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的百年滄桑

1825年2月,有一位名叫薩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se)的美國畫家,當時正在為華盛頓市政府作畫。

有一天,他收到了家人寄來的信,說他的妻子即將分娩,而她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

於是,摩爾斯準備暫時放下工作,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家。臨行前,他又收到了自己父親的信件,告訴他家裡一起安好,妻子正在康復。但是,6天后,當摩爾斯趕回家中的時候,發現妻子已經去世了。

這件事給薩繆爾·摩爾斯帶來很大的打擊。悲痛之餘,他意識到,紙質信件作為當時傳遞消息的唯一方式,在時效性上實在是太滯後了。

時間到了1832年,摩爾斯乘坐“薩麗號”郵輪,從法國返回紐約。在這次旅途中,他結識了一位名叫傑克遜的醫生。傑克遜不僅是一位醫生,而且是一位電學博士,剛出席了在巴黎召開的電學研討會。

雙方閒聊過程中,傑克遜介紹了很多關於電磁感應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極大地震撼了摩爾斯,給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戶。著迷的摩爾斯,連續幾個晚上都失眠,腦子裡全是和電有關的東西。

從此,摩爾斯走上了科學發明的艱辛之路。

沒有電學基礎,他就從零開始學起。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他便向大電學家亨利等請教。他的畫室也成了電學試驗室——畫架、畫筆、石膏像等都被堆在角落,電池、電線以及各種工具成了房間的“主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5年的研究,到了1837年,摩爾斯終於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電報機,還有與之對應的編碼系統。


電報的百年滄桑

電報之父:薩繆爾·摩爾斯(塞繆爾·莫爾斯)


在摩爾斯的系統中,用不同的點、橫線和空白組成符合來代表26個英文字母和10個阿拉伯數字。

按下電報機的電鍵,便有電流通過。按的時間短促表示“•”(嘀),按的時間長表示“-”(嗒),比較常用的字母E便只用“•”表示,而用的相對較少的Q則用“- -•-”表示。

這套編碼系統,就是著名的“摩爾斯電碼”,也稱為“摩斯電碼”


電報的百年滄桑

摩爾斯電碼表


我們都知道“SOS”是國際通用的緊急求救信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SOS用摩爾斯電碼表示,是:“•••- - -•••”(嘀嘀嘀噠噠噠嘀嘀嘀)。既容易發出,也容易辨識。

1843年,摩爾斯用美國國會贊助的3萬美元,建起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之間的長達64公里的電報線路。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裡,摩爾斯用激動得發抖的手,發送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封長途電報,內容是《聖經》中的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蹟!”(What hath God wrought!)


電報的百年滄桑

正在發報的摩爾斯


電報的發明,正式開啟了人類用電進行通訊的歷史。隨後,摩爾斯電碼和電報機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普及。

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海底電纜被成功敷設,越洋電報投入使用。


電報的百年滄桑

世界上第一條跨洋海纜的敷設者——塞勒斯·韋斯特·菲爾德


再後來,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人類第一次實現了“可以移動的通訊”。


電報的百年滄桑

馬可尼


電報在中國的起步,是歷經波折的。

1871年,英國、俄羅斯和丹麥等國,秘密鋪設了香港至上海、上海至長崎的全長2237海里的水下電線。當時電纜準備在上海登陸的時候,遭到了清政府的阻撓。於是,丹麥公司在上海公共租界登陸,並設立電報局。這種做法,仍然遭到了清政府的抗議。

後來,清政府發現,電報確實非常好用,於是,也開始建設自己的電報線路。

至於首條自主敷設的線路,是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所建,1877年10月完工,連接臺南及高雄。與此同時,丁日昌還在福州開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

三年後,也就是1879年,福州南臺(今臺江)、馬尾、長門設立省營官電局,將原僅供軍用的電報通訊對外公開營業。至此,電訊業務民用時代正式開始

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第二年便建成了全長3075華里的津滬電報線,沿線設立了7處電報分局,向公眾開放,收發公私電報。


電報的百年滄桑

清朝末年的電報房


使用摩爾斯電碼拍發漢字電報,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漢字的結構太複雜了,而且當時沒有漢語拼音。

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S.A.Viguer)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用四個阿拉伯數字代表一個漢字,編成了

第一部漢字電碼本——《電報新書》

這種編碼方式通過多次改良,成為了後來中國通用的“四碼電報”


