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精英借物言志,他选的竟是棉花,众人问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湖南的凤凰城出过两位名人,一位是有名的沈从文,一位是不那么有名的熊希龄。

然而,在普通凤凰人的心目中,尤其在老一辈凤凰人的津津乐道中,不那么有名的熊希龄似乎才是凤凰古城的骄傲。

诗意向来属于远处,落在近处的往往是沉甸甸的世俗。在老一辈凤凰人眼中,沈从文只是个没读过几年书的文人,熊希龄就不同了,他是凤凰古城出过的最大的官,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

众精英借物言志,他选的竟是棉花,众人问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说起熊希龄,老一辈的凤凰人总会从一个“老套”的故事说起。

熊希龄生于1870年7月23日。据说熊希龄出生的那一天,凤凰古城里满街弥漫着扑鼻的清香,熊希龄的哭声特别清亮。扑鼻的清香里有清亮的婴儿哭声,清亮的婴儿哭声中有扑鼻的清香,于是有人就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朝中的大官、清官。

当时的湖南,湘籍圣贤名臣曾国藩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望子成龙时,很多人都盼望家中能出曾国藩那样文治风流的人物。熊希龄的父亲熊兆祥虽是一介武夫,但他并不粗糙,在一心向学上对长子熊希龄要求很严。

熊希龄没有让父亲失望,自幼他就展现了人中龙凤的神采,他六岁开始发蒙,读书有闻一知十的天赋,《三字经》一类的书只用几天便能烂熟于胸。

当时,人们都说凤凰城里出了个神童。

在科举之路上,熊希龄不仅有天赋,而且求学的运气也好。1888年,江苏宝山人朱其懿出任沅州太守,当听闻沅州学风不振,数十年乡会试久未中人后,便大力在当地办起了兴学实事。

受益于此,熊希龄在新式书院沅水校经堂读书,19岁中地方秀才第一名,21岁又在本省乡试中以第19名高中,评卷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

比起这一道让其誉满三湘的评语,熊希龄在中举第二年演绎的一个故事,让他的名气更大,以致百年后依旧在凤凰古城里流传。

1893年农历2月12日是当地的花朝之日,沅州太守朱其懿邀集属下和新科举人到署衙内赏花。朱其懿提议新科举人们吟诗作画,以庆佳节。于是新科举人们尽显风流,有的画梅,有的画竹,有的画兰,有的画竹,题诗也是各自精彩,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悠然清雅——

独熊希龄的画作大跌眼镜,让人不敢苟同。

他所作的画居然是几团难登大雅之堂的棉花。

沅州太守朱其懿不解其意,于是问他,以棉花入画,何意?

熊希龄淡定地拿起笔,在留白处挥毫题写了七个字——

此君一出天下暖。

有这七个字,此前粗陋的几团棉花瞬间化腐朽成了传奇,在场之人无不大赞其才,大赏其志。

因为由衷地欣赏,沅州太守朱其懿便想将同父异母的妹妹朱其慧介绍给这位以棉花言”暖“志的不俗才子。哪知道,当他把美意告知素有”宝山才女“之誉的妹妹时,他这位妹妹却没有当场答应下来。

我要考考他。

才女此话一出,另一段风流佳话便应运而生。

朱其慧给熊希龄出了个对子”养数盆花,操春秋消息“,并扬言佳人嫁佳对。

熊希龄接下战书,以他的才情随之对了个“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由此,才子佳人顺利牵手,并从此走向了几十年风雨不落暖阳的人生共同路。

众精英借物言志,他选的竟是棉花,众人问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迎娶佳人似乎给熊希龄带来了好运,1895年,熊希龄在科举之路上再登高楼,在这一年他以二甲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不折不扣的湘西凤凰。

在京城春风得意时,新任湖南巡抚,同为凤凰同乡的陈宝箴很快给熊希龄递来了橄榄枝。此时的陈宝箴正在湖南力主新政,开学堂、办报馆、兴实业,正需要得力助手。胸怀暖天下之志的熊希龄没有犹豫,没有拒绝,1897年,他放弃在京城的仕途,回归湖南,在长沙时务学堂任总理,主持校务。

在这期间,熊希龄力邀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唐才常襄助,一时间时务学堂成了新派人杰荟萃之地。

这是熊希龄仕途大展的起点,也是考验他人生大运的关键时刻。

1898年因为看重熊希龄在湖南新政中的作为,正在变法的光绪帝电令湖南巡抚陈宝箴,要其传知熊希龄、江标等人,”迅速入京,预备召见“。

然而,就在熊希龄与江标等人相约,准备迅速同行进京,与先一步而去的梁启超、谭嗣同共推戊戌变法时,他却突然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进京之行不得不暂时搁浅。

最终,这场恰到好处的大病救了熊希龄。1898年9月,被触怒的慈禧太后悍然发动戊戌政变,光绪遭囚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虽然躲过了生死劫,但慈禧太后并没有忘记他这个维新同党,朝廷紧跟着就下了道严旨:”熊希龄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但即便如此,熊希龄亦是万幸的。为此,有人难免质疑,病的这么巧,他究竟是真病还是假病?

