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1980年代,東西方陣營對峙越來越尖銳,第三次世界大戰大有一觸即發的可能。美軍的坦克裝甲車輛更新加速,M1系列主戰坦克、M3系列履帶式戰車大量進入美軍裝甲部隊序列中。這其中悍馬1.5噸級輪式越野車成為最耀眼的一款美軍典型裝備。從入侵格林納達、東西德對峙、蘇聯解體後發生的數次海灣戰爭,以及中東戰爭都有美軍悍馬及其改款車的身影。作為美軍在亞洲的堅定盟友的日本軍隊,從二戰時期就渴望大規模裝備類似於威利斯吉普那樣的輕型四驅越野車。奈何直到二戰結束都,日軍的履帶/輪式裝備都嚴重落後於盟軍(日本三菱助攻卡車、日產奇駿前身的小型指揮車只有少量裝備日軍)。在1950年代,日本三菱開始仿製威利斯吉普,然後在1970年代開始生產73式輕卡車。1980年代晚期,看到美軍裝備的悍馬系列越野車的出色表現,日本國防部決定由豐田汽車研發一款具有相似性能的通用指揮車。最終在1992年,豐田完成了一款名為“疾風”高機動車的通用軍車,並由日野汽車大規模生產。1993年率先裝備日本陸軍富士教導學校。

1、研發背景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在戰後一直圖謀軍事崛起擺脫戰敗國身份的日本,雖然將其軍隊命名為自衛隊,但是作為美軍在亞洲最堅定的盟友,日軍(這支武裝部隊裝備的武器幾乎已經脫離原先的防衛性質,全部具有極強的進攻性!)為了在步調上跟隨美軍,在三菱帕傑羅73式輕卡車服役將近20年後,開始了以悍馬為藍本的仿製。以豐田汽車為首的項目組對悍馬進行了測試,並開始了具有日軍特色的二次開發。1988年開始立項至1991年底,聯合豐田、三菱與日野的幾家軍工企業的優勢力量後,從九州島至北海道完成了在日本本土全溫帶的路測。最終,定裝車由具備豐富軍用越野車研發和生產經驗的日野生產(從1960年代末期,日軍的中型、重型輪式越野卡車均為日野提供)。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按照年代分類,應該算是日軍第三代通用軍車。在研發時就確定了,要為日軍海陸空部隊研發一款近乎悍馬似的通用軍車。可以滿足日本陸軍在本土反擊蘇軍裝甲洪流的軍事需要;成為空軍的地勤用車;擁有日本海軍陸戰隊對我國臺灣以及釣魚島甚至對朝鮮半島遂行登陸作戰的能力。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表明,日軍裝備了大約4700餘臺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日海陸空以及陸戰隊和部分後勤單位都裝備了其基型車與改型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原型車悍馬是冷戰時期的產物,是替代美軍M系列吉普車並行擁有更大載荷和更具備改裝潛力的通用平臺。而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雖然是在悍馬的平臺上二次開發,但卻是一款符合21世紀日軍作戰新思維的的多功能進攻性載具。在滿足日本列島本土作戰的基礎,可空運空投、搭載日本海軍日向號航空母艦進行搶灘登陸作戰的能力。其作戰目標直指我人民解放軍。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聰明的日本人在看到悍馬的優缺點後,將“疾風”設計的充滿日系車特徵。上圖深色是豐田“疾風”高機動車輪廓;淺色是美軍通用悍馬載具的輪廓。由此可見,“疾風”較悍馬高26mm,長33mm,軸距短35mm。這就意味著疾風擁有比悍馬更出色的承載空間。而2.55噸的自重讓“疾風”在狹小的日本本土進行3棲(陸運、空運、海運)機動時更具靈活性。經過擁有多年設計和生產民用越野車的豐田二次開發後,“疾風”高機動車在某些技戰術參數上較原型車有著不少的提升。

2、技戰術參數: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日本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長寬高分別為:4910/2150/2350mm。自重2.55噸,有效載荷1.5噸,成員包括正副駕駛員2人、戰鬥班組8人,共10人。基型車分為戰鬥指揮型(5門設定,4人班排級指揮團隊),運兵車(3門設定、搭載2+8人戰鬥班組)。如上圖所示為日軍裝備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運兵型。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無論是指揮型還是運兵型車身結構不變,長寬高和軸距等參數不變,唯獨車門數量變化。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採用帆布軟蓬覆蓋車身並具備快速拆卸功能。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4向圖。通過以上幾幅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圖片可研判,在整體造型和設計風格上與美軍悍馬有著極大的相似程度。圓弧形的前發動機艙蓋,前後驅動軸佔據車輛四個角,並通過增加減震行程提升通過性。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前部燈具囊括:前照燈(含遠近光燈)、霧燈、轉向燈、側轉向燈(位於前發動機罩兩側)、防空燈(3具,2大1小),全部燈具均可單獨更換。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如上圖所示,上左為防空燈,左2前照燈和右1轉向燈被防護格柵保護,左下為霧燈。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由於前發動機罩與翼子板融為一體,所有燈具(包括側轉向燈)都集成在前發動機罩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發動機蓋與悍馬採用相同開啟方式(由後向前開啟),這樣的設定便於發動機艙蓋開啟更大角度便於整體吊裝更換動力總成。