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孃家,山東各地習俗大不同!不過大風、大霧都來了,路上小心

今天是農曆豬年的第二天。

按照傳統習俗,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

因夫婿同行,也俗稱迎婿日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

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

今天白天,

全省大部地區有霧或輕霧。

霧天出行一定注意安全~!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

6日6時,山東氣象臺繼續發佈大霧黃色預警信號

目前,濰坊、煙臺、青島、濟南、臨沂和威海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能見度低於500米的濃霧,局部地區能見度不足200米。

預計今天上午上述地區以及德州、聊城、淄博、菏澤、濟寧、棗莊和日照的部分地區仍有能見度低於500米的濃霧,局部地區能見度不足200米。

同時,於2月6日06時發佈內陸大風藍色預警信號

預計今天白天到夜間,東北風,半島地區4~5級陣風6級增強到5~6級陣風7~8級,魯西北地區4~5級陣風7級,其他地區3~4級增強到4~5級陣風6~7級。

7日白天到夜間,東北風,半島地區5~6級陣風7~8級減弱到3~4級,其他地區4~5級陣風6~7級減弱到2~3級。

最低氣溫:魯西北、魯中山區和半島內陸地區-2℃左右,其他地區0℃左右。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魯東南地區天氣陰有小雨雪轉多雲,其他地區天氣多雲。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

初二傳統年俗知多少?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大年初二回娘家,山东各地习俗大不同!不过大风、大雾都来了,路上小心

山東各地都有什麼習俗?

年初二,回孃家

按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

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

在女婿拜年“法定日”,

你知道各地都有什麼風俗嗎?

如何讓父親大人和母親大人開心?

濟南

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濟南稱“姑太太”回孃家省視父母的日子。

姑爺陪妻子、孩子去岳家是一件很鄭重的事,須先備下幾樣禮品。富裕之家可去泰康公司買上金華火腿、板鴨、桂圓、西鳳酒等,普通人家多是買幾盒糕點,外帶兩個鮮果簍子,也能拿出門去。

姑太太剛進二門,就有人喊:“姑爺來拜年啦!”正屋裡的岳父、岳母趕快笑逐顏開地掀開棉門簾迎出來。兄弟、嫂子等也都出來了,四合院裡頓時一片歡聲笑語的寒暄。

姑太太先來到正房,在供著祖先牌位的八仙桌前叩頭,向父母拜年,隨之姑爺拜年。外孫輩更是磕頭如搗蒜,給姥爺家的長輩一一拜年,當然,一包包紅紙壓歲錢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興高采烈。

姑爺被尊為“貴客”,孃家要擺兩三桌豐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雞魚肉肘,八個碟子四個碗。入席時姑爺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內兄內弟等人陪同,岳父只過來敬酒而不陪席。

青島

從臘月二十二晚上,嫁出去的青島閨女就不能再進孃家門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孃家。

過去都比較窮,講究卻特別多,閨女回孃家是必須中午前回家,太陽落山前走的,帶的禮物也很講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雞是必須帶著的,但是孃家卻往往不會留,因為雞音同“飢”。

老丈人健在的,必須帶酒,不管會喝不會喝都必須準備。

剛結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門,買的禮品有六斤肉、六斤魚、六個饅頭、六盒點心等總共六個六,湊起一個六六大順。饅頭是要頭面的,魚則以黃花魚最高檔,因其顏色發黃,特別吉祥。

孃家的準備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餃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餃子,是要給女兒留一些回來吃的,因為以前當媳婦的在家裡地位低,有吃不飽的可能,回孃家總要添補一下吧。

女婿一般是要吃六個荷包蛋的,在“雞蛋就是好東西”的年代,六個荷包蛋就是對女婿的最高禮遇。

淄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婦們回孃家的日子,這一天作為孃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

媳婦們大年初二回孃家只是在女兒沒有成親之前。如果哪家媳婦的女兒已經成家,那麼她們又會把這一天拿來招待自己的女兒、女婿。

而自己回孃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棗莊

春節前幾天,出了門子(結了婚)的閨女要跟丈夫回孃家送節禮。以前,經濟條件差時,大多帶些糖果、果子(點心)、豬肉、酒等禮品。禮品的數量必須是吉利的雙數。

閨女一家當天返回時,孃家要回禮品。首先是粉條,取其拉拉扯扯不斷親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徵團團圓圓。還有花生,意為有兒有女花著生。還有,閨女帶來禮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給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戶戶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門子的閨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孃家兄弟來請她回孃家,俗稱“叫客”。

