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東街1948-1958


鐵佛東街1948-1958

鐵佛東街 陳先樞供圖

我從出生到10歲(1948年到1958年)一直住在鐵佛東街。現在鐵佛東街已拆除,可這條小巷子留下了我許多童年的記憶。

古鐵佛寺

鐵佛東街,位於開福區,西接外湘春街,北通湘雅路,因位於古鐵佛寺東面而得名。

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鐵佛寺湘春門外,唐法華禪師飛錫此,遂建鑄三鐵佛,元毀,本朝洪武重建。”

鐵佛東街1948-1958

清末民初湘春門 陳先樞供圖

清詩人張九鎰有詩讚道:“浩劫前唐渺弗論,巋然西剎鎮星桓。天數布地金光滿,人仰開山鐵像尊。”

據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熊少牧《尋故鐵佛寺記》載,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清軍將領“恐塔寺穴賊,下令摧毀,半桷無存。”


鐵佛東街1948-1958

民國老地圖中的農業試驗場 翻拍自《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沈小丁著)

清末尚存寺屋三進,改作農業學堂的農事試驗場,民國修建環城馬路時拆毀。

德福醬園

我祖父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在外湘春街北口和鐵佛東街口拐角處開設德福醬園,長沙大火時醬園被燒得一乾二淨。抗日戰爭勝利後,父親又邀七個合夥人重開德福醬園。我便是出生在德福醬園裡。

鐵佛東街1948-1958

圖為外湘春街北口(即鐵佛東街、二馬路、熙寧街、外湘春街交匯處),圖中左側的房子所在位置為原德福醬園舊址。 圖源/柳建球


雖然德福醬園大門朝外湘春街,卻是最後一個門牌號——101號。醬園的北側圍牆在鐵佛東街佔據了六七十米長的半邊街。我家就住在醬園的後面,開了一個門朝鐵佛東街。剛解放時,鐵佛東街還是北門城門口外的偏僻地方,鋪的是細小鵝卵石的砂石路。

謝公館

鐵佛東街自民國以來,因為處於城郊結合部,既有城市熱鬧繁華的便利,又有郊外清新空氣和幽靜環境,所以一些有錢的人便在這裡建了一些公館。

最讓我記得的是處於曲尺型街拐角處的謝公館:精緻的平房,整潔的小院。

可是後來房主不知跑哪裡去了,謝公館便分給一些無房的市民住。我一個小學同學就住在其中,正房有近一米的架空層,木地板上了油漆平整光亮,天熱可以直接在上面睡。屋前屋後是捉迷藏玩遊戲的好地方,讓我們這些小把戲流連忘返。

鐵佛東街1948-1958

1984年長沙城區地圖中的鐵佛東街

說鐵佛東街是曲尺型街,其實拐角處還有一條小巷子,就是謝家公館往東走,裡面有四家小公館,再進去是一個大荒坪,長沙大火後,一些沒有地方住的居民便在這裡搭些簡陋屋子棲身。解放後,因為這裡面10幾戶人家和外面都沒有公廁,政府便在最裡面修了個公廁,為附近幾十居民解決了方便之事。

北區圖書館

街北頭有個北區圖書館。我們小學生喜歡看連環圖,而圖書館裡卻盡是字書。字書是我們的土話,就是區別於連環圖書的小說書。我好奇地辦了個證跑去借字書看,借的是《暴風驟雨》、《林海雪原》、《山鄉鉅變》等名著。

鐵佛東街1948-1958

《林海雪原》舊書

雖然小說中的字有一些不認得,但我跳著看,連看帶猜也能大概知道書的內容,看了幾本後就迷上了字書的故事性強。圖書館對面是一家大公館,叫劉廷芳公館,我們從沒進去過。

鐵佛東街1948-1958

著名的劉廷芳公館就位於鐵佛東街72號


鐵佛東街完小

在鐵佛東街住了10年,當然會在這裡上學,那時我們的學校叫做鐵佛東街完小。

鐵佛東街1948-1958

攝於鐵佛東街完小,後排右六是本文作者。 圖源/柳建球

開始我不知道什麼叫完小,後來父親告訴我,完小是有全部6個年級的小學,另外還有初小和高小的區分。初小是一至四年級,高小是五六兩個年級,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內湘春街有個湘春街初級小學我是知道的。

當年的鐵佛東街完小校園還是不小的。有兩棟教學樓,有一個供幾百學生玩的大操場,有一個幾百平米的雨操場,下雨天也可上體育課。學校後面不但有專門的音樂教室,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禮堂,大概是1957年元旦,學校在這裡舉行了元旦晚會,我第一次看到老師和學生一起演出文藝節目。

鐵佛東街1948-1958

攝於鐵佛東街完小 圖源/柳建球

我們班的彭一怒同學參加了一個大節目,演白鬍子聖誕老人,因為臺上除了他是男生,其他全部是女生,所以被分男女界限的男同學取笑了好久。一個到外國留學過的女老師和男老師跳了一曲交誼舞,舞姿優美,可是後來她被打成了右派,再也沒見過她。

