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將至?印巴雙方衝突升級!均授權軍隊"可做回擊"

據美聯社報道,印巴兩國緊張局勢升級,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21日授權武裝部隊,可對"任何侵略行為做出果斷和全面的回擊"。而在此前,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公開講話,授予印度軍方決定如何做出適當回應的自主權。

印巴局勢前所未有的緊張起來,有觀點認為,第四次印巴戰爭一觸即發,這一次,焦點還是克什米爾地區。

戰爭將至?印巴雙方衝突升級!均授權軍隊

01

2月14日,一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駕駛裝滿炸藥的汽車撞向印軍車隊,炸燬了一輛滿載官兵的大巴。這次襲擊造成了44名印度後備警察部隊官兵喪生,這是自1998年以來,印度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遭受的最嚴重的襲擊。

事件發生後,印度總理莫迪發表公開講話,要"為每一滴眼淚復仇",並表示已經授予印度軍方決定如何做出適當回應的自主權。

有報道稱,印度安全部隊正考慮採取潛在回應手段,包括使用空軍戰機在克什米爾實控線的印度一側向巴控領土境內目標發射導彈。而巴基斯坦軍隊也已陳兵邊境,進入高級戒備狀態。

國際社會對此表示關注,有多個國家進行斡旋。希望雙方保持克制。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本週四(21日)授權該國武裝部隊,可對印度的"任何侵略行為做出果斷和全面的回擊"。

這個回應讓輿論普遍認為,斡旋已經失敗。

難道第四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克什米爾戰爭迫在眉睫?

戰爭將至?印巴雙方衝突升級!均授權軍隊

02

印巴衝突由來已久,其中最讓雙方在意的焦點,就是克什米爾。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局部衝突更是不斷存在。

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蒙巴頓方案"。

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戰後,世界各國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卻激化了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的矛盾。

根據方案,印度被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王公土邦之一。法案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印巴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係。正是這一規定,埋下了分裂和仇恨的種子。

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

1947年印巴戰爭或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就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問題於1947年到19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造成了雙方約1500名士兵陣亡,戰後,克什米爾喪失了獨立權,1948年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佔據3/5。

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發生於1965年8月,印巴在庫奇蘭恩地區的衝突導致了戰爭。隨後,雙方在長達數月的衝突中動用了空軍和坦克部隊對抗,1965年9月,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宣佈: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印巴兩國軍隊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佈不使用武力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然而,和平哪有那麼容易。

此後的幾十年,儘管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上線,但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從未間斷。

此次發生在2月14日的事件,印度方就認為背後有巴基斯坦的影子,當然,巴基斯坦否認了這一說法。

戰爭將至?印巴雙方衝突升級!均授權軍隊

03

雙方對於克什米爾地區,是誰都不會放手的,一方面是由於積累了幾十年的仇恨,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地緣政治。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谷,是克什米爾地區中較為富饒、人口稠密、資源豐富的區域;而巴基斯坦則把自己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部分區域,當做自己首都伊斯蘭堡最重要的戰略緩衝區,一旦喪失這個屏障,伊斯蘭堡將門戶洞開。

這也是雙方死磕的根本原因。國際社會上的普遍觀點是,雙方必將發生戰爭,死結難以解開。

所以,這次衝突發生後,很多觀點都認為,戰爭將至。

但是,兩國之間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而且跟仇恨、歷史、宗教都並不真的有關。真正有關的,只有國家利益。畢竟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首先都得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商人,要仔細計算投入產出比。

首先看國立對比。如果單單從軍事上來看,印巴雙方是很有趣的對手。"大國不強,小國不弱"。

從經濟、人口、科技、國際影響力上看,印度相比巴基斯坦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但印度的國防工業其實並不先進,大部分武器都是從國際上採購的,有"萬國牌"之稱,這樣會大大增加印軍的補給難度和後勤難度,而且調度、配合都會出現問題。況且,印度軍隊的戰鬥意志並不強。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巴基斯坦"小國不弱"。巴基斯坦雖然人口、經濟均不如印度,但此前的兩次克什米爾戰爭中,巴軍,尤其是空軍並未落下風。同時,巴基斯坦的武器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另外,巴基斯坦軍隊的宗教熱情,導致這支軍隊戰鬥意志強大,常年往中東地區輸送的僱傭兵也提升了巴基斯坦軍隊的基層戰鬥力。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有核國家。核彈的威懾作用更大於實戰作用,這會讓雙方對於真正動武顧慮重重。

另外,還要考慮國際影響,大國是不會允許印巴衝突升級的。

過去幾年的敘利亞戰爭造成了全世界的難民問題,這讓地區衝突成長為一個全球性難題,這是中國、美國和歐洲都不願意看到的。更何況,印巴衝突的地點非常微妙。克什米爾的東邊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的西邊離中東不遠。

正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中國顯然不希望西行路線上產生劇烈的武裝衝突。而中東,也不希望自己的周圍戰火連天。17日,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就出訪巴基斯坦,簽署了總額為200億美元的投資大單,相信也會緩解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與此同時,印度和巴基斯坦還都得看美國的臉色。印度和美國的關係就不用說了,它向來是美國製衡中國的重要棋子之一。而巴基斯坦也曾和美國確立過同盟關係。美國2020年大選年將至,特朗普顯然不會在這個時候促成一場戰爭。

地利、人和都沒有,天時同樣不存在。

2019年是印度的大選年,印度各政黨都在緊鑼密鼓籌備中,近半年來,莫迪政府一直如履薄冰,他的問題在於經濟,但戰爭的代價,顯然是一位成熟政治家不願意承擔的。而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近日遭遇持續雨雪天氣,已造成至少28人死亡,這才是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最頭疼的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雙方既無法從戰爭中獲得利益,又無法承受損失,為什麼會發生戰爭?

可以預見到的是,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還會繼續下去,但現代意義上的戰爭短期內不會發生,雙方領導人只是在打嘴仗,以獲取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不過,最勉強的和平,也勝過最好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