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赤心入砂壺——讀鄒輝紫砂壺藝

自古至今,詩句“一片冰心入玉壺”令人歎絕:好一個心壺相輝的精神意象,好一份冰清玉潔的情感意蘊。眼前的這把名曰“心繫紫砂”的紫砂茗壺,讓人立即想起這詩句,並且不由自主“實用主義”地套改為“一片赤心入砂壺”來評價,因為這把壺以“寫實”來抒情,運用雙色紫泥塑出方形壺體和底託,壺嘴和壺把連成一體成“志在凌雲”的一截“竹竿”,一顆“赤子之心”化作壺鈕,不但非常精準地營構出一個“陶都宜興”的簡稱“宜”字的三維形體,而且也非常生動地詮釋了“赤心入壺”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情結。造此壺者,紫砂“實力派”的佼佼者、著名的宜興范家壺莊特聘高工鄒輝也。

一片赤心入砂壺——讀鄒輝紫砂壺藝

讀一把壺,識一個人。鄒輝年屆半百,外則厚朴篤實,內則誠毅執著,“心繫宜興”壺是他坦露心跡、“一吐塊壘”的“還願”之作。“少出四川結壺緣,彈指己是三十年,買宅陽羨(宜興古稱)學蘇公(蘇軾,宋代文豪,曾買田宜興丁山),心用紫泥寫宜興”,鄒輝的自題詩句,平實中寓幾分感慨、幾分抱負。1987年,年方十八的鄒輝揮別四川農村的老家,到宜興丁山的建築工地打工謀生。當時紫砂還不“時髦”、未曾發達,做壺是“並不來錢”的苦差,鄒輝卻備感興趣,以前接觸的家鄉土陶粗陋不堪,沒想到紫砂陶竟是如此精美,到宜興是前世的緣分,能做壺是老天的眷顧,他一年後就放下瓦刀伴泥凳,一門心思做茗壺了。苦學三年,做壺沒賺到一分錢,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卻“咬定蜀(青)山不放鬆”,無怨無悔忙做壺。學藝五年時,終於有人賞識,以數倍於常價的價格批量定製了,他居然以“學藝未精”的理由推掉了“好生意”,被人目為“傻子”。其實“傻子”不傻,他以古為師,坐得住冷板凳,臨遍傳世經典名作;他能者為師,多方請教高手名家,領悟紫砂真諦,日漸精進、嶄露頭角。儘管後來紫砂浪推潮湧,成為世人驚豔的“富貴土”,他始終不忘初心,“把壺做好”。三十二年的錘鍊,他不僅技藝精純全面、風格古雅精緻,在業界和藏界甚有口碑,而且從一個外來闖入的“門外漢”融入宜興本土紮根安家,成為制壺高手。他守望紫砂、感恩宜興,“心繫紫砂”壺是多年蓄積的情感的噴發,是多年錘鍊的技藝的結晶。

經典壺式是紫砂傳統的座標,製作經典壺品,是每個紫砂藝人必須面對的“大考”,鄒輝的“答卷”靚麗出色。取材於紫砂經典題材的茗壺,形準工精、神氣完足,盡得前賢風流。“子治石瓢”壺的俊爽遒勁、“景舟石瓢”壺的溫潤諧和、“抽角四方石瓢”壺的嚴謹豐滿,均中規中矩,合乎法度,彰顯各自不同的美學特質。“四方韻”壺、“心得”壺、“菊瓣”壺、“西施”壺等,或屬清代“曼生十八式”,或為近代大匠創制,他憑藉紮實的功底和高超的領悟力,從“形、泥、工”到“精、氣、神”,都能心手相應、遊刃有餘、淋漓盡致、曲盡其微。鄒輝把傳承比作挖井,挖得越深,泉水越清澈甘甜,從這些唯美茗壺傾出的茶汁中,可以品鑑出傳統“滋味”,純正無暇、醇厚悠長。

一片赤心入砂壺——讀鄒輝紫砂壺藝

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努力中傳承,是有夢想、有擔當的當代紫砂人面臨的“挑戰”,鄒輝不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亦不追波逐流、譁眾取寵,而是堅持自己的審美理念和價值觀念,厚積薄發、穩中求進,在“高度、難度、精度”中求新,創出自己的壺藝個性。“虎虎生威”壺,壺體為幾何抽象“光器”造型,敦厚大度、雍容古樸,以寫實仿真的“花器”手法作虎形壺鈕,“虎妞”既威風八面,又稚拙可愛,壺上“雙虎望月”陶刻,顧盼生動,意境雄渾,壺的立意鮮明、構思慎密,“文脈”貫通,精工到位。“菱花提樑”壺,壺體作上覆下承的“合菱”狀,筋線流暢、曲面規整,製作難度很高,而其提樑別出心裁,以三股“長藤”纏繞成辮,更是“難上加難”,“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凸顯了“形式”的獨立審美價值。“壽桃”壺枝茁葉茂、碩果累累,洋溢自然鮮活氣息,“龍行天下”壺融入“青銅文化”基因,“神秘”中透出靈動,這二把茗壺都是前傾隋圓形壺體,使重心移動中穩定、整體渾然協調的“拿捏功夫”恰到好處,“靜中寓動”的勁道和“蓄勢內斂”的張力,令人過目難忘、稱羨不己。

“心繫宜興”壺雖僅盈握,再三把玩,卻讀出鄒輝真誠從藝的赤子之心、孜孜不倦的進取之心、“藝比天大”的敬業之心、弘揚紫砂發展壺藝的擔當之心。有此心者,征途正長、前程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