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多人都弄錯了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中國文化迎來一次絕無僅有的“火山大噴發”,燦爛耀眼的程度,可以照亮全宇宙每一個角落。無論你持哪種世界觀,你對人生有何見解,幾乎都可以從“諸子百家”燦如星海的著述中找到共鳴。

諸子百家的學說,事實上都起源於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文化。如果說遠古中原文化是根和樹幹,那麼諸子百家就是它所生出來的枝杈。雖然各個學派之間你鄙視我,我駁斥你,其實大家都有共通之處。可謂異流而同源,殊途而同歸。我們不妨以莊子和楊朱學派來做個比較。

如何理解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多人都弄錯了

常州諸子百家園

莊子不用多做介紹,他在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又是為數不多的幾顆超級巨星之一。莊子提出了“卮(zhī)言”說,“卮”是古代的酒器,盛滿酒就傾斜,空著的時候也也放不正,莊子以此比喻自己那種看似散漫不羈的文風。實際上他的“卮言”極具雄辯,冷而有力。

莊子說過一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相差甚遠。不要僅從字面理解,要想知道莊子在表達什麼,還需結合上下文語境來看。這句話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開頭一段,道出莊子的一種處世哲學,一起來看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如何理解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多人都弄錯了

莊子畫像

很多同學可能剛發現,原來頭一句名言也是莊子說的。關鍵莊子在文中的態度並不是提倡學習,往下看就知道了。他說,以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學問,令人身心俱疲。還想更上一層樓,成為博學智者,豈不要累死。“殆”在這裡有疲累困頓的意思。

接著就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字面意思可以解作做好事不要為了名聲,做壞事適可而止不要觸犯法律。暫且不管他,再往下看,重點在這裡,“緣督以為經”。“緣”在此處有“順”的意思。“督”字《說文解字》解作“察也”,察視。在這裡應當解作人體後背正中的“督脈”,有中正的含義。那麼“緣督以為經”就可理解為由著自己的心行事。

如何理解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多人都弄錯了

河南商丘民權縣莊子故里

當然,這個“由心”並不是現代所說的“任性”,有一點點這個意思在內,主要還是要不偏不倚。這樣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看到這裡,我們發現《養生主》所謂的“養生”與今天的概念不同,講的是如何在險惡之世安身立命。

莊子是戰國時宋國人,宋國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帶。這樣一個小國在戰爭頻起的年代裡生存頗為不易,常年受著“夾板氣”。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瓜分滅國。有一種記載就是莊子也在這一年辭世。

結合時代背景,回頭再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句話,就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首先莊子不提倡沽名釣譽的“善”,所以說“為善無近名”,不管“大善小善”,要由著“心”去做,抱著博取名聲的目的就落了下乘,那還不如不做。

如何理解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多人都弄錯了

戰國中期地圖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怕出名豬怕莊壯”永不過時,沽名釣譽或者不小心得來的名聲,都可能招致罵名。

“為惡”在這裡更不單指做壞事,也有不為世人包容、理解的意思,“為惡無近刑”就是說,還是要由著內心,以自然之性情,既不要做觸犯法律的事,也不要得罪人、被人所怨恨、報復就行了。最好還是“無為”。

這樣看來,老子和莊子的“無為”實際是被世道逼出來的。莊子這個思想簡單概括就是,儘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而已。如果你一定要有所作為,那麼切記“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如何理解莊子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很多人都弄錯了

在莊子之前一百多年,戰國早期還有一個楊朱學派,“一毛不拔”就源自楊朱的哲學。楊朱也曾紅極一時,弟子遍天下。他的主要論點是“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是說,為了天下為了他人的利益,要他拔一根毫毛那是不可能的;同樣,他也不稀罕天子、諸侯富有天下的地位。所以楊朱學派與崇尚“兼愛”的墨子學派如同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莊子也不喜歡楊朱,他的著述有所表達。但是莊子與楊朱的思想其實有共同之處,楊朱最看重的是“自己”,看似自私,但他“不取不求”;莊子提倡“善惡無為”,兩人目的何在?都是為了“明哲保身”而已。兩人若是生在同一個時代,說不定成為好友。

參考書目:《莊子》、《呂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