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上甘嶺》拍攝的幕後故事,你知道嗎?

紅色記憶

影片《上甘嶺》拍攝的幕後故事,你知道嗎?

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戰場上,敵人以6萬之眾,傾瀉了幾千枚重磅炸彈,山頭被削低2米,發起了數百次的衝擊。在缺糧、缺水、缺氧,以少對多的情況下,戰士們依託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陣地,頑強戰鬥,最終奪取了戰役的重大勝利。戰士們勇猛無敵的英雄氣概,為整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聞名中外的“上甘嶺”戰役。

為了這一打出中國軍威的戰役,毛主席親自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長影)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描寫志願軍抗美援朝戰鬥生活的故事片《上甘嶺》,影片成功再現了志願軍戰士的英勇形象,將戰爭的殘酷、艱苦,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片中機智、勇敢的八連長張忠發,勇敢無畏、愣裡愣氣的毛四海等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裡,劇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的成長,對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上甘嶺戰役50週年之際,記者專程奔赴長春,採寫《上甘嶺》拍攝時的幕後故事。

重走影片拍攝之路

記者在長影藝術處的幫助下,查找到了影片《上甘嶺 》當年拍攝時使用的劇本以及劇組主要成員的情況介紹。據資料室的工作人員介紹,劇組的主要成員許多人已故去,如今在長春生活的只有白英寬和劉學堯兩位老藝術家。

從4人之中脫穎而出的“毛四海”

白英寬老人當年飾演了《上甘嶺》中的毛四海。當年劇中那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如今已變成了一個年過七旬的白髮老人,當記者來到他家時他正在家裡研究中醫針灸學。

白老十幾平方米的居室整潔簡樸,牆上除了一幅放大了的黑白《上甘嶺》劇照以外沒有其他的飾物。當記者表明來意後,還沒等白老開口,他老伴兒就打開了話匣子。“牆上的照片是老白當年拍《上甘嶺》時的劇照,幾十年啦,一直是他的最愛,每次搬家他都把照片抱在懷裡,到了新的地方再選個最好的位置掛上,照片有一點灰他都要細細擦拭,對兒女們他都沒這樣細心……”白老微微一笑:“時間雖然過去了很多年,當年的場景彷彿在眼前,可如今劇組成員已走的差不多了,張忠發的扮演者高保成在北京,80多歲的人了,想見一面很不容易;王蘭的扮演者劉玉茹早年就旅居美國;劇中政委的扮演者曾在瀋陽,我十幾年前去過他的家,兩人見面就抱頭痛哭,如今他已不在了;其他的人多數失去了聯繫。想當年的我們是那樣的有朝氣、有活力,可如今大家都老了呦……”

白老回憶說,1956年2月的一天,從部隊剛剛到長影工作的白英寬接到組織通知,讓他到影片《上甘嶺》劇組報到,做劇中主要人物毛四海的候選演員。能演上甘嶺戰役中的戰鬥英雄是白英寬期盼已久的事了。他說:“我在長春航空學校學習飛機駕駛時,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到朝鮮戰場去參加戰鬥,保家衛國。”接到通知的那天,他整晚都沒有睡覺,拿著劇本不停地看著、想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握好這個角色,一定能從4個候選演員中脫穎而出。

影片《上甘嶺》拍攝的幕後故事,你知道嗎?

幾天後,劇組開始為演員們試戲,白英寬是最後一個出場。他一直很緊張,生怕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失掉機會,等待的時間顯得很漫長,腦子裡總是充斥著毛四海的人物定位、導演的嚴厲面孔。終於輪到他試鏡了,一踏進攝影棚,“各部門蓄勢待發的陣勢,讓我當時就緊張得滿頭大汗了,就連說話也變得結巴起來。沒想到導演沙蒙卻是一臉和氣:‘小夥子,不要緊張,你的外形很合適,而且你是有過軍旅生涯,你能行的!’導演的鼓勵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發揮了較好的水平,最終得到了這個夢寐以求的角色。”白英寬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激動不已。

在朝鮮的日子

1956年4月,劇組趕到朝鮮的上甘嶺戰場體驗生活。一踏上這片土地,每個人都在切身地感受著當年戰役的慘烈和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的巨大創傷。放眼望去,整座山頭已成了一方焦土,非常突兀。地上的子彈皮、彈片足有沒腳面深,到處可見打滿彈孔的軍用水壺和鋼盔。此情此景讓人感到莫名的壓抑。在方圓幾里內沒有樹木,連根野菜都很難找到,朝鮮人民的生活環境極端困苦。看到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的苦難,有的演員悄悄地流下了眼淚:暗下決心把戲拍好,讓人們記住戰爭的殘酷,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由於當時板門店的局勢還很緊張,劇組把外景地選在了與上甘嶺環境差不多的地方。

“當時,整個《上甘嶺》劇組的100多人中80%以上是軍人。因為有過軍旅生涯,又與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們經歷過相同年代,所以,演員們入戲都比較快。但是,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也給演員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的麻煩。”白老給記者講述了一些當年拍戲的一些幕後故事。

影片《上甘嶺》拍攝的幕後故事,你知道嗎?