但更多的后世之人却认为这是老天对一个胸怀”暖“志之人的福报。

此次被慈禧太后一竿子打倒,并没有彻底断送熊希龄的仕途之路。虽然有永不叙用的严旨在,但处在彻底崩溃前夜的清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控制力和扼杀力,熊希龄因才识出众,不久还是得到了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的重用。

关键时期,没有没入尘埃,这同样是一种幸运。

众精英借物言志,他选的竟是棉花,众人问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很快,民国到了。

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温和派成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理想合作对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熊希龄因其名流温和的做派迎来了他仕途最辉煌的时刻。

在袁世凯的”钦点“下,并非进步党党魁的熊希龄出任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就职后,随即宣布要吸纳第一流的人才,组成第一流的内阁。

遗憾的是,时代给了他幸运,却没给他在庙堂之上大展其志的机会。仅仅过了半年,因有悖于袁世凯的意志,实为傀儡总理的熊希龄在袁世凯的蓄意抹黑下,不得不黯然辞职,从此告别官场。

民国北洋时期是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很多曾经风流的大人物一朝被赶下显赫的舞台,从此便被埋没在了时代和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从未大开大放的熊希龄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被时代和后世记下了,而且还十分地清晰深刻。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评价足能鲜明地印证这一点。

谈及熊希龄时,毛主席评价说:“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周总理的评价更触动人心:“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的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

坦率地说,周总理这句“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是我想讲述这个人的全部初衷。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与荣耀莫过于此,做过的事让人知道后能清楚的记得。

在我看来,唯有“善”的力量才能在他人的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记。

在熊希龄身上,他所有“善”的力量就是当初以棉言志时说的那句话——

此君一出天下暖。

众精英借物言志,他选的竟是棉花,众人问怎解?他的回答百年流芳

在熊希龄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凡从风光处退下来的大人物,最常见的人生选择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去过一份不问世事的富贵生活,一种是去过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花源生活。

在当时,这两种生活,熊希龄都有足够的资格去过,一来他不缺钱,二来他不缺诗情画意。

但熊希龄最终的选择却是去做苦难时代“暖”天下的一团白棉。

由当朝“宰相”落成民间的一团白棉,这相当的不容易。

熊希龄做过很多大善好事。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爆发洪灾,受灾县城达103个,灾民超过600万。彼时,熊希龄隐居在天津,他的寓所也被洪水吞没了。

目睹灾民的惨状后,熊希龄立即奔赴北京,利用自己昔日影响力,大力救济灾民。当时,北洋政府财源枯竭,财政部能拨下来的赈灾款项有限,眼见严冬将至,熊希龄便大力开展民间集资。

比起那些北洋时代的敛财巨富,熊希龄只能算富足,但那份尽力而为却是相当的打动人,为了动员民间踊跃捐款,他以身作则先捐500大洋,又命家中女眷缝纫棉衣100套。

因为有这样的呼吁带动,个人、团体,捐衣、捐洋者不断,外国的慈善团体也做出了积极响应。

在赈灾过程种,熊希龄见有些灾民因生活所迫将儿女标价出售,随即又开始在北京设立慈幼所。

由此开始关注乱世孤苦孩童后,慈幼慈善便成了熊希龄晚年最重要的事业。

1918年,驰名一时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正式开办,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不仅为乱世孤儿提供温暖的生活,还给他们提供精心的教育。

熊希龄有句心声十分震撼人心,一个父亲能给予的,他都想给予这些乱世的孤儿。

他希望是这些孤儿温暖的父亲。

为了这个心声,熊希龄在1932年10月15日,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共计大洋27万5千2百余元,白银6.2万两,这是他为官25年的全部积蓄。

用这些钱,熊希龄在北京、天津、湖南等地,次第开办了12项社会救助和慈善教育事业。当时熊希龄一家,夫人朱其慧已经去世,还有一儿两女,但熊希龄没有留给儿女一点财产。

对自己,他倒是提前置办了一样东西——生圹(空着的墓穴)。

那是1931年的事,熊希龄为表明自己奔赴国难,矢志于社会慈善的决心和意愿,在熊家墓园里自筑生圹后,他还特意自撰了墓志铭:当今国难,巢覆榱(cui)崩,若不舍己,何以救群?誓身许国,遑计死生,或裹马革,即瘗(yi)此茔,随队而化,了此尘因,我不我执,轮回不轮。“

暖棉之志是轻的,但沉入历史却是且重且纯,百年流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