這裡的“客”讀“kei”,三聲。這時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孃家的。

閨女只帶孩子回孃家小住幾日。農曆節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孃家叫回。閨女回孃家需要給父母長輩們磕頭拜年。這種磕頭的風俗延續至今。

東營

頭年臘月十七、十八,新媳婦就回了孃家,婆家要打發人去請,把新媳婦請回來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讓再回孃家了。

正月初二閨女回孃家只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

到了正月十六這天,是新媳婦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孃家的日子。

濰坊

在濰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謂“開市”,男女勞作不再禁忌,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

走親戚舊時“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現多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

實際上,濰坊城裡出嫁女多數初二回孃家。

過去“進了臘月門,不進孃家門”的風俗,是說農村的出嫁女。

在城裡,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這天,出嫁的閨女一般不去孃家了,還被許多人沿襲著。

當然,年三十也有已經出嫁的閨女進孃家門的,另當別論。

從婆家臨走前,尤其是新媳婦,婆婆要包上一個紅包袱,這包袱媳婦是不得打開看的。

如果包袱裡放上甜的東西,譬如甜點心,就說明婆婆對媳婦滿意。

回孃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麵條,糖果表示祝願生活甜甜美美,麵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新媳婦回孃家,是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都要拜,俗稱“磕頭”,至於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著的人要帶一塊紅毯子,是準備給姑爺磕頭時鋪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爺的膝蓋不能沾土。

新姑爺拜年膝蓋沾土是不吉利的。

威海

閨女回孃家的當天中午一般吃餑餑,下午吃餃子。

初二媳婦帶女婿(有孩子的話也帶上,有多少帶多少)回孃家,實際上女婿是主角,這次的名義叫“拜丈人”,住一宿就回。

禮品嘛,一般用包袱包四個餑餑和八個蓮子帶上,這兩種麵食,因為承載了“四平八穩”的寓意,所以特別重要,屬於非帶不可的。

此外,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帶點酒和桃酥等。

正月十六,女婿還要把媳婦送回孃家,這次是把媳婦放丈母孃家自己走人,這叫做“住媽家”。

在威海,閨女過年回孃家也有在初六進行的,為什麼要選在初六呢?

還有一句俗語呢:“先看姑,後看舅,丈母孃最靠後。”儘管對女婿而言,丈母孃是最靠後的,但仍要選一個吉利的日子,陪著媳婦回孃家,所以就選擇了既靠後又吉利的初六。

回孃家的時候,需要帶一些禮物,這些禮物都是盛放在用細竹片編的箢子裡。

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帶的都是由閨女親手蒸的大餑餑六個或者八個,餑餑上有用染料點的八個紅點,預示著孃家來年發財的意思;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還要綴上從商店買來的桃酥,一般為二斤,桃酥是專門孝敬老人的食品,用紙包裝,上面壓張紅紙,預示著孃家來年紅紅火火。

初六的這天晚上,閨女和女婿是不能在孃家留宿的。可這回婆婆家的時間,也有講究,不能太早,太早了,顯得孃家招待不周到;也不能太晚,孃家人一定會在太陽下山前催著閨女和女婿回家,意思是頭頂著太陽回家,一定能過好日子。

濟寧

結婚第一年,小兩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孃家,這叫“雙拜節”。吃飯的時候新女婿要坐主賓,陪同的必須是同輩或者是小輩,長輩一般不能在場。吃飯時,不能上水餃,意思是捏了嘴不讓說話。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會有孃家的人(一般是侄子,沒有侄子的就自己去)來叫,一塊回孃家。

臨沂

在臨沂,如果要按正規的風俗,那就是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閨女回孃家的好日子。這之前也可以回去,但無論你回去多少次,到了正月十六這一天是非回不可的。

泰安

初二這天中午,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講究,不管多大年紀、多大輩分的人都要坐在下手,得讓新女婿坐在正位子上。