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殘酷、最激烈的戰役。要把戰役的宏大的場景、戰爭和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用短短的一部影片反映出來,難度是可想而之的。為此,服裝師給他準備了8套拍戲用的志願軍軍裝。其中有整潔一新的、有與敵人肉搏時撕得支離破碎的、有被炮火燒焦的……據白老介紹,為了準備服裝道具,服裝師還頗費了一些周折。他們首先要到參加過戰鬥的部隊去搜集原始資料,然後在按照每個演員的不同尺寸趕製一批當年志願軍軍裝,在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把軍裝加工成各種樣子。關於拍戲的軍裝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劇組要拍一場志願軍戰士在坑道內阻擊敵人的戲,當時的背景是志願軍戰士剛剛經過一場與敵人的貼身肉搏,身上的軍裝已是殘坡不堪了。當時,片場裡除了一個演小戰士的演員所有部門都已到齊,就在大家焦急等待時,扮演小戰士的演員穿著一套整潔的志願軍制服昂首挺胸地走進了片場,他看看其他人的裝束,再看看自己的裝扮他得意的神情一掃無餘尷尬得滿臉通紅,一著急差點掉下眼淚。看著他天真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忍俊不住大笑起來。後來大家才知道,由於小夥子遲到化裝師著急把衣服穿錯了。

在拍幾場缺水戲的時候,為了讓影片再現當年的戰場的真實效果劇組想了多種辦法讓演員嘗試,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他們把一種化學試劑塗到演員的嘴唇上,1分鐘後嘴唇馬上開始乾涸起皮、顏色呈蒼白色。肉眼看上去與多少天沒有喝水的狀況差不多,效果是很好,但演員們也受了不少苦,那種液體一抹上,唇部感覺乾枯、而且有痛感,戲一拍完人們必須馬上去洗臉。由此,此後的一段時間大家都養成了頻繁洗臉的習慣。

為了緊趕拍戲的進程,劇組成員都必須吃在外景地、住在外景地。

初春的朝鮮還真有些春寒徹骨的味道,人們平時要穿上厚厚的毛衣。剛剛打過仗的朝鮮資源匱乏,劇組的一日三餐吃的飲食非常單一,除了罐頭以外很少有糧食和青菜吃,營養不良,加之水土不服,許多人都開始拉肚子。

一到夜晚,人們就地支起簡易的帳篷,人們在地上鋪上草墊席地而睡。當時晚間的溫度很低,蕭蕭的山風吹得帳篷呼呼作響, 幾個人只有擠在一起才能睡著。另外,蛇和老鼠這些不速之客也經常光顧帳篷裡。每天早起,在被窩裡發現一、兩團蛇是正常的事情。這對男同志來說還可以適應,女同志們則免不了要大呼小叫一番了。“在朝鮮拍戲的幾個月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白老告訴記者。

外景地設計難度大

“朝鮮剛剛打過仗,各方面的條件都很貧乏,這給影片的外景地設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經過大家的齊心合力還是完成得很好。” 《上甘嶺》影片的美術設計、中國電影事業美術設計的開拓者之一、今年80多歲高齡的劉學堯老人說。

1956年,劉學堯接受《上甘嶺》的美術設計的任務後,心情異常激動。

隨後,他和特級設計師蔡光一起到朝鮮當年志願軍戰鬥過的地方體驗生活。他們從安東(現丹東)隨乘志願軍車進入朝鮮,一路上處處可見戰爭的創傷。但是,一路上他們受到了朝鮮老鄉的親切接待。當時正舉行板門店談判,邊界時有摩擦,槍炮聲時有可聞。他們換上志願軍軍裝,以邊界巡邏隊的身份,踏上了當年上甘嶺戰役的戰場。

雖然距上甘嶺戰役已有4年,一路上子彈殼、炮彈皮仍隨處可見。山上光禿禿的,見不到一棵樹木、一隻動物,整個山頂石頭被炸松,土翻起了1米多深。

他們打著手電走進了山腰志願軍作戰的坑道。該坑道類似冀中平原的地道,有十幾個射擊孔。坑道僅1米多高,洞裡潮溼悶熱。那裡沒有水,不能生火,志願軍只能吃炒麵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頑強戰鬥。同時,他們也查看了敵人一側的陣地。

《上甘嶺》的美術設計,因為場面浩大、地面光禿,色彩單調、層次變化少而難度極大。同時,還不能在實景地拍攝,所以任務相當艱鉅。

為了真實再現當年的激戰場面,劉學堯選擇了相似的地形,調動了兩個營的戰士挖陣地工事,築坑道口。導演沙蒙的工作很認真,他要求特別要著重環境人物的真實和變化,對服裝、化妝、道具強調整體美術造型。

劉學堯緊緊把握住戰鬥殘酷的變化過程的重要環節,注意漸變到劇變的情景,如陣地樹木上的彈痕、枝杆的光禿,坑道口石塊變成碎石;服裝燒燬磨爛的痕跡;化妝注意戰鬥的血痕、硝煙塗髒要明顯、突出,不用油彩化妝油垢,廣泛使用顏料。他從人物形象入手,展示戰鬥階段中人物造型的劇烈變化,烘托戰鬥的激烈。

在拍坑道內景的過程中,美術設計採用藝術真實的手法,相對加大坑道的高度,採用框架分解式結構,以人、坑道柱子、彈藥箱造成層次感,解決了拍攝中的照明問題。同時,劉學堯對敵人的造型也注重真實,面部化妝,面部造型的就有500多人。

“經過數月的努力,影片終於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反響很好,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還親自接見了劇組的主要成員,這是對我們工作人員的最大肯定。能參加《上甘嶺》電影的攝製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榮幸,那段時間的經歷讓我受益終生。”說到這裡劉老顯得很激動。近段時間劉老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對於不能參加現場會他深表遺憾。採訪即將結束時,他一再叮囑代他向上甘嶺戰役的老英雄們問好,願他們身體健康。(崔宏偉 李振村)

2002年10月14日01:58 遼瀋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