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時期“下南洋”大潮之容縣移民

舊中國時期“下南洋”大潮之容縣移民

移民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在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史。自清代以來,廣西容縣便有大量的移民移居海外,並且有著他自己特有的移民模式。

容縣是廣西最大的僑鄉,也是全國華僑華人較多的縣份之一,至今,容縣已有海外容縣籍華僑華人 80多萬人,歸僑,僑眷 36 萬人。

(一)容縣人的海外移民模式

遷移本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人類活動,遷移其實是一個人口群體,即移民群體,在經過反覆思考,並根據一系列的價值判斷作出改變居住地的決定後,從一個行政區域向另一個行政區域進行相對永久的移動,而且這種移動導致了移民人群中相互關係的改變。

容縣自古有文化之鄉的雅稱,歷代有不少人士不甘在家鄉守就業,希望到海外去)闖世界,一些人到海外定居創業,繁衍生息。不過,容縣人大量地移居海外是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如在太平天國失敗時,容縣大坡人周勉領著19名太平軍戰士,拋家別鄉,從鎮南關(今友誼關)逃往安南(越南)西貢,後又輾轉到馬來亞督亞冷開錫礦,他們是最先成批出國的容縣人。

容縣人的向外遷移原因主要歸納為經濟性和政治性。容縣人的經濟性遷移,主要發生在 19 世紀 50年代到20世紀初的賣豬仔。活動中。史料顯示,早在清咸豐末年,容縣就有1000多人被賣“豬仔”運到印度尼西亞巨港,替殖民者砍伐森林。開荒種芭,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而《容縣旬刊》第一期(民國版)載:“容縣地狹民稠以謀衣食,本其耐苦質厚力量,相率出南洋群島工作,前後約數萬人。”辛亥革命以後,桂系軍閥崛起,戰爭連年不斷,不少容縣人為了躲避徵兵逃亡馬來亞,泰國等地做工謀生。民國時期,容縣又有“第二個奉化縣”之稱,全縣當省長,軍長和上將級軍官就有 10人,中將級軍官15人,少將級軍官 36人,還有廳級,縣團級者近300人.1949年前夕,一些容縣籍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眷屬等離開大陸後,有的留在緬泰邊境,解甲後留在當地成為華僑華人,有的出走香港#澳門和臺灣後,送其子女到歐洲讀書,畢業後定居在國外,如此種種,都成為容縣人政治性遷移的內容。

(二)向海外移民的路線和移民類型

容縣地處廣西的東南部,屬於沿海和毗鄰東南亞的地區,而靠近容縣的港口有梧州。正因為如此,容縣人向外遷移的路線主要是通過梧州經廣州,到香港或澳門出國。也有一些容縣人,從陸路經憑祥的鎮南關(友誼關)移居海外$容縣人早期遷移的國家是馬來亞,泰國,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後來逐漸分散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容縣人下南洋,大都是光棍,他們要麼在居留地成家立業,要麼稍具穩定後便將其家鄉的妻子兒女接來,共創事業,要麼以僑匯支助家鄉的妻子兒女,或在移居地再度娶妻生子,形成了所謂的“兩頭家”結構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