固定發動機艙蓋的鎖機構位於兩側的固定銷。上圖是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發動機蓋左固定銷特寫。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為了儘快達到發動機艙內熱平衡,在發動機罩兩側靠近防火牆根部加裝了鯊魚腮似散熱格柵。從上圖目測可見,發動機罩與車身前風窗框架以及車門焊接構件有著明顯色差。在這裡要更正一下,之前有網絡媒體說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外觀件由近乎於玻璃纖維材質構成,這麼說確實沒有問題,不過這是早期的版本。根據日軍的部分資料來看在1997年後,幾乎所有日軍裝備的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覆蓋件都改為鋼材質。在日軍各部隊使用後反應這種輕量化的纖維材質覆蓋件,會在使用中發生碰撞後不容易維修,只能通過更換總成備件來解決。此種問題也出現在我軍一代勇士軍車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與前部車燈相對應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後部燈具,全部安裝在後尾門兩側的翼子板上。包括單獨設定的圓形防空燈和行車燈、轉向燈倒車燈集成在後組合燈燈總成。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從豐田官方給出的資料來看,“疾風”高機動擁有兩個標準38L燃油箱。與此同時隨車標配兩個10L的便攜燃油箱,佈置在兩後側圍靠近後輪處並通過帆布紮帶固定。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疾風”高機動車鋼製車門特寫,可以看到兩側車門衝壓出的加強筋。車門外拉手採用與車身同材質製造,以可靠耐用為主。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與日本民用車輛採用相同的右舵駕駛設定,指揮型與運兵型的車門都採用兩段式結構。車門分上下兩部分,可在空運空投時進行拆卸減少佔用空間。部分裝備指定部隊的“疾風”高機動車也有采用一體化結構的車門。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處於開啟狀態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右前門特寫。可見車門的框架結構加鋼製蒙皮焊接而成,車門框架採用鏤空處理,即可降低重量又可保持預定強度。這裡要特別指出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人性化細節上做的出色,車門內粘貼了黑白識別標示,可通過這種反光標識對車輛所屬作戰單位進行目測識別。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由於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高為2250mm後尾門距地面800mm,為此豐田特地在“疾風”高機動車的後尾門加裝了便於上下車的可摺疊踏板。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疾風”高機動車後尾門踏板彈出的特寫,兩段式結構便於“腿兒”短的“皇軍”跳上跳下。全系“疾風”高機動車都標配了這套可摺疊收放的踏板。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日本是一個跨溫帶的島國,北至寒帶的北海道,南至亞熱帶的九州島。為了滿足適應不同氣候環境作戰需要並平衡後勤供應。豐田為“疾風”高機動車搭配了1套全路況越野輪胎。由普利司通提供的37×12.50R17.5-8PR LT輪胎。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疾風”高機動車鋼製輪轂特寫,可靠耐用的鋼輪轂加裝了輪轂蓋,為的是保護搭載了輪胎中央充放氣高壓管路。輪胎氣壓調節可以在車內儀表臺上進行操控。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為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主駕駛座椅特寫。座椅總成採用簡陋但輕量化的鋼製骨架製成,手動調節座椅靠背(頭枕與靠背成為一體)。目測來看,坐墊與靠墊為針織材質厚度不超過12cm,長途駕駛舒適度一般。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少有的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運兵型左舵版的駕駛艙特寫。有意思的是在原本空置的中控臺處加裝了額外的座椅。通過人性化更佳的正副駕駛座椅研判,這臺左舵“疾風”高機動車是2000年後生產的改型產品。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運兵型的後尾門關閉特寫。作為一款具備空運空投能力的日軍通用軍車,“疾風”為了提升越野通過性又要避免過高的車身姿態,就將車身上半部設置為可拆卸的軟蓬。無論是5車門的指揮型,還是3車門的運兵型都是如此。車門上半部也是可拆卸的軟蓬架構。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開啟後尾門的“疾風”高機動車內特寫。可以看到運兵型的“疾風”高機動車後貨箱對向設定了2排4副座椅。包括正副駕駛員和戰鬥班組共可搭載10人。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1997年之前生產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儀表臺特寫。