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指揮有用嗎

指揮從哪來

樂團的靈魂是指揮嗎

讓我們在指揮篇裡聊指揮……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今天,我們開始聊聊指揮。相信每一個關注古典音樂的朋友都會碰到這個問題:樂團指揮真的必不可少嗎? 今天自然是必不可少,而且指揮的重要作用不是在正式演出中體現;是在樂團排練的時候……至於為什麼,我們聊完,這個問題自然會有答案。

指揮從何說起?還是要先聊聊交響樂的發展歷史。我們說過了,漫長的音樂歷史中,聲樂長期佔據著絕對主角,器樂演奏總是扮演“小丫鬟”的角色,這是受到自身表現力的限制。所以,如今你心中的“交響樂”,絕對是個年輕的藝術形式,要等到文藝復興末期才有雛形。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文藝復興”對於國人來講是個最熟悉的陌生詞:14世紀到17世紀歐開啟的重要思想變革。它注重個人價值、個人思想表達,其中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文藝復興主要體現在繪畫和音樂領域。從13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衰敗,新興奧斯曼帝國也是曇花一現。這兩大帝國將東方文明帶入歐洲。但在奧斯曼帝國覆滅之後,歐洲陷入動盪年代,教皇權威下降,黑暗的中世紀迎來曙光,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追求新的個人意志,對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藝熱情被重新點燃——這就是書本上所說的文藝復興。

從時間上看,歐洲的文藝復興三、四百年正處於中國的明、清時代——初期的美術三傑跟唐伯虎生活在同一時代;而寫《牡丹亭》的湯顯祖跟創作歌劇《奧菲歐》的蒙特威爾第在時間軸上也能互通有無。我們熟悉的維瓦爾第、巴赫如果來到東方,迎接他們的是康乾盛世。雖然歷史上康熙皇帝非常熱衷於西方的文化,但那個時候真的沒有如今的交響樂。帕科貝爾(1653—1706)的確跟康熙皇帝(1654-1722)是一個時代的人;可至於《延禧攻略》裡的卡農——呃……拜託,長笛拿反了(這種波姆長笛是十九世紀的事);而且第一支薩克斯是1840年(鴉片戰爭那年哦)由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發明的……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說回“交響樂是從文藝復興後期發展起來”這一話題:巴赫之所以被稱之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音樂帶出了教會”,但巴赫自己是個虔誠的教徒——他那些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宗教音樂。巴赫和亨德爾同庚,那個時候的指揮是通過“通奏低音”來完成。什麼是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意大利語basso coutinuo ),原意為“連續的低音”,即指樂曲的低音聲部帶有較強的連續性,往往在局部會形成旋律;並非只是一些帶有明確和聲屬性的長音。舉個直觀的例子,大家熟悉的帕科貝爾《D大調卡農》中,大提琴就是通奏低音——始終在重複這D、A、B、#F、G、D、G、A這幾個音的旋律。當時通奏低音一般是由大鍵琴或羽管鍵琴完成。不要小看完成通奏低音的人,能擔任這個職責一般都是樂師長——一邊彈著羽管鍵琴一邊完成指揮。這種方式到了海頓晚年時代還在延用。據說晚年的海頓在遊歷倫敦,親自指揮自己新創作的交響曲,依舊採用這種形式。莫扎特也是用這個辦法進行指揮,年幼時作為小提琴首席兼指揮;而他重返薩爾斯堡的條件就是:不再演奏小提琴;要彈大鍵琴,做樂師長、當指揮……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我們在古典音樂意外史中說過,莫扎特心中的交響曲就是管絃樂聲部合奏作品的總稱,交響樂在他心目中的分量甚至還沒有小步舞曲重要。所以莫扎特時代的交響樂,嚴格意義上講是不需要一個專業司職的指揮——什麼樂器都不演奏,僅僅站在舞臺中央打手勢的。交響樂發展到貝多芬時代就不同了,面對他那些篇幅如此宏大的作品,必須出現專職指揮來統領全局。不過那個時候的指揮並沒有指揮棒,只是用雙手來完成。把指揮棒帶入大眾視野的是門德爾松。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指揮家都會用——小澤征爾上了年紀之後就很少再用指揮棒了。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真正把指揮地位提高到“帝王”級別還要感謝托斯卡尼尼、馬勒…他們把交響樂推到新高度,改變了長期以來音樂的服務屬性,音樂家翻身做了藝術的主人;而曾今需要討好的觀眾,如今必須身著正裝,正襟危坐來欣賞臺上音樂會。一旦遲到,像托斯卡尼尼、馬勒這樣的指揮便要求用追光照射遲到的人,用指揮棒指著後來者,讓全員目光都集中在這樣的討厭鬼身上……

指揮篇裡聊指揮·序

所以,如今你所熟悉的交響樂——這種音樂世界裡的最高級呈現模式並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藝術形式,它只是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才發展起來;而今天的世界第一天團——“柏林愛樂”也僅有不到150年的歷史,它成立於188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