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我們是可以拯救生物多樣性的“最後一代”

在一份最新的報告中,世界最大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嚴肅地向世人發出警告,表示汙染加速、森林砍伐、氣候變化和其他人為因素已造成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短短四十多年內下降了60%,生態危機進一步加深。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月30日報道,“世界自然基金會”當天發佈了《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Living Planet report 2018)。在報告中,該組織呼籲各國領導人應該儘快採取行動,制訂出一個類似於《巴黎氣候變化公約》的國際性協定,以遏制地球物種迅速滅絕的勢頭。驚人的滅絕速度《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列舉了在最近幾十年來,地球上的物種是怎樣被傷害,又是以怎樣驚人的速度滅絕著。據報告,從1970年至2014年間,超過4000種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這一“物種滅絕”的速度,比人類充分參與到動物生態系統之前,整整超過了1000倍。例如,由於象牙偷獵,2009年至2014年期間,坦桑尼亞境內的大象僅在五年內數量就下降了60%;為了種植木材和獲取棕櫚油,在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正在進行的森林砍伐,導致該地區10萬隻猩猩在1999年至2015年消失;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層融化,使得北極熊棲息地越來越不穩定,北極熊的數量預計到2050年將減少30%。報告還指出,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地球上90%的海鳥胃中含有塑料,而這一數據在1960年僅僅是5%。研究人員稱,到2050年,或許在海洋中更多的是塑料而不是魚類。此外,在過去三十年中,世界上大約一半的淺水珊瑚已經消失殆盡了。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熱帶動物滅絕速度最快。自1970年以來,棲息在這些地區的生物數量下降了89%,而依賴淡水棲息地的物種,如青蛙和淡水魚,數量也下降了83%。隨著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消失,狩獵、汙染、疾病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造成的影響不斷蔓延。預計到2050年,免受人類影響的土地比例將從四分之一降至十分之一——這對於各種野生物種來說是致命的。物種消失也會影響人類《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警告世人,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是息息相關的命題。一旦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界衰退,人類的食物和藥品供應,甚至全球金融穩定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最後人類也逃不過大自然的懲罰。譬如,由於土地退化,緊緊依賴土地進行勞動並獲得食物的30億人的生計將更為艱難;而依賴大自然的話,全球本可以創造約125萬億美元價值的服務。“地球上野生動物種群的滅絕速度,顯示出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產生了怎樣令人驚訝的影響。”“綠色和平”英國執行主任約翰紹文在回應報告內容時表示,世界各國的領導者應該積極響應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呼籲,對此採取緊急行動。“棕櫚的種植和砍伐導致了猩猩數量的迅速減少,氣候變化則對北極棲息地造成了破壞性影響,塑料汙染傷害了海洋野生動物——這一切都使得我們無法繼續像以往一樣開展商業活動。”他說道。“行動窗口”正迅速關閉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以巴黎氣候協議為藍本,制定一項國際條約,以保護野生生物並扭轉人類活動目前對自然產生的巨大影響。該組織警告說,目前人類保護自然界的努力遠遠沒有跟上人為破壞的速度。該組織總幹事馬克·蘭伯蒂尼說,這場生態危機“在速度、規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地球物種在40年內滅絕的速度如此之快,令人費解。因為40年的時間與地球上產生生物以來的時間相比,簡直就只是一眨眼的瞬間。”“我們是第一代知道我們正在摧毀我們星球的人,也將是最後一代可以對此採取一切行動的人。” “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首席執行官譚雅·斯蒂爾在一份聲明中補充說。她還指出:“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生存的世界上,還能有猩猩和海鷗,有著清潔的空氣和足夠的食物供所有人使用,那麼各國的領導人就應該採取緊急行動,啟動一個地球復甦計劃,為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和全球民眾制訂一個新的協議。”該組織敦促,在今年11月底在埃及召開的由196個成員國參加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應針對此事商討並爭取制定一系列目標,就如當年為了遏制氣候變化,確定將全球氣候變暖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一樣。該組織還鼓勵在2020年召開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就此事達成一個全球性的協議。“能讓我們摧毀的東西是有限的,我們必須要守住自然界的底線。”蘭伯蒂尼說道,尤其在當下,國際社會面臨的是一個正在快速關閉的“行動窗口”。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是全球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保組織之一,致力於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的生存環境。1980年,WWF正式受邀來華開展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1996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至今,WWF在中國共資助開展了100多個重大項目,投入總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