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提到的這些“重慶寶貝”已成致富“搖錢樹”

紅葉、脆李、榨菜、龍眼、荔枝

總書記提到的這些“重慶寶貝”已成為群眾致富的“搖錢樹”

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已成致富“摇钱树”

長江三峽巫峽北岸的文峰紅葉景區。通訊員 王忠虎 攝

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已成致富“摇钱树”

近年來,巫山縣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堅定不移走規模化、規範化、專業化道路,將巫山脆李這一傳統產業做大盤強,提檔升級。目前,該縣脆李種植規模已達到20萬畝,產量達到6萬噸,綜合產值突破6億元。 通訊員 王忠虎 攝

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已成致富“摇钱树”

2月5日,涪陵區馬武鎮民協村,村民正在將青菜頭上架進行“風脫水”。春節長假後,當地菜農搶抓時節收穫青菜頭,準備製作傳統手工榨菜。通訊員 李輝 攝

核心提示

3月10日上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代表團參加審議。代表們發言時,總書記不時與大家交流互動。

全國人大代表、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發言說,巫山已連續舉辦了十一屆長江三峽國際紅葉節。

總書記微笑著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部紅遍全國的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說的就是三峽紅葉,景色很美!

李春奎介紹巫山在綠化造林和脫貧攻堅過程中,發動群眾種“巫山脆李”。

總書記饒有興趣地問道:個頭有多大?顏色是紅色、青色還是黃色?

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黨支部書記自報家門,總書記插話說,自己十幾年前去過涪陵,記得涪陵榨菜。

……

巫山紅葉、脆李、榨菜、龍眼、荔枝,總書記提到的這些“重慶寶貝”,在重慶發展如何?在帶動當地群眾致富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今天,我們特別策劃推出了這組報道。

現場回放gt;gt;gt;

回憶起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情形,李春奎依然難掩激動之情。

他說,自己剛介紹來自重慶巫山縣,總書記就饒有興味地詢問神女峰和長江三峽中巫峽段的位置。

李春奎回答道,神女峰位於巫山境內,巫峽也主要在巫山境內,並以綿延數十公里的巫山紅葉馳名中外。

李春奎隨即補充道,巫山已連續舉辦了11屆長江三峽國際紅葉節,正努力打造“北有香山紅葉、南有巫山紅葉”的旅遊品牌。

隨後,總書記再次問道,現在三峽庫區是否還能看到猴群?

李春奎頗為驕傲地回答,隨著庫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巫山小三峽裡的猴群越來越多,還出現了珍稀動物金絲猴的蹤跡。

在發言中,李春奎詳細彙報了巫山如何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守好“兩岸青山”、永葆“一江碧水”,把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優勢的情況。

其中,李春奎介紹巫山在綠化造林和脫貧攻堅過程中,發動群眾種好巫山脆李這一“搖錢樹”,很多農戶靠種果樹致了富。

總書記表現出濃厚興趣。他詢問道:脆李是否屬於李子的一種?個頭有多大?顏色是紅色、青色還是黃色?

李春奎解釋,巫山脆李就是李子的一種,顏色偏青色,因為口感脆嫩、汁多味香,所以叫做脆李。

“總書記聽後笑道,他在福建工作時候,當地古田縣出產一種水果叫油柰,也屬於李子品種,皮薄肉厚,酸甜清脆,很好吃,想來和巫山脆李差不多。”李春奎回憶說。

新聞故事1gt;gt;gt;

巫山神女峰下的農家樂老闆易光瓊:

旅遊發展讓山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巫山紅葉聞名遐邇。每年11月,漫山的紅葉將長江巫山段的高山峽谷染成一片火紅。

這些年來,巫山的山川美景和每年一屆的三峽紅葉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在巫山縣抱龍鎮青石村,有一家“神女苑”農家樂,這裡離巫山神女峰不遠,每年都會吸引不少遊客來落腳。這家農家樂的主人,是38歲的易光瓊和她的丈夫宋清貴。

他們都是三峽移民。到了青石村後,夫妻倆最初是靠打漁為生,一年的收入只有幾千元。

那時,每年有不少驢友、攝影愛好者到神女峰旅遊,但附近卻沒有農家樂可以歇腳。

易光瓊看到了其中的商機。2003年,她和老公一合計,把家裡佈置了一下,安排出幾間房,開起了“家庭旅館”。

易光瓊的“家庭旅館”雖然很小,但每年也有兩三萬元的收入,比起打漁還是大大增加了。

易光瓊說,沒想到來巫山旅遊的遊客一年比一年多。她清楚地記得,2007年11月,首屆三峽紅葉節暨第八屆神女旅遊文化節開幕,遊客擠爆了景區,她家的農家樂也是門庭若市。

