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甘肅廣河 嵻琅城 一座古城背後的鮮卑煙雲

高山之上,一座古城居高而臨下。城雖不大,但卻歷史久遠。傳說古城建自西秦時期,距今近1700多年了。

西秦一個並不顯眼的小王國,他們為何在此修城呢?

王國遠去,金戈鐵馬之聲依稀可聞

城傍山依河而建,隨山就勢,依河就形,恬靜而自然。這城便是廣河縣城了。夏日的一天,我們穿行在這座小縣城之中,尋找遠去的西秦王國。從北向南穿城而過,在一處靠山的小巷口停下。小巷路窄,但行車無虞,雖然陡峭,但尚算平坦。沿路上山,走不了多遠,就是一個村子。村落不大,修建在山腰的坪地上,四周是大片的農田,那座西秦王國的城池,便在前面的農田裡了。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西秦王國,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王國。既然以“秦”為名,想必這個王國和秦人有點什麼關係。其實,這是一個遊牧民族所建的王國,不僅和秦人沒有絲毫關係,從時間上說也遠遠晚於秦朝。

西秦國是東晉時期的十六國之一,立國時間不長,前後不到五十年,中間還有兩次被滅國,可見這個王國實力的弱小。王國興盛時,也才管轄著武威到天水、隴南及青海東部的部分地方而已,雖然號稱有十一州、三十郡、四十八縣,實際上虛張聲勢的多,真正算起來州縣很少,有些州只有一個縣,有些州只有名字而已。

王國的建立者是從遙遠的東北遊牧而來的鮮卑人。在漢代以後的北方遊牧民族勢力中,鮮卑是僅次於匈奴的第二大勢力。鮮卑人原先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帶,大約在西漢時期,由於遭受匈奴的欺壓,再加之漢王朝對匈奴的打擊,使得他們東逃到了大鮮卑山一帶,繁衍生息,故而被稱為鮮卑。他們放牧牛羊,慢慢地積蓄實力,逐漸發展壯大。東漢初年,鮮卑人逐漸強盛起來,所屬各個部落,遊牧在東至遼河,西達新疆的廣闊地域內。鮮卑人中的一支遷移到了隴西,他們和當地的漢人雜居,被稱作隴西鮮卑。

到三世紀三十年代,隴西鮮卑中乞伏氏逐漸強盛起來。他們的首領乞伏可汗在擊敗其他鮮卑部族後,從寧夏遷徙到了榆中苑川河邊。公元385年,乞伏乾歸建國,號稱秦,史稱西秦。這個王國的壽命非常短暫,只有短短的46年,於公元431年被匈奴人建立的夏所滅。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這個帶有強烈遊牧色彩的王國,經常遷移都城,白銀水泉的鸇陰古城、西固金城、榆中的苑川夏官營古城、廣河的嵻琅城等古城,都曾做過他們的都城。

想到這裡,我們充滿了期盼,那座隱藏在田野中的古城,曾經是一個王國的首都,它該是個什麼樣子呢?

古城聳立,護城壕讓人望而卻步

穿過小村,沿著村外的小道前行。路的西面,柳樹成林,鬱鬱蔥蔥,路的東面,大片農田,苞谷洋芋長得風風火火。出村不遠,一座古城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路並不好走,我們棄小道,它並不能真正通往古城。在廣河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副局長馬寶明的帶領下,我們選擇了相對好走的田埂,雖然繞得遠一點,但卻能通往目標。走在鄉間的田埂上,野草沒過腳腕,這讓我們有些擔心,害怕萬一出現不知名的蟲子。在田埂上繞來繞去,十幾分鍾後,總算到了古城邊上。誰知一條巨大深溝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溝很深,至少有三米許,寬十米左右。溝的一面是城牆,一面則是農田。顯然,這條壕溝是因古城而誕生的。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們修建古城時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式,最基本的修築城牆土要篩過;再好一點,土或蒸過,或摻入食鹽,這樣古城修建起來,城牆上才不會長草,自然也就堅固了。再講究一點的,古城要用三合土,加入糯米汁,這樣夯築的城牆就異常堅固,歷經千年而不倒。要是在城牆下鋪條石,上用青磚包裹,這就是頂級城市的配置了,無疑這樣的城是需要相當龐大的經濟實力的。建立了西秦王國的鮮卑人,在長期同漢人雜居中,他們信仰佛教,至今炳靈寺的石窟中還有西秦年號建弘元年的題記。自然他們也學會了修築城池,曾經作為西秦國都的榆中夏官營古城,其城牆至今依舊很堅固。

