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首驛——錦官驛

錦官驛,一個頗能代表成都歷史文化的地名,現在,大家熟知的不過是一條叫做錦官驛的街道、一個叫做錦官驛的社區、還有一所不錯的錦官驛小學。然而,在明末清初,這裡曾經是蜀中驛站之首,全省所有的官文、物品都是通過這裡往來京城。成都到北京,最快9天半就能到達,也算是那個時代的順豐了。

蜀中首驛——錦官驛

當年的錦官驛建築群

驛站,這個詞語對現代人來說相對生疏,《辭源》對於驛站的解釋是:“掌投遞公文,轉運官物及供來往官員休息的機構。”在通訊技術還不太發達的時代,驛站可以算是官方的通訊樞紐和節點,承擔了政務流通環節的所有功能。

蜀中首驛——錦官驛

明末清初,四川驛站多達二百處。康熙年間裁去多半,共留有六十四處,大的叫驛,小的叫站。當時每處驛站設置的馬匹、馬伕和扛夫,名額不等。驛站之外,還有輔司。驛站用馬遞送公文,鋪司用步卒遞送。全省鋪司有八、九百處。所謂十里一鋪。每處鋪司,步卒四至二人,每名每年給工食銀六兩。凡是驛遞不到的地方,以及一般公文,就由鋪司步卒遞送。

蜀中首驛——錦官驛

古驛道

蜀中首驛——錦官驛

古驛站

現在一些地名也沿用了當年驛站和鋪司的名稱,比如龍泉驛、白市驛,大面鋪、山泉鋪等等。這樣全省構成了一副十分嚴密的郵政網。而網的中心則在成都縣的錦官驛。據《四川通志》等文獻記載,錦官驛是清康熙六年(1667年)奉旨設立的。成都一向有錦官城的稱號,這裡又是離開成都的第一站,所以就叫錦官驛了。

蜀中首驛——錦官驛

清光緒年間成都地圖

錦官驛設立以後,成都就有了第一個政府招待所和郵局。從這裡出發有三條驛路:東至龍泉驛四十里(清制),南至雙流縣黃水河站四十里,北至新都廣漢驛四十里。當時蜀中驛站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因為京師在北京,因此,北路最為繁忙,錦官驛成為了蜀中四路驛站的起點站。

錦官驛的規模在當時是比較大的,置有驛馬40匹、馬伕20人、槓夫(負責搬運等事務的雜役人員)40人。因為清朝沿襲明朝制度,設立“驛丞”管理驛務,當時驛站的房廊建築應該不少,僅馬匹草料一項,每年就需要開支白銀800兩。而成都以外的驛站則小很多。比如北路的“廣漢驛”只有驛馬20匹、馬伕10人;東路的“龍泉驛”只有驛馬12匹、馬伕6人,還不到“錦官驛”的一半。

蜀中首驛——錦官驛

清·水井街酒坊圖,水井坊緊鄰當年的錦官驛水陸碼頭

當時驛遞形式分為三等:最快的日馳六百里,其次四百里,一般二百里。日馳六百里和四百里驛遞的動用,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濫用了,即使是總督、將軍,也要受到降二級的處分。一般說,只有遇到全省最高長官總督、將軍、提督,學政四人。當時驛路里程,成都到北京五千七百里。日行六百里驛遞,九天半就能遞到,那時候算是最神速的了。日馳四百里驛遞,就需要十四天才能遞到。

蜀中首驛——錦官驛

錦官驛原來也是成都的古蹟之一。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年),蜀守呂大防在這裡修建“錦官樓”,樓後還建有“彥聚亭”、“集思堂”,規模宏大。可惜元、明以來,這裡兵荒馬亂,房屋樓宇都被毀壞了。

驛站建立之初以及之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這裡都沒有形成街巷,九眼橋一帶還是荒郊野嶺。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隨著成都市區的逐步擴大,城市人口的增長,加上水津街、九眼橋沿江的多處碼頭商船往來,貿易繁盛,這裡才逐漸形成街巷。到了清代同治年間,便開始以驛站命名街巷了。

至於說到錦官驛的位置,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蜀刻本《四川成都府志》刊印的《府治三衢九陌宮室圖》中標明的方位,明末錦官驛在成都東門外沿江十里鎖江橋南岸。清代錦官驛的位置,大概也即在此。大致相當於今天東門外,九眼橋以南的汽車站一帶吧。這個位置,無論通往東西南北的驛站,都是十分順暢的。

如今的錦官驛,雖然聽不到那疾馳的馬蹄聲,但卻繁華依舊。

蜀中首驛——錦官驛

蜀中首驛——錦官驛

蜀中首驛——錦官驛

部分內容摘自,《歷史大觀園》1987年第11期,作者:徐正唯;成都地方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