全鋼製結構,所有功能按鈕與空調面板和揚聲器都採用螺栓固定。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早期型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駕駛員位置的特寫。其中一體衝壓的車門內襯是亮點,深色硬質門內襯採用螺栓固定在車門內側。位於中控臺上配置了4前速自動變速器換擋桿以及手動分動器換擋桿。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無氣囊3幅面方向盤並印有明顯的豐田“牛頭”LOGO。自動變速器換擋系統與民用車幾乎沒有太多差異,但變速器本體則是愛信經過強化以後的版本。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組合儀表採用故障警告燈與指針式儀表混搭構成。儀表被中央從上至下的自動變速器檔位指示燈分割成2大部分。左側區域又分為3個小部分,由故障燈顯示區域和轉向燈顯示區域和燃油、水溫表構成。右側區域由車速表和總里程錶以及單次行駛里程錶構成。在位於組合儀表最左側小顯示屏是用來指示車輛4驅狀態,由於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擁有前中後3把鎖,因此在這個儀表上也會相應顯示前後驅動橋的閉鎖狀態。方向盤後佈置了左側雨刷開關和右側轉向燈開關。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從左至右分別是:應急警告燈開關、前後驅動橋差速鎖旋轉按鈕開關、中央差速鎖開關、以及輪胎中央充放氣開關(4檔位)、最下端則是手動空調控制面板(只有暖風而沒有空調)。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由於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搭載了一臺由愛信提供的4前速自動變速器,因此只有制動踏板和加速踏板。如上圖所示,制動踏板為鋼製且帶有防滑凸起設定,加速踏板固定在車身地板焊接上,表面覆蓋橡膠防滑層。2個踏板距離較遠且處於不同水平面上,最大化的減少誤操作幾率。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點火開關特寫,位於方向盤右側採用鑰匙啟動。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位於儀表臺副駕駛1側的拉桿扶手,在顛簸的路況會讓搭乘“疾風”高機動車的日軍身姿控制在座椅上。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日軍“疾風”高機動車位於B柱上的步槍固定支架,採用彈簧助力閉鎖,只需輕輕向外翻轉就可解鎖。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拆去帆布軟篷後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運兵型的後貨箱特寫。可以看到固定在車身後側圍的C柱(軟蓬撐杆)與後尾門框架都是通過螺栓固定。後尾門對向開啟或關閉,後排座椅對向而設,每個座椅可承載2名“小日本子” 。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在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後地板上設定7條橫向加強筋,為的是在負載多用途擴展模塊時進行固定和承載。通過研判可知,“疾風”高機動車的大部分車身焊接件都有大幅突出或凹陷的加強筋結構,這樣的設定在製造過程中增加了成本,卻可在使用中通過結構上的增強來換取整車重量上的降低,當然這都是保證車身承載能力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這樣認為日軍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在用科技手段換取技術性能。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通過研判不同年份進入日軍服役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搭載的武器來看分析,通勤型的“疾風”更多的是在車頂搭載一套7.62mm口徑的FN機槍,並且還有部分硬頂車型加裝了40mm口徑的榴彈器發射器。這與日軍96輪式裝甲車搭載的武器系統通用且可以互換。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一個標準“疾風”高機動車戰鬥班組的人員配備,包括駕駛員1名,車長(班長)1名,武器操作手1名,士兵7名,隨車配備了40mm口徑榴彈發射器。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從1993年至2004年期間進入日本軍隊服役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排氣管中段的軟連接是採用套扣的形式,長期使用過後容易出現套扣內的石棉墊受熱腐蝕,尾氣滲漏的故障併產生額外的噪音。如上圖所示,在後期裝備的“疾風”高機動車在這個軟連接的固定方式上進行了升級,採用卡箍的形式進行連接。軟連接將排氣管中段和尾段進行關聯,更好隔絕來自發動機的震動增加排氣管的壽命,並對於曾經出現的排氣滲漏的問題進行了修復。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從其官方資料來看,日軍裝備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採用前後雙A臂帶有穩定杆的懸架結構,但是很少有人能注意到這款車的前減震系統為扭杆彈簧式的可調節高度設定。上圖是從“疾風”高機動車右前輪向其懸架拍攝的特寫,可以清晰看到上A臂後的扭杆彈簧貫穿於A臂。