寬大的壕溝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沿著田埂,我們尋找著能夠下去的土坎。這個壕溝的形成,顯然是修建城池時,人們就地取土,築起城牆,而壕溝就自然形成了,如果放入水,就是護城河了。

轉悠了半天,總算找到了一處可以下去的地方。踩著土坎,下到了溝底上。城牆忽然間高大了許多,人也變得渺小了。這座古城已經剩下了殘跡,我們只能看到兩面的城牆,一面完整,一面只剩下了大半。順著壕溝,我們繞著殘存的城牆走了一圈。看得出來,古城的形制比較完整,拐角處有角墩,下有深溝,單面城牆的長度大約在百米。從地面算起城牆高七八米,算上壕溝城牆高達10米左右,的確高不可攀。不過,作為都城,這座城似乎有些侷促。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毫無疑問,西秦人在修建城池時,地形選擇得非常好,這裡是兩條河谷的交匯處,也是兩條古道的匯合點,這兩條古道一條通往臨夏,一條通往青海方向。而修建古城的地方是突出的山嘴,居高臨下,卡住了兩條道路的交匯處。顯然,古城的修建者下過一番功夫,不僅考慮了地理,而且對城池的修建給予了相當大的投入。由此可見古城的重要性。

這究竟是一座什麼城池呢?值得人們給予這樣的重視。馬寶明說,這座城就是曾經做過西秦國都的嵻琅城。

王國末日,西秦太子們留下了印痕

西秦王國是在遊牧部落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從生活習俗上來講對政權中心的穩定性考慮,遠遠不如農耕民族那樣重視。這也是西秦王國短短四十餘年間多次遷移都城的另一個原因。

建立西秦王國的鮮卑人到這裡修築城池,究竟出於何種原因,這座古城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西秦乞伏國仁時期,前秦勢力非常龐大,前秦國王苻堅更是一代人傑。在前秦的壓迫下,乞伏國仁不得不投降前秦。不久,前秦淝水之戰失敗,乞伏國仁乘機逃脫,於公元385年,自立為大單于,在苑川(今榆中縣境內)修築勇士城並定為國都,這是西秦建立的大背景。後來,遊牧在臨夏一代的羌族首領彭奚念投降於乾歸,可汗乞伏乾歸任命他為河州刺史,河州之地歸入西秦。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公元400年,後秦姚興擊敗西秦,西秦滅亡。投了後秦的乞伏乾歸被任命為河州刺史,統領舊部,鎮守苑川。但是姚興並不放心乞伏乾歸,把他留在長安作為人質,而讓其子乞伏熾磐任河州刺史管理西秦舊地。到408年,後秦亂象漸現,乞伏熾磐召集部屬2萬餘人,在這裡修築嵻琅城,作為安身立命的資本。由於處在四面圍攻下,城池修建得非常堅固。 在亂世中,熾磐以嵻琅城為依託,同佔據枹罕的羌族爭奪地盤。熾磐“勇略明決,過於其父”,西秦逐漸興盛起來。並於409年擊敗羌族,奪得枹罕等地。後來,乞伏乾歸逃回,重建西秦,又遷回苑川一帶。411年,乞伏熾磐派兒子木奕幹為武威太守鎮嵻琅城。可見,西秦人對這座城池的重視。後來,西秦發生內亂,王室相互殘殺,實力受損。乞伏熾磐重整西秦,其勢力達到極盛,但終究是偏安一方的地方政權,到431年為大夏所滅。

王國雖然消失了,但城池仍舊在,王國的傳說依舊在。如今,在廣河一帶有不少以太子命名的地方,如太子山、太子寺、臺子(太子)村等等。這是為了紀念乞伏熾磐的功績。因為修築嵻琅城時,他是太子。有人說這是為了懷念秦始皇的太子扶蘇。其實,這是西秦太子們留下的印痕。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甘肅中部,鮮卑在懸崖邊修建了都城!1600年後,護城壕仍有十米寬




你的關注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