接下來的幾年裡,夫妻倆將農家樂進行了擴建。昔日幾個房間的平房,已變為如今三樓一底的樓房,有20多個房間。

去年,易光瓊的農家樂收入近20萬元,“旅遊帶動了我們致富,山窩窩也變成了金窩窩。”

新聞延伸gt;gt;gt;

巫山加快建成渝東綜合交通樞紐

“今年年底,巫山機場將建成通航。屆時,遊客可以坐著飛機來巫山賞紅葉了。”昨日,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說,巫山正全力支持和配合國家及我市的相關交通建設項目,打造集航運、高速公路、高鐵、航空於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加快建成渝東綜合交通樞紐。

李春奎介紹,今年下半年巫山機場建成後,巫山將與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昆明、重慶、貴陽、武漢等城市實現通航,可為巫山及庫區腹地的旅客出行提供便捷,讓更多的人飛進來看巫山的綠水青山、領略三峽的壯美雄奇。

李春奎說,目前巫山機場到縣城的快速幹道已經開通,未來還會實現“城景通”和“景景通”。

除此之外,鄭萬高鐵2021年通車後,巫山到北京只需4個半小時,到上海5個小時,到重慶主城2個小時,屆時巫山旅遊或將出現“井噴式”的增長。

另外,今年巫山還要爭取開建兩條高速公路:一條是巫山到巫溪的“兩巫”高速公路,打通北上到西安的通道;另一條巫山到奉節的高速公路,打通南向通道,今後到湖南張家界將更便捷。

新聞故事2gt;gt;gt;

20萬畝巫山脆李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每年春天,長江巫山段的兩岸和巫山各地山間,一大片一大片的李花盛開,潔白如雪,美不勝收。這些開花的李樹,名叫巫山脆李。

在巫山的26個鄉鎮街道,曾經的一座座荒山,如今已變成了一座座“花果山”。20萬畝巫山脆李,正在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柑園村位於巫山縣曲尺鄉的大山深處,人口1200多人。

50歲的陳文明是柑園村的村主任。他介紹,以前,村民主要種小麥、水稻,大多是自給自足。由於沒有經濟收入,村民們大多生活貧困。上世紀90年代,全村一大半青壯年都到沿海地區打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好多地都撂荒了,還有不少是荒山,可惜啊!如果家鄉發展好了,哪個還想背井離鄉外出打工!”1995年,陳文明當選柑園村村主任,如何讓村民增收致富,就成了他每天思考的問題。

陳文明說,1996年,一直在外面養蜂的老孫回到村裡開始種桃樹。樹苗是從外面買來的,被稱作“三月桃”。他在一畝多地上種了50多株桃樹,採摘的桃子居然賣了3000多元錢。

“村民種麥子,一畝地最多幾百塊,發展果樹種植不錯。”這給了陳文明靈感。他把目光瞄準了在當地擁有悠久種植歷史的巫山脆李。1999年,他帶領村民大面積種植李樹,並不斷改良品質。巫山脆李口感好,很多外地商販慕名來收購。

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曲尺鄉寶子灘李子專業合社成立了,陳文明擔任專業合作社社長。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返鄉後,也不願意出去了,在家專心種植巫山脆李。現在,專業合作社已吸引了700多戶村民加入。

專業合作社通過網上銷售,把巫山脆李賣到全國各地。“品相好一些的,每斤最高可以賣到20多元,普通的也要三四元一斤。”陳文明說,他家的10多畝李子,一年可以收入15萬多元。

發展李樹,還帶動了旅遊發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去果園裡體驗李子採摘。

最近,陳文明還代表合作社與附近的官渡鎮簽訂了合同,將種植李樹1000多畝,“這些李樹掛果後,可以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新聞延伸gt;gt;gt;

巫山將打造鄉村休閒體驗區和脆李發展觀光區

“巫山脆李在唐宋時期已開始種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巫山發展脆李有地理、氣候、土壤等優勢,還有豐富的種植經驗。”昨日,在接受重報集團記者採訪時,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談起巫山脆李,如數家珍。

據瞭解,2007年開始,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對巫山脆李開展品種提純選優,以及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工作,通過近10年的努力,終於“修成正果”。如今的巫山脆李,因汁多味香,質地脆嫩,酸甜適口,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目前,巫山正大力發展脆李產業,全縣約有三分之一的貧困戶因種植脆李而脫貧摘帽,脆李發展不僅促進農民增收,而且促使農業增效和農村增綠。

巫山將長江江岸和中低山區規劃脆李種植區,重點打造“一帶三片”,到2017年底,種植脆李20萬畝,全部進入豐產期後可年產脆李20萬噸,實現產值20億元以上。

據介紹,依託脆李,巫山舉辦了春季“李花節”和夏季“採摘節”,打造鄉村休閒體驗區和脆李發展觀光區。現在,“兩節”帶動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50家、從業人員250餘人,促進了農民快速增收致富。

現場回放gt;gt;gt;

“我是來自重慶市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的劉家奇。”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黨支部書記劉家奇發言時自報家門。

“睦和村,是和睦的意思吧,這個名字好啊!”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劉家奇的交流中時,說他“記得涪陵榨菜”。

“對,我們涪陵榨菜,馳名中外!”