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這是從“疾風”高機動車車頭向車尾方向拍攝的底盤特寫。右前輪的下A臂其實是由前拉臂和後拉臂固定在轉向節上組合而成,而前減震器則固定在前拉臂上,這樣的結構與美軍悍馬的整體鑄造似的A臂有著本質不同。為了降低車身質量不惜降低懸架的強度來換取,當然這樣“夠用”的標準是經過了嚴格計算,對可能遇到的惡劣路況、工作強度和加裝不同武器基站帶來的額外負載都進行了周密計算。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作為一款高仿自悍馬的軍用車,在底盤的設定和傳動系統上都是幾乎與悍馬相近。尤其是特色的軸間制動系統與門式驅動橋。為了提升整車的通過性,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將傳動半軸進行了強化,尤其是橡膠襯套的材質上全部由日本傳動大廠捷泰林格供應。理論上在高速行駛中(80km/h)的工況下可以有效防止石子等異物擊穿。門式驅動橋的同心齒和反轉齒,由於要承受正反向高速摩擦此備件則由NGK提供。豐田在引進悍馬進行仿製的時候加入了很多符合日軍在國內使用的設置。最有特色的是為“疾風”高機動車加裝了4輪轉向的能力,當然這不意味著“疾風”的後驅動橋也有轉向拉桿,而是具有類似法國雪鐵龍的後輪隨動轉向技術。是通過後橋雙A臂與後副車架存在一個位置差以及可變性膠套,當車輛進行轉向發生重心偏移時,後橋的上下A臂發生形變,引導後驅動輪產生一個最大12度的轉向角度,以提升“疾風”的機動靈活性。此種設計其實在民用車上尤其是法國雪鐵龍ZX系列上得以應用。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左後側車身焊接下部特寫,通過鈑金膠對車身焊接進行過二次修復處理但是被海水腐蝕的痕跡仍然沒有消退。通過這些細節的研判,這臺2003年前生產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歸屬駐守廣島海田市的日軍第13旅團。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發動機、變速器以及前驅動橋特寫。發動機和變速器都採用鐵質油底殼。目測與缸體連接處以及放油螺栓都沒有任何油汙痕跡,這說明相關備件的密封級別很高車輛保養狀態優良。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後差速器和後驅動橋的軸間制動盤特寫。通風制動盤表受到鹽分腐蝕較為嚴重,後差速器殼體進行過拆卸作業,手工塗抹的紅色密封膠截面均勻。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與民用越野車一樣,日軍裝備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每行駛5萬公里就要對驅動橋內的潤滑油進行更換,甚至有必要通過拆卸差速器殼體來清理內部的油泥。在拆卸殼體後就要重新塗抹一層特殊粘合膠,這種膠在冷卻後會形成大約0.2mm厚度的密封層,隔絕外界的異物侵擾。從上圖可以看到“疾風”高機動車後差速器殼體由10顆螺栓固定,外殼塗抹紅色密封膠,放油螺栓加裝紅色鉛封示意後橋油已經更換。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日軍裝備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引擎型號為15B-FTE的直列4缸3.9L排量的增壓柴油機,最大馬力155hp/3200rpm(2003年後期這款發動機最大馬力調整到170hp其他參數不變),最大扭矩390Nm/1800rpm。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這款發動機現在看來技術和燃油消耗等參數並不算出眾甚至是有些落後,但在1990年代,這個系列的增壓發動機裝配到豐田海獅、科斯達等中型客運車輛上以可靠耐用而著稱。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在豐田仿製悍馬的時候曾討論過是否將原形車的動力總成一攬子引進並自行生產,可是原型車裝備的6.2排量發動機油耗高升功率比較低(150hp)並不符合精打細算的日本人的價值觀。而豐田旗下的明星柴油機比比皆是,最終選擇了15B-FTE機型。原型車悍馬採用的實時4驅系統在雖然成熟且可靠耐用,但“疾風”高機動車卻搭載了1套由豐田提供的分時4驅系統系統並增加了防滑差速鎖。這套4驅系統幾乎可以被看做是陸地巡洋艦4驅系統的強化版。在儀表臺上可對前中後差速器進行分別鎖死以提升車輛在全路況下的通過性。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上圖是搭載了15B-FTE柴油機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的空氣濾清器總成,圓柱形的空氣濾芯可以增加有效進氣量(在保證過濾效果的同時)。在車輛高速行駛中,進入的空氣會產生渦旋氣流可2次增加空氣流入發動機的速度。


宋楠:解讀日本陸軍現役豐田“疾風”高機動車(上)


雖然日軍裝備的豐田“疾風”高機動車在發動機排量上較原型車悍馬有所降低,雖然最大110公里/小時的速度,但百公里燃油消耗卻只有12升,由於採用來自豐田的民用發動機搭載到“疾風”高機動車上,其維護週期在7500公里,這就更降低車輛全壽命週期的養護費用。而作為一款強調機動性的1.5噸級通用軍車,在防護性能上也只能夠保證在100m距離對7.62mm口徑的普通步槍彈的攻擊。與美軍悍馬最終通過增加防護套件來強化防護性能不同的是,日軍沒有為豐田“疾風”高機動車開發相應的防護套件,也不準備將這款通勤軍車投入到城市反恐作戰中。雖然日軍已經向伊拉克派遣了維和部隊,但這些部隊是一種姿態的體現,更多的工作都是進行所在地的情報收集和其他維和國家維和部隊的裝備評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