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六大成事原則

秘訣一

成功者的六大成事原則


洛克定律告訴我們:有目標才會有成功

目標,是賽跑的終點線,是跳高的最高點,是籃圈,是球門,是一個人奮鬥的方向。沒有目標,人就會變成沒頭的蒼蠅,盲目而不知所措。沒有目標,你終會因碌碌無為而悔恨;沒有目標,你就很難與成功相見。人要有一個奮鬥目標,這樣活起來才有精神、有奔頭。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無聊至極的人,就是因為沒有目標。從小就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個目標,然後不斷地向它靠近,終有一.天你會達到這個目標。如果從小就糊里糊塗,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那這一生也難有作為。每個人出門,都會有自己的目的地,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漫無目的地閒逛,那速度就會很慢;但當你清楚你自已要去的地方,你的步展就會情不自禁地加快。如果你分辨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你會茫然若失; -旦你弄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你會精神抖擻。這就是目標的力量。所以說,-個人有了目標,才會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項關於“目標”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群智力、學歷和環境等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90%的人沒有目標,6%的人有目標,但目標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目標。20年後,研究人員回訪發現,那4%有明確目標的人,生活、工作、事業都遠遠超過了另外96%的人。更不可思議的是,4%的人擁有的財富,超過了96%的人所擁有財富的總和。由此可見目標的重要性。

一位哲 人曾經說過,除非你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否則你永遠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成為職場中的強者,我們首先就要培養自己的目標意識。古希臘的彼得斯說:“須有人生的目標,否則精力全屬浪費。”古羅馬的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 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秘訣二


瓦拉赫效應告訴我們:經營自己的長處,才能更好地讓自己增值

有一個叫奧托.瓦拉蒜的人。中學時,父母為他選了文學之年可一學期下來。老師給他的評語意為:“瓦拉赫很用功、但這樣的人即使有看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無奈他又改學油畫,但這次得到的評語更令人難以接受:“你是會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覺得他做事絲不苟, 這是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誰料。瓦拉赫的智意大花一下子被點然了。並最終成了諾貝爾化獎的得主

秘訣三


木桶定律告訴我們:只有發現並克服自身缺陷,方能避開失敗陷阱

俗話說“人無完人”,確實,人性是存在許多明點的,如思習、自單、犯錯、優慮、嫉妒等。根據木桶定律,這些知處往往是限制我們能力的關鍵。就像木桶樣, 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並不是用最長的木板來衡量的,而是要靠最短的木板來衡量,木桶裝水的容量受到最短木板的限制,所以,要想讓木桶裝更多的水,我們必須加長自己最短的木板。

1.惡習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無意識地培養著習慣,這令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臣服於習慣。然而,好的習慣可為我們效力,不好的習慣,尤其是惡習(比如拖沓、酗酒等),會在做事時嚴重拖我們的後腿。所以,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習慣分類,對不好的習慣進行改正,以免將成功毀在自己的惡習之中。

2.自卑

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它往往會抹殺我們的自信心,我們本來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學業或工作任務,卻因懷疑自己而失敗,顯得處處不行,處處不如別人。所以,做事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告訴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那樣,才能把事情辦好,走向成功。

3.犯錯

人們通常不把犯錯誤看成是種缺陷, 甚至把“失敗是成功之母”當成至理名言。殊不知,有兩種情況下犯錯誤就是一種缺陷。一種是不斷地在同一個問題1犯錯誤,另種是 犯錯誤的額率比別人高。這些錯誤,或許是因他們態度上的問題,或許是因他們做事不夠細心、沒有責任心導致的,但無論哪種,都是成功的絆腳石。因此,平時要學會控制自己,改掉馬虎大意等不良習慣;犯錯後不要找託詞和藉口,懂得正視錯誤,並加以改正。

4.憂慮

有位作家曾寫道,給人們造成精神壓力的,並不是今天的現實,而是對昨天所發生事情的悔恨,以及對明天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憂慮。沒錯,憂慮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心情,而且會給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更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無休止的憂慮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客觀地去看問題,在現實中磨鍊自己的性格。

5.妒忌

妒忌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它的存在,總是令我們不能理智地、積極地做事,於是,常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的結果。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平和、寬容地對待他人,客觀地看待自己。

6.虛榮

每一個人都有一點兒虛榮心,但是過強的虛榮心,使人很容易被讚美之詞迷惑,甚至不能自持,很容易被對手打敗。所以,我們要控制虛榮,擺脫虛榮,正確地認識自己。

7.貪婪

由於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該放棄時不能放棄,結果鑄成大錯,甚至悔恨終生。眾所周知,很多人因太貪錢財等身外之物而毀了大好前程,有時明知是圈套,卻因為抵禦不住誘惑而落人陷阱。說到底,不是人不聰明,而是敗給了自己的貪慾。可見,要成事,先要找對心態,知足才能常樂。

“輕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禍患將超乎人們的想象。”許多人之所以失敗,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自己成功路上的那塊短板。所以,我們要想做好事情,應先學會做人,找到自己成功路上的短板,取長補短,從而擺脫弱點對我們的控制。

秘訣四


奧卡姆剃刀定律告訴我們:把握關鍵方能體現成功的智慧

有人曾經請教馬克.吐溫:“演說詞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他沒有正面回答,只講了一 一件親身感受的事:“有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土在那裡用令人動容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土的苦難生活。當他講了5分鐘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捐助50元;他接著講了10分鐘,此時我就決定將捐款減到25元;最後,當他講了1個小時後,拿起缽子向聽眾請求捐款時,我已經厭煩之極,1分錢也沒有捐。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發現,馬克.吐溫通過自身的經歷,向求教者說明短小精悍的語言,其效果事半功倍;而冗長空泛的語言,不僅於事無益,反而有礙。

事實上,不僅語言如此,現實生活亦同樣如此。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簡化,剔除不必要的生活內容。這種簡化的過程,就如同冬天給植物剪枝,把繁盛的枝葉剪去,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長。每個園丁都知道不進行這樣的修則,米年花園裡的植物就不能枝繁葉茂。每個心理學家都知道如果生活匆忙凌亂,為毫無神益的工作所累,一個人很難充分認識自我。

其實,無論在哪個行業、做什麼事情,要見成效,做事過程的安排與進行次序非常關鍵,

秘訣五


​艾森豪威爾法則告訴我們:分清主次才能保障高效率的成功

有一次,蘇格拉底給學生們上課。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裡的鵝卵石。當著學生的面,他把石塊全部放到了罐子裡。接著,蘇格拉底向全體同學問道:“你們說這個罐子是滿的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的。”

蘇格拉底又從桌子下面拿出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然後向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滿的嗎?”這次,所有學生都不作聲了。

過了會兒班上有位學生低聲回答說:“也許沒滿”蘇格拉底會心地笑, 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 慢慢地倒進罐子裡。倒完後,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再告訴我,這個鋪子是滿的嗎?”

“是的!”全班同學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不料,蘇格拉底又從桌子旁邊拿起- 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裡。然後又問:“同學們,你們從我做的這個實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話音剛落,-位向來以聰明著稱的學生搶答道:“我明白,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逼一一下的話, 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蘇格拉底微微笑了笑,說:“你的答案也並不錯,但我還要告訴你們另一個重要經驗,而且這個經驗比你說的可能還重要,它就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再把它們放進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發現,做事前的規劃非常重要。在行動之前,-一定要懂得思考,把問題和工作按照性質、情況等分出輕重緩急,然後巧妙地安排完成和解決的順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秘訣五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必須要在失敗中吸取教訓,與錯誤共生,才能更好地迎接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