席間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點心、糖果之類的六種小吃(也有上八種的,分為四幹四鮮),簡單吃點就正式上菜開席。當酒席進行到一半時才能端上整魚這道菜,可只要魚上了桌,就會有一個端著空盤子的人來到新姑爺面前為廚子討紅包。

送了紅包後就輪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輩的年輕人“獻”酒了,這時新姑爺就可以根據獻酒的人隨時決定是否需要掏紅包,一般是隻給與妻子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小孩就行了。

德州

在德州,年後閨女回孃家與女婿一起給丈母孃拜年是初四。孃家那頭隆重地稱其為:待女婿(或叫待新親)。

到了孃家見了爹孃之後,閨女跟孩子們先給爹孃和姥爺姥娘磕頭拜年;而女婿則要由岳父或者再老一輩的人們陪著喝酒吃飯。

等吃喝完畢,女婿才起身給岳父岳母磕頭(有舅哥、舅嫂也得磕)拜年。雖然這時候岳父岳母等老人們也謙讓著說“算了吧,算了吧”,但還是挺高興地接受這個磕頭大禮。

然後,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領著到附近的當家子或比較親近的人家去給長輩拜年。閨女則自己到街坊鄰居平常關係不錯的人家拜年。

有自己媳婦的後輩小孩子,甭管給你磕不磕頭,你這女婿也得給錢(這幾年才叫“壓歲錢”);不過有時候這錢由媳婦代付。

閨女來給爹孃拜年不許住下,據說是怕把孃家吃窮了。回來的時候,孃家回的禮物一定有棗糕,而且越大越好,象徵著父母祝福閨女步步登高!

大年初三一大早,剛結婚的或已經有孩子的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孃家的事兒精心準備著。

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齊齊,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媳婦往往再三囑咐丈夫和孩子在說話、行為等一些應該注意的禮節,一切完畢才帶著禮物高高興興直奔目的地。

孃家人往往會站在門口笑眯眯地迎接閨女女婿一家人,笑納禮物的同時有孩子的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濱州

在濱州,回孃家大都是在正月初二,媳婦有丈夫陪著回孃家才算是體面的。

最隆重的回孃家是婚後第一次回孃家,這一次新姑爺登門,不亞於新媳婦出嫁。新姑爺一到家,沒等進家門,丈人和丈母孃早就迎了出來,進了屋,姑爺就要給老人下跪磕頭,不過這第一次磕頭一般是不讓磕的,丈人早就把他扶了起來。

然後姑爺送上四樣禮,不外乎雞鴨魚肉,各拿雙份,有好事成雙的意思。

之後就入席吃飯,飯菜早就準備好了,姑爺坐上位,還請了家裡的長輩作陪,向姑爺勸酒,第一杯一定要一口氣喝完。

菏澤

在菏澤,春節回孃家都是在初二進行的。

第一次春節回孃家,帶的禮物都是雙數:或四件,或六件。

除之此外,還有一些小禮物要放在一個專門的禮盒裡,這盒子是分著層的,每層都不能空。裡面有糕點、饅頭、掛麵等,也有放上錢的。

不過孃家人一般不接禮盒裡面的東西,這裡的老規矩是“看一看,添一半”,如果你揭開了盒子,收下了禮物,不但每樣禮物都要加倍回送,而且別人也會笑話你貪心。

這次回孃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孃家的主賓,會坐在一個專門為他準備的大紅椅子上。

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動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道菜。

光吃菜可不行,還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

為了不至於喝醉丟人現眼,女婿會帶兩個代他喝酒的,在我們這裡就稱之為“扛笆斗的”,此人能說會道,而且酒量極好。

在酒場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數由他們代喝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後,最後還要上糕點,這些糕點全是陪客帶來的,是專門做的花樣糕點。

上的糕點也同樣需要新女婿先吃,每個陪客帶來的點心都要上一遍,來多少陪客,這糕點就要上多少道。

每上一道糕點,就會有專人介紹這是哪家親戚帶來的,和女婿是什麼關係。

新女婿如果各種糕點都嘗一個的話,估計肚子會撐圓了,所以他只是動一下筷子,夾一個放在自己的盤子裡,就算嘗過了。

這一次回孃家,不能回去太早。吃過飯要陪老人聊聊天,聽聽岳父母的教誨,並且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然後再告辭回家。

來源:天下泉城、國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新華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