鐵佛東街1948-1958

攝於鐵佛東街完小,中排右一是本文作者。 圖源/柳建球

因為那時都是就近入學,所以我們班的同學大多是住在鐵佛東街的,其他同學也多半是住在北站路、二馬路、外湘春街等街周圍的。

細伢子的遊戲

因為鐵佛東街的居民大多是窮人,生的細伢子也多,父母們要操心穿衣吃飯的大事,對細伢子成群結隊地玩是不大管的。那時街上連自行車都很少,成群結隊的穿開檔褲的小把戲滿街亂跑也不會有危險。

鐵佛東街1948-1958

童年遊戲-滾鐵環 圖源網絡

我們大一點的伢子在一起玩打彈子,拍油板,打跪碑,滾鐵環,打得羅,那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妹子們則一起跳房子,玩扎子,跳橡皮筋,不到父母在大門口喊呷飯是不回去的。

鐵佛東街1948-1958

鐵佛東街老照片 圖源網絡

1958年大躍進時,父親單位要用我們的房子做車間,一聲令下,我家只好老老實實搬離了鐵佛東街。臨離開時,我還戀戀不捨,我捨不得謝公館,捨不得北區圖書館,捨不得我的學校和小夥伴。

夏夜乘涼聽故事

鐵佛東街那時只能算是個貧民窟。除了少數幾個公館外,這裡住的大都是窮苦人家。我認得的就有拾破爛的國伢子家;補鍋的福鴨婆家;做裁縫的王家;開棺材鋪的周家,賣湖北粑粑的莫家;做小生意的梁家;賣甜酒的易家等等。我從此便有了一幫小夥伴。

那時天一熱,每天傍晚,住在這裡的人就會提一桶井水,潑灑在自家門前的街上,讓井水的清涼帶走街上蒸騰的暑氣。

鐵佛東街1948-1958

以前沒有空調的時候,夏天在門前地上灑水,也是一種降溫避暑的方法。 圖源網絡

晚飯後,天黑了,就會把家裡的大小竹鋪子搬出來,用板凳架在潑了水、已清涼的門前地上,然後,一家大小就搖著大蒲扇,或坐或睡在清涼的竹鋪子上,悠閒地享受清涼的自然風。

因為那時沒有多少汽車,也沒有多少自行車,滿街的竹鋪子並不坊礙行人通行,反而因街坊鄰居都在一起乘涼,成了大家聊天的好場所。也成了我們細伢子最熱鬧和最好玩的時刻。

鐵佛東街1948-1958

夏日躺在竹鋪子、涼蓆上乘涼,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 圖源網絡

對門老田大叔家有兩兒兩女,田大叔是當老師的,他最會講故事,所以,他給兒女們講《牛郎織女》《青蛙公主》等中外神話故事時,一街的小朋友會都擠到他家竹鋪子周圍來聽。

要是老田大叔不講故事,小朋友就會成群結隊地坐到別家竹鋪子上說笑和唱歌。父母們巴不得小孩子不吵,影響他們聊天,所以都會讓別家小孩子佔領自家的竹鋪子,而自己卻會擠到別家竹鋪子上去坐。爺爺奶奶們會搖著扇子,給不會走路的孫子孫女趕蚊子,一邊哼著誰也聽不懂的催眠曲。

鐵佛東街1948-1958

夜深了,各家大人會抱著已睡熟的小孩子回房,街上除了幾個貪涼的青年人,竹鋪子大陣便慢慢散場 了。要等第二天再架起來。

有愛的街鄰

要是沒有突發的事,一個夏天就會這樣平靜地過地過去。可是有一天,正當大家又在竹鋪子上乘涼時,突然街口王大爺家的孫子在竹鋪子上大哭起來,王大爺抱著大哭不止的孫子,發現孫子全身發燙,是發高燒的症狀。旁邊竹鋪子上的人說:趕快送醫院。

可是王大爺家的兒子媳婦是在外地工作的,王大爺70多歲,王奶奶又是一雙小腳 ,要抱著一個7、8歲的孫子上醫院是不可能的。這時二號的周伯伯和四號的戴叔叔跑過來,幫王爺爺抱起孫子就往二醫院跑。


鐵佛東街1948-1958

王奶奶小腳走不動,只能坐在竹鋪子上哭。我媽媽和鄰居幾個大媽安慰王奶奶說:沒事的,到醫院打一針退了燒就會好的。那時青黴素是特效藥,打針退燒靈得很,不象現在青黴素被用濫了,不得不用更強的黴素藥。

王奶奶不哭了,眼巴巴地盼孫子看完病回家,那時是沒有住院這個概念的,住院要花太多的錢,不是老百姓住得起的。滿街的細伢子也不鬧了,都靜靜地睡在自己家的竹鋪子上看天上的星星。

好在不多久,周伯伯和戴叔叔抱著王大爺的孫子回來了,還沒到街口,王大爺就喊,退燒了,退燒了。於是滿街的人都長出口氣說:那就好、那就好。

鐵佛東街1948-1958

夜深了,大家都象平日一樣,各自搬著自己家的竹鋪子回家,街上也恢復了平靜。

END

  •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柳建球,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