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教育好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孩子怎麼教都不聽,究竟該不該打?

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樣都有這樣的育兒體驗:

很多時候用盡辦法,孩子依然堅持去做我們不希望他做的事。

這個時候就會感到非常氣憤和無措,於是暴力就可能很有成為逼不得已的選擇。

究竟該不該打孩子呢?如果答案是不能的話,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在準備“動手”之前,我們可以先嚐試以下方法:

講道理

可以嘗試用溫和的語氣勸說孩子,而不是盛氣凌人的態度管教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父母要儘量使用形象生動的、有畫面感的描述讓孩子理解。

冷處理

當孩子無理吵鬧時,暫時不搭理他。但是並不是完全不管不顧,而是假裝不理他,用餘光去觀察他在幹什麼,有沒有做危險的事情,及時制止。

另外,必要時可以帶孩子離開當下的環境,比如把他拉到臥室裡,看著他哭。在這期間做到不責備、不發怒、不妥協。慢慢的,孩子就會懂得什麼是規則。

自然後果法

如果孩子喜歡亂碰東西,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親身體會一下,這樣他才記得牢。

什麼情況下可以“動手”?

我們不提倡使用打罵的方法教育孩子,但當所有的軟性方法用完仍不奏效時應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小朵媽媽從小朵出生就一直使用賞識教育。但孩子也慢慢摸清了媽媽的“套路”,知道媽媽不會斥責她,會一直看到她的優點。所以她開始學會了投機取巧:喜歡的老師佈置的作業就認真做,有些科目老師不會檢查就搪塞過去。

問題出現後,小朵媽媽採用了從前的做法:溝通、勸說、循循善誘。但小朵知道媽媽不會責備她,更不會打她,在溝通完之後依舊我行我素。

然後,在多次溝通警告無果後,小朵媽媽象徵性地“動手”了。經過“教訓”,小朵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低著頭跟媽媽承認錯誤:“媽媽,我不該偷懶……”並且從這天開始,不管什麼課程、會不會檢查她都會紮紮實實地完成課程任務。

說服教育好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也許有時候,打是有效的教育。但具體怎麼打,還得先看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孩子

而對於3歲在公交車裡放鞭炮、可樂倒入60萬鋼琴裡、惡意推倒孕婦的這些孩子,就要高度重視了。教育孩子,除了愛,還應該讓他們有所敬畏。

說服教育好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什麼情況下不可以“動手”?

不在暴怒之下打孩子

人在暴怒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失去理智。這個時候就需要剋制自己,先不懲罰孩子,否則容易失去分寸而過分打罵孩子,從而忽視孩子犯錯的原因。

不到3歲的孩子不能打

三歲以下的孩子,自主感、道德感都還沒有形成,貿然體罰會阻礙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懵懂期只要不違反原則,做出來的一些錯事都是可以得到原諒的。

說服教育好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6-12歲的孩子不能打

6歲以後,孩子獨立意識逐漸形成,自尊心也越來越強,如果受到體罰,容易喪失信心,形成消極、自卑的性格。

到了12歲之後,孩子已經逐漸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具有強烈的,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要求,就更不能隨便動手打他們了。

其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更聽話。我們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就需要我們好好學習教育這門必修課,尋找更適合孩子的教育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