的重點。

*聲明: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