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歌曲下架風波 制度上的脫胎換骨才能迎來行業的欣欣向榮

這幾天老有人談起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下稱:音集協)要求6000餘首KTV歌曲下架的事情,不少小夥伴打趣說這事情一出,自己去KTV懷舊都沒得懷了,好多歌唱不了嘍,一臉的哀怨。

KTV歌曲下架風波 制度上的脫胎換骨才能迎來行業的欣欣向榮

有意思的是,在這件事裡,牽扯到的幾方都覺得自己很委屈,音集協覺著自己委屈,KTV經營者覺著自己更委屈,作為KTV曲庫上線渠道的VOD商也覺著委屈,消費者也委屈的不行。這就奇了怪了,到底最後誰收益了呢,怎麼一條線上的螞蚱全覺著自己是受害方呢。

如果一件事情的相關各方都覺著自己很委屈,那一定是制度的本身出了問題。音集協對此事的處置出於公心與好心,其目的是為了更加規範的處理版權費如何分配問題,但初衷雖然是好的,做法卻欠妥。用一紙限制令直接斷了下游經營者的使用資格,同時也斬了消費者的消費性質。從這點上來說,處置太過於剛硬,解決問題的思路過於直接。

這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果用一個詞語總結就是一刀切。一刀切式的政策看起來很美好,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屢屢出現各種問題,究其原因是其彈性太差。不可不提的是,目前社會中的形勢變化之快,社會發展之快,人們需求之高早已不可與幾年前相提並論,但有些部門組織解決問題的思路並沒有多大改變,還在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預,靠使用末端治理的方式妄圖解決源頭問題,這些都還是多年前社會簡單化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早已同社會發展脫節。

就本次事件來說,音集協妄圖通過直接禁止末端KTV使用歌曲的形式解決版權問題,這本身是逆市場而動,受挫已是必然。KTV服務於消費者,而消費者有需求,作為產業末端的供需雙方來說,音集協瞬間變成了二者的對立面,所造成的後果必然是二者聯合對抗音集協。所謂結果,最好的也只是表面上接受,暗地裡再議。

音集協作為一個上游組織,其解決問題的思路應當是立足當下,在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以及版權方權益的基礎上出臺政策,形成接地氣系統化的版權付費制度,謀求在事件的源頭解決問題,而不是將問題下放,搞末端治理。這種思路,在中國叫共贏,在西方有一部書,叫《第三選擇》。

衷心希望音集協在輿論漩渦之中能想明白,你存在的意義就是協調解決根源問題的,而不是一味下問一刀切的。

我還想著在KTV能多唱幾首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