電報的百年滄桑

“四碼電報”對照表


針對電報裡的日期,當時也發明了一個編碼方式(是一位叫洪鈞的狀元發明的)。在他的方法裡,用地支(子、醜、寅、卯等12字)代替月份,《平水韻》中的韻目(東、冬、江等31字)代替日期,比如子東就是1月1日,寅江是3月3日。

比如臭名昭著的“豔電”,就是汪精衛在1938年12(亥)月29(豔)日發表的。

發送電報按字計價,多一個字,就要多付一筆費用。於是,關於這個字數,又引發了當時白話文和文言文之爭。

1917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大力推廣白話文寫作,遇到了很多阻力。

有學生在課堂上說:“白話文廢話多,發電報花錢多!比如胡適先生的老婆死了,他的家人發電報就要寫‘你太太死了,快回來’,需要8個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妻喪速歸’四個字,能省不少錢。”

胡適並沒有生氣,他笑了笑,對學生們說,“如果有人請你去做官,而你不想去,用文言文怎麼回電報呢?”

大家討論一番,用字最少的是“才疏學淺,恐難勝任”這8個字。

胡適笑道:“用白話文只需要5個字,‘幹不了,謝謝!’”


電報的百年滄桑

胡適


電報無數次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太平洋戰場,日軍偷襲珍珠港,殲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嚐到了甜頭之後,日本大本營決定再次集中兵力,拿下中途島,趁機徹底殲滅美國的航母艦隊。

日本軍隊收發電報,使用了一套被稱為“JN25”的密碼,美國人雖然破譯了部分電報內容,但是發現依然弄不清日本到底要在哪裡發起攻擊。

美軍破譯小組發現日軍電報中,頻繁出現“AF”這兩個字母,根據之前的戰場信息,美軍推斷“AF”很可能是指中途島。

於是,為了證實這個推斷,中途島基地的美軍司令部用摩爾斯電碼向本土發了一封電報,報告中途島上的淡水設備發生了故障。果然,日軍用加密電報報告:“AF可能缺少淡水。

於是,美軍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在1942年6月3日大敗日本海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日軍4艘主力航母和300多架飛機,徹底逆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形勢。


電報的百年滄桑

中途島海戰

後來,也是因為截獲了電報,美軍擊落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使之葬身魚腹。


電報的百年滄桑

山本五十六

在歐洲戰爭也是如此。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一種當時十分先進的“恩尼格瑪”(ENIGMA)密碼機,通過複雜的轉碼程序給電報加密,而且經常變換密碼。

為了破譯德軍的密碼電報,英國人也是絞盡腦汁。後來被稱為計算機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阿蘭·圖靈(Alan Turing),帶領200多人的科研隊伍,成功研製出了兩款功能強大的密碼破譯機,將英國情報機構每月破譯的情報數量從39000條提升到84000條。


電報的百年滄桑

阿蘭·圖靈


這些寶貴的情報,幫助改變了戰爭的走向。而圖靈發明的密碼破譯機,後來演變成了改變世界的電子計算機。

在二戰之後,雖然電話、無線電對講機等先進通訊手段得到蓬勃的發展,但是,因為成本、技術限制等方面的原因,電報仍然活躍在歷史舞臺上。

在我們國家,即使是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信件和電報都是主流的長途通訊手段。


電報的百年滄桑

五六十年代的電報員


電報的百年滄桑

八十年代的電報員


相信很多八零後,都還記得郵電局裡面的電報業務。


電報的百年滄桑

八十年代的郵電局大廳,主要提供電報和電話業務

直到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連手機都開始出現,我們才逐漸告別了電報這種老式的通訊方式。

進入21世紀之後,各地的電信局陸續開始關閉電報業務。


2017年6月16日,北京電報大樓的電報業務正式關閉,標誌著電報時代的徹底結束。


電報的百年滄桑

北京電報大樓


如今,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有了手機、4G、光纖寬帶,享受著先進科技帶來的便捷通訊服務。


電報的百年滄桑

但是,我們應該銘記電報這項偉大的發明——正是它,見證了三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正是它,奠定了現代通信的基礎,開創了用電通信的時代;也正是它,無數次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飛速進步。


電報的百年滄桑

北京週報-拍電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觸電的帝國-電報與中國近代史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