當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黨支部書記劉家奇介紹睦和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龍眼、荔枝等名優特水果種植時,習近平總書記給劉家奇提了一個專業問題:睦和村的龍眼、荔枝,什麼時候成熟?

劉家奇回答,荔枝的採摘是從7月中旬開始,龍眼的採摘是從9月上旬開始。

習近平總書記說,福建的荔枝到了8月份還有。

劉家奇自豪地說:“我們村最晚熟的荔枝,也是8月下旬上市。等我們荔枝上市的時候,市場上就基本沒有荔枝了。”

總書記笑著說:“看來你們這裡的氣候條件還是不錯的。”

新聞故事1gt;gt;gt;

“果樹剛開花就有人預約採摘了”

涪陵區睦和村種果樹,人均收入增長近10倍

20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貧困的小漁村。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龍眼、荔枝等果樹種植,睦和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睦和村的2600畝果樹已經成了全村人的“致富樹”。涪陵區也正在謀劃,要讓果樹長出更多的“搖錢果”。

睦和村緊鄰長江。每到4月,沿江種植的龍眼樹和荔枝樹繁花盛開,把江岸裝扮得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在20年前,睦和村為了種下這些果樹,經歷了不少困難和抉擇。

“我們剛提出要種果樹,不少村民都不相信,也不支持。”劉家奇說,睦和村由於地處丘陵地形,一直以來,家家戶戶都以種植水稻、玉米、紅苕等糧食作物為主。

讓種了一輩子糧食的農民放棄種植糧食,劉家奇早就料到會遭遇反對。然而,他更清楚地看到,睦和村已經到了必須走產業結構調整之路的時候。“當時的年人均純收入不到1600元,只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村民們才能走上致富路。”

睦和村邀請了涪陵區科協、果品辦、農委等相關部門的專家到村裡來實地把脈,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環境等多方面條件,提出先打造100畝龍眼種植示範園的思路。

劉家奇還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種植龍眼要比種植玉米,每畝增加收入3倍多。

專家的建議和村支兩委的積極推動,讓部分村民有了試一試的念頭。1998年,睦和村有100多戶村民在自家田裡種上了龍眼。

“最開始還是不敢種多了。我只拿了一半的地來種龍眼。”黃明是村裡最早種龍眼的村民之一。他說,從種下果樹的那天起,他和村民們都盼著果樹上能長出“搖錢果”。

後來,睦和村的龍眼樹越種越多。不少村民也開始種植荔枝、枇杷等果樹。

2003年,黃明和不少村民嚐到了種植龍眼的“甜頭”。這一年,睦和村種下的第一批龍眼樹豐收。黃明種的1畝龍眼樹,給他帶來了2000多元的收入。

“比種玉米的收入翻了一倍多。”黃明說,看到了效益,他和很多村民都擴大了果樹種植的面積。隨著睦和村的水果越來越多,來睦和村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

“每年都有很多人開車來我們村裡摘龍眼、荔枝,果子還沒下樹就賣光了,根本不愁銷路。”黃明說,果子採摘和鄉村旅遊讓村民的錢包都鼓了起來。

黃明的微信好友裡,有一半多的好友都是來他果園摘果後加上的。“果樹剛開花,就有人來預約採摘了。”黃明說,有的遊客擔心來晚了摘不到龍眼、荔枝,還會提前付定金“包樹”,把黃明在微信朋友圈裡推薦的果樹,花錢“包”下來。

看著來村裡的人越來越多,黃明也和不少村民一樣,在自己家裡開起了農家樂。今年,果樹和農家樂給黃明帶來了超過5萬元的收入。

目前,睦和村已形成了“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龍眼,冬有臍橙”的水果產業,果園面積達到2600畝。

其中,臍橙1700畝,龍眼470畝,枇杷220畝,荔枝210畝。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量6萬餘人次,收入120餘萬元。2017年底,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700元,比20年前種果樹時增長了近10倍。

新聞延伸gt;gt;gt;

