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冷知識|故宮中軸線是歪的,偏離子午線2度

故宮中軸線,古都中軸線的核心地段

許多人都熟悉,無論是元大都,還是明清北京城的格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實際上並非一條畫在地面上的線,它是一條看不見,但決定了中軸和兩側建築朝向。大殿、龍椅的朝向,也以中軸線為準。

在人們印象中,這條軸線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即與某條子午線,也就是經線重合。精確地測繪則告訴我們:這個印象是錯誤的。當然,在方向標準的地圖上,我們肉眼仔細看,也可以看出有偏差。

中國城市的中軸線,目前發現最早的實踐案例是北齊時期的鄴城,遺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臨漳縣的平原田野上。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鄴城模式”問世之後,中國曆代皇規劃時多有中軸線。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無不如此。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依舊作為活著的遺產,留存至今。梁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書如此描述中軸線:

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在門前百餘公尺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北京中軸線及附近文化景觀示意圖|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歪了?

2004年,時為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院的夔中羽參加設計航拍北京中軸線建築的準確飛行路線時,對著眼前的《北京衛星影像圖》《北京航空影像圖》仔細端詳,突然覺得哪裡有些異樣。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中軸線是歪的 製圖:大地理館

讓他感到驚異的是,北京城市中軸線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略有偏離。他首先排除了古人測繪誤差的可能,因為:從北朝鄴城,隋唐長安、洛陽,宋代開封等古都的中軸線,都是正南正北的,元代劉秉忠負責設計的元上都中軸線也沒有偏差。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製圖 大地理館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貫穿北京全城 的中軸線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地面上的北京城市中軸線標誌

葵先生後來發現,北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的中軸線正對著元上都的方向。

元世祖忽必烈時,劉秉忠與郭守敬兩位古代“規劃師”,在金中都東北方建設了元大都,其設計的中軸線長3.7公里,這是中軸線的1.0版。

明朝永樂年間,在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並修建紫禁城,開始營建皇城,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2裡,至此,形成明北京內城,此時的中軸線,長4.78公里,為中軸線2.0版。

明嘉靖年間,增建北京外城,中軸線向南拓展至永定門外,中軸線延長為7.86公里,這是中軸線的3.0版。

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後,中軸線向北延伸至仰山腳下——仰山之名與古城的景山相對,一景一仰,互相附和,這是中軸線的4.0版本,長度達到了25公里。

隨著首都建設的日新月異,未來的中軸線,很可能繼續向南延伸,甚至可能延伸至新機場所在的永定河畔。

北到仰山、南到永定河畔——這個巨無霸的中軸線,應該被視為北京中軸線的5.0版。


故宮紫禁城中軸線,為什麼歪了?

有歷史學者解釋,這可能是元代開國者忽必烈有意為之,體現兩個都城的方向統一。明代所建北京城,北部就在原址重建,當時並未發現。

這只是北京和故宮中軸線偏離原因一種解釋,其真相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文字撰寫|鬼箭羽

地圖製作|蘇見羽

內容校對|蕭璇子

什麼?故宮中軸線竟然是歪的!

|地理風味大餐,就在大地理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