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好麼?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蔣方舟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好麼?

▲《奇葩大會》

01

前段時間,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分享了關於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7歲時就被眾人圍觀寫作,9歲時出書,18歲被清華降60分破格錄取,22歲成新週刊主編。

她的人生履歷已經足夠耀眼,但就是這樣的蔣方舟,活了28年,忽然發現自己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有過真實的關係。

她突然發現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會表達真實情緒,而且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不想讓對方不高興;

這麼多年以來,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她一直扮演著討好別人的角色。

這種性格,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好麼?

▲《奇葩大會》

從小,父母告訴我們,面對別人要微笑,要有禮貌,見到長輩要學會叫人,這樣的孩子才讓人喜歡,漸漸的,我們學會了迎合,或許只是為了得到一句“xxx真懂事。”

後來長大了,我們發現,如果我們成績優秀的話,父母就會開心,別的家長也會來稱讚,父母表面雖然雲淡風輕,但是卻默默露出滿意的笑容,我們開始認真學習,一開始以為學習是為了家長。

工作上,有時週末明明不想動,但是領導一個任務發佈,立馬精神抖擻回覆一個收到,只為等到領導的肯定。

我們習慣性小心翼翼地觀察著自己的行為是否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們習慣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雖然經常跟自己說,生活是自己的,日子是自己的,做自己就好了,但是總是在意著別人的評價。

蔣方舟現場講了一個關於她戀愛的故事:

在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她打電話,在通電話過程中責罵她,然後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個小時,但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掛了電話後便一直打一直打

她看著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但她不敢跟對方說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再這樣下去我會生氣這樣的話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被愛,也都會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乞討者。

02

之前我陪小侄女去做陶藝,然後旁邊有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也來玩兒。

可能是因為分工的問題,孩子的父母起了點爭執,聲音稍微有點大,然後就看到孩子 在偷偷抹眼睛,但是又時不時的看一下大人。

媽媽發現了這一點,就問孩子:寶寶你怎麼了?

孩子說“不是,我是不想你們吵架,都是我要出來玩兒的,如果在家的話,你們就不會吵了。”

我震驚的看了一下這個孩子,差不多五六歲的樣子。

其實很多孩子都很喜歡看大人的臉色,大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能敏感的感覺到。即使不是自己的錯,他們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

他們會替被人著想,生怕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他們也很在意別人的評價,總是希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這些品質,讓他們成為了懂事、聽話、善良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們很喜歡這類孩子。

但是還有很多時候,這種“討好”又會表現為: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總是在察覺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後,將這種情緒變化歸因到自己身上,認為“都是我的錯”;

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非常害怕和別人產生衝突,怕別人對自己產生“差評”;即便產生衝突,冷靜下來又會體諒理解對方的立場,首先道歉,害怕矛盾升級;

面對別人的需求,很難拒絕,任由別人一再挑戰底線和原則。

03

之前很喜歡看《爸爸去哪兒》,裡面那些明星孩子,我最喜歡的是杜江對嗯哼的教育,我記得有一期,杜江對嗯哼說:

你是我的希望,也不是。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成年人的我們都知道一夜長大的殘酷,希望你像現在這樣,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做一隻可愛的小怪物。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好麼?

▲《爸爸去哪兒》

現在想想,我喜歡嗯哼的不妥協,其實是對過去自己的一種懷念吧。

長大後的我們,除了希望自己被接受、被肯定之外,也開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自己,於是學著把自己的小情緒隱藏起來,將盡可能完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心理學家Susan Newman指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

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而這樣的習慣時間長了,便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感情生活。

其實很多家庭,也極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常見的兩種:嚴厲型和否定型。

嚴厲的父母,往往有很強的控制慾。他們以自己的標準,嚴格要求孩子,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和真實需求,一旦孩子違背了父母定下的“規矩”,就會受到批評、指責、訓斥甚至打罵。表面上看起來,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得到親朋好友的交口稱讚,但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從被動“討好”父母,演變為主動“渴望”被愛。長大後,

不僅會由討好父母的模式,變成討好所有人,更會導致產生“我不配被愛”的低自尊感,從而引發更多心理問題和情感傷害。

否定型,無論孩子怎麼努力,在家長眼中來說,都是不行的,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喪失自己的個性為了迎合父母的喜歡,努力變成別人家的孩子,複製著別人的生活。

其實,自信善良地生活,讓別人舒服,自己也開心,這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