提升品質挖掘文化

涪陵區要打造精品水果品牌

據介紹,今年睦和村不僅將繼續擴大水果種植面積,還將在提升水果品質上下功夫。通過嫁接技術,讓龍眼、荔枝等水果的品種更豐富,品質更優良。

“睦和村是涪陵區水果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說,涪陵區有35萬畝的水果產業,其中有臍橙20萬畝、龍眼3萬畝、荔枝1萬畝。目前,涪陵區正在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謀劃全區水果產業的提檔升級。

周少政說,涪陵區長江沿岸的鄉鎮種植龍眼、荔枝等水果,有著先天的自然優勢。“這些地方海拔較低,土壤肥沃,適合種植龍眼和荔枝。”周少政說,涪陵區要在擴大水果產業佈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水果品質,打造精品水果品牌,通過水果產業的發展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新聞故事2gt;gt;gt;

涪陵榨菜是食品,更是鄉愁

將加強涪陵榨菜生產智能化建設

自打陳仁太記事時起,他的生活就與榨菜有關。小時候,他跟著父母在地裡砍青菜頭(榨菜原料)、串青菜頭,涪陵珍溪鎮江邊都掛著正在晾曬青菜頭。

如今37歲的陳仁太做青菜頭粗加工已經10年,他的加工廠可以年加工約2000噸青菜頭。近百萬的年收入,早已讓他買車買房。

“小時候,青菜頭對我來說是歡樂,長大後,青菜頭對我來說是財富。”陳仁太說,他從20多歲開始做粗加工,現在看來,比外出打工要強太多。

涪陵榨菜一直在改變陳仁太的生活:小時候過春節,父親賣了青菜頭給他換衣服;交不起學費,他在地裡砍10天青菜頭就解決了。現在每到春節前後,陳仁太總是很忙,要忙著收農戶種植的青菜頭。

他說,近年來,在為他提供青菜頭的農戶中,有上百戶脫了貧,普通農戶的年收入都在5、6萬元。

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說,涪陵榨菜不僅馳名中外,而且讓不少農民致富,是我們重慶山裡的“寶貝”。

去年,依託榨菜這一產業,涪陵全區農民人均增收2200元。周少政表示,接下來要讓涪陵榨菜幫助更多農民致富增收,關鍵就是要加強生產智能化建設。同時,要加強品牌建設,為涪陵人留住鄉愁。

涪陵榨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52年。周少政介紹,涪陵榨菜早已馳名中外,如今已經遠銷50多個國家。它曾在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為世界三大醃菜之一。

近百年來,涪陵榨菜經歷了草創、萎縮、穩定、變革等階段後,如今已經步入現代化產業發展階段。

去年依託榨菜這一產業已讓全區農民人均增收了2200元,全區年產量達到160萬噸。青菜頭9月播種,次年2月收割,填補了冬季蔬菜的空白,但最大的難點是,收割期只有約20天,不收割就要開花。

“除了播種和收割,目前涪陵榨菜生產已經實現自動化。”周少政表示,如今面臨的難點是,如何實現機耕機種。因為青菜頭形狀不規則、重量不輕,收割往往靠人工。接下來要加強涪陵榨菜生產智能化建設,目前區里正啟動青菜頭機耕機種的研究。周少政說,攻克了這一難題,農民才有望擴大規模,把有限的勞動力用於管理。

新聞延伸gt;gt;gt;

中國唯一榨菜博物館今年開建

掛在江邊風乾的青菜頭曾是涪陵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周少政看來,這對涪陵人民來說,就是鄉愁。他認為,加強品牌建設,既是為了壯大產業,更是要為涪陵人留住鄉愁。

坐落於涪陵江北岸線的1898榨菜文化小鎮即將在今年上半年開工。涪陵辣妹子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以建設重慶市農旅文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和涪陵榨菜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為目標,使涪陵榨菜歷史文化得到傳承和保護,並通過展示榨菜文化的魅力。

該小鎮佔地約380畝,其中包括建設中國唯一的榨菜博物館、榨菜文化廣場、非遺保護基地,以及旅遊配套等相關業態。

小鎮將為遊客提供一個真實、唯一、不可替代,可看、可學、可品、可體驗的榨菜歷史文化聚集和傳播基地,形成活態化的榨菜文化博物館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景區。而涪陵人,可以在這裡找到關於榨菜的鄉愁,可以通過一些遊戲,來體驗涪陵榨菜的變革。

周少政表示,該項目將促進涪陵榨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涪陵榨菜產業轉型升級。未來,這裡將成為涪陵榨菜的文化地標。

重報集團記者劉波、陳翔、蔣豔、李晟、羅薛梅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