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民國初期,連年戰亂,全國大大小小的軍閥不計其數,雖然經過北伐,蔣介石完成了中國名義上的統一,但國軍中仍然派系眾多,號令難以統一,其中著名的有東北軍、桂軍、川軍等等,鎮嵩軍就是國軍派系中很不起眼的一隻。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中國軍隊

鎮嵩軍被眾人所知,是因為熱播的電視劇《白鹿原》中,曾有鎮嵩軍圍攻西安這一幕。

鎮嵩軍起源於清末的民軍。武昌起義以後,陝西西安率先響應,時河南鞏縣河洛鎮人劉振華,身為河南省提學,聯合當地反清志士,動員王天縱等刀客(即土匪)8000餘人起義反清,圍攻洛陽,後不幸戰敗,被迫率領僅剩的3000多人,前往陝西投靠張鈁麾下的秦隴復漢軍,東征期間,與清軍鏖戰潼關,激戰數日,潼關三得三失,最終助張鈁成功守住陝西的東大門。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中國軍隊

後南北議和成功,秦隴復漢軍與清軍達成停戰協議。在中央政府的統一編排下,陝西方面被要求裁減軍隊,河南民軍就在裁減之列。張鈁為了避免這些民軍在裁撤後,又落草為寇,而當時的河南督軍張鎮芳正因豫西愈演愈烈的土匪而焦頭爛額,如果當地有了一定數量的地方軍隊的話,將大大減少張鎮芳的壓力。於是兩人一同向袁世凱保薦劉鎮華為統領,兼任豫西觀察使(後改為陝汝道尹),將這些曾經的刀客編練成正規軍,其編制如下:第一標統柴雲升,下轄三個步兵營;第二標統張治公,下轄三個步兵營;第三標統憨玉琨,下轄三個騎兵營。另外設一炮兵營,武衍周任營長。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劉鎮華

因這隻軍隊駐紮於嵩山地帶,其首任統領劉鎮華名中又含一“鎮”字,故得名鎮嵩軍。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黃興派河南孟津縣革命黨人楊體銳前往陝西聯絡張鈁等人反袁,途徑河南,先見了劉鎮華。劉鎮華為了取悅袁世凱,派人殺死了楊體銳,並將其攜帶的信件交給了袁世凱。楊體銳英勇就義時,年僅21歲。

1917年9月,陝西省的革命派軍人胡景翼聯合于右任組織陝西靖國軍,參加護法戰爭,討伐投靠皖系的陝西督軍陳樹藩,陳樹藩以陝西省長的地位作為誘餌,唆使劉鎮華出兵支援。劉率領鎮嵩軍入陝,解西安之圍。1918年3月,經北京政府任命,正式就任陝西省長。在此期間,劉鎮華通過各種手段:收撫土匪,收編其他軍閥部隊,外放下屬擴充隊伍等,招兵買馬,以壯大自己,後竟有10萬之眾。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馮玉祥、蔣介石和閻錫山

1920年直皖戰爭後,馮玉祥繼任陝西督軍,期間劉鎮華積極向馮靠攏,並請牧師在軍中傳教,取得馮的好感,後兩人結拜。1922年直奉戰爭時,馮玉祥率軍離陝征戰,劉鎮華兼任督軍一職,手握全陝軍政大權。1923年,北京政府升任劉鎮華為陸軍上將。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劉鎮華助直系作戰,不久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倒臺。段祺瑞出任臨時政府執政,派胡景翼率國民二軍南下,進攻河南。此時劉鎮華麾下大將憨玉琨已經攻破洛陽,趕走吳佩孚,佔領了河南。而獲得河南督軍之位的卻是胡景翼,於是胡景翼與憨玉琨展開了激烈的河南地盤爭奪戰,史稱“胡憨之戰”,憨玉琨兵敗自殺,劉鎮華逃往山西,投靠閻錫山。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楊虎城

1925年,在閻錫山的介紹下,劉鎮華再次投靠吳佩孚,以吳佩孚所封的“討賊聯軍陝甘軍總司令”名義,返回河南召集舊部,聚攏約7萬人,重建鎮嵩軍,浩浩蕩蕩的殺入陝西,圍困西安,犯下了滔天罪行。這就是電視劇《白鹿原》中提到的“西安圍城”,由於當時守衛西安的將領是楊虎城和李虎臣,時人稱為“二虎守長安”。 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後,率兵解西安之圍,劉鎮華見勢不妙,便退守豫西。

北伐結束後,劉鎮華的部隊被改編為閻錫山指揮下的第11路軍,劉任總指揮,中原大戰爆發前,劉不願捲入其中,將部隊交與其弟劉茂恩,出國遊歷。1930年回國,選擇支持蔣介石,後經南昌行營秘書長楊永泰推薦,擔任安徽省主席。1936年10月,楊永泰在武漢遇刺身亡,劉鎮華於同月精神失常,退出政治舞臺。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劉茂恩

此前,劉鎮華的起家部隊——鎮嵩軍,已經被蔣介石改編為第15軍,由劉茂恩任軍長,這支部隊在抗日戰爭中曾大放異彩。

七七事變之後,全面抗戰正式爆發,“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劉茂恩率地15軍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第15軍參加平型關戰役,配合其他國軍部隊,重創日軍。此後參加了先後參加過太原會戰、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等多次戰役,表現甚佳。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廬山談話

中條山會戰中,日軍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分東、西、北三個方向進攻國軍,由於準備不足,指揮無能,國軍慘敗,此役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劉茂恩的部隊也遭日軍圍困,數次突圍失敗後,劉茂恩欲自殺,被部下攔住。此時的第15軍已經彈盡糧絕,大家都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準備,所幸天公相助,大雨引起山洪,劉茂恩率少數部下才趁機脫險。

1944年,日軍發起“豫湘桂戰役”,4月至12月期間於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攻勢。

此時腐敗無能的國軍根本無力迎敵,如豫中會戰中,37天內竟丟了38城。國軍第一戰區正副司令長官蔣鼎文、湯恩伯部近40萬人,一觸即潰,唯獨留下劉茂恩的第15軍堅守洛陽。蔣介石要求:“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圍大軍增援洛陽。” 此時共有三支隊伍被留下來守衛洛陽:15軍的64師、65師和14軍的94師(川軍),總計大約2萬人。而合圍洛陽的日軍達6萬之眾,再加上雙方的裝備差距,洛陽危亦,15軍、94師危亦!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豫湘桂戰役

從保定軍校畢業,劉茂恩大大小小的仗打了近30年,什麼樣的危險沒有見過,但此時的態勢依然超過了劉茂恩的想象,巨大的壓力之下,劉茂恩甚至暈倒了過去。

但15軍和94師的官兵並沒有讓人失望,從5月11日到25日洛陽淪陷為止,洛陽共堅守14天。國軍官兵們英勇殺敵,視死如歸,但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而告失敗。

《白鹿原》裡圍攻西安的鎮嵩軍,曾在豫西堅持抗戰七年

民國時期的洛陽

抗戰勝利後第15軍被改編為整編第15師,武庭麟任師長。1947年11月在伏牛山人民解放軍殲滅,此戰後第15師傷亡慘重,番號被取消。

從此,叱吒一時的鎮嵩軍自此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