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她西鄰省會鄭州,東接古都開封,中牟縣一肩挑兩市,兼容兩市開拓進取之氣魄、深厚文化之底蘊,是鄭汴一體化的核心區域,是鄭州發展規劃東擴的核心。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這裡古稱圃田、牟州,西漢初置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曆史,她是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起義萑苻澤起義,是著名的官渡之戰發生地,是道家名師列子、美男子潘安、民族英雄史可法等歷史名人的故鄉。

她西鄰省會鄭州,東接古都開封,中牟縣一肩挑兩市,兼容兩市開拓進取之氣魄、深厚文化之底蘊,是鄭汴一體化的核心區域,是鄭州發展規劃東擴的核心。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中牟縣地處中原腹地、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鄭州是唯一的轄縣,東鄰古都開封市,西接省會鄭州市,南與新鄭市、尉氏縣接壤,北瀕黃河與原陽相望。地處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疊加發展區域。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下轄3個街道、11個鎮、3個辦事處:青年路街道、東風路街道、廣惠街道,韓寺鎮、官渡鎮、狼城崗鎮、萬灘鎮、白沙鎮、鄭庵鎮、黃店鎮、大孟鎮、劉集鎮、雁鳴湖鎮、姚家鎮,刁家鄉、楊橋辦事處、豫興辦事處。縣人民政府駐廣惠街道,總面積917平方公里,人口47萬。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中牟縣誌》雲:牟山,在縣治北五里,高丈餘,長數十里,旁有牟山廟。《一統志》載,中牟有牟山,在縣治北,邑之得名於此。據《大清一統志》:邑之得名於此。一說中牟為春秋初期鄭大夫祭仲封地,中、仲音近,境內又有牟山,故名。另一說因縣境有牟山,山東有外牟,故稱中牟。

另有春秋晉邑;《國語·晉語》:中牟,邯鄲之肩鞞;在今河南鶴壁市西,戰國趙獻侯元年(前423年)自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遷都中牟,即此,《史記·趙世家》:獻侯少即位,治中牟。《史記·孔子世家》:佛肸膾為中牟宰。趙簡子攻範、中行,伐中牟,佛肸叛,即此。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春秋,魯宣公元年(公元前 608 年)會諸侯於棐林(縣境南部)以伐鄭;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382 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縣境南部)。戰國,秦朝七攻魏國,五入囿中(中牟別稱)。 秦朝,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劉邦敗秦將楊熊於曲遇聚(縣城東部)。漢朝,獻帝建安五年( 200 年),曹操袁紹大戰於官渡。唐朝,中和四年( 884 年),黃巢起義軍與唐將李克用激戰於王滿渡(縣境北部)。宋朝,紹興十年( 1140 年),岳飛於中牟大敗金兵。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西周為管國,春秋時鄭邑,戰國時為魏中牟邑。西漢置中牟縣,治所在今河南中牟縣東。西晉屬滎陽郡。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併入陽武縣。景明元年(500)復置。東魏天平元年(534)為廣武郡治。北周保定五年(565)移治圃田城(今鄭州市東)。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諱,改名內牟縣;十八年改名圃田縣。大業二年(606年)又移治中牟城(今縣東)。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圃田縣。

唐武德三年(620)復改中牟縣,為牟州治,後屬汴州。龍朔二年(662)改屬鄭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屬鄭州,後晉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天順中徙治今中牟縣。民國初屬河南開封道。1913年屬豫東道,1914年屬開封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49年屬陳留專區,1952年屬鄭州專區,1955年屬開封專區,1969年屬開封地區,1983年屬鄭州市。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境內屬黃淮平原,地形複雜,地貌多變;北部受黃河、賈魯河沖積影響,沿賈魯河、運糧河形成自西北向東南略呈傾斜的兩大扇形槽狀地帶;南部受伏牛山餘脈影響,崗壟起伏,自馬陵崗至馬河上源形成自西南向東北的分水嶺。全縣基本地勢是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的槽狀地帶。西南部最高,張莊鎮湛莊村北的紅土井為全縣最高點,海拔154米;屬典型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水資源比較豐富。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中牟縣交通優勢明顯,東接京九鐵路、西連京廣鐵路,隴海鐵路、鄭開城際軌道在境內分別設有站點,東距鄭州高鐵站20公里;鄭開大道、物流大道等5條城際道路過境,省道223線、107國道、鄭州繞城高速等線路縱貫南北,中牟南距鄭州國際機場25公里。

中牟縣,中原腹地,鄭州市唯一的縣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新石器時代、戰國、秦、漢、唐、宋、明、清文物古蹟10餘處,其中宋代壽聖寺雙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古戰場,已闢為旅遊地。境內有雁鳴湖生態風景區、鄭州方特歡樂世界等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