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導讀:不久前才收官的韓劇《天空之城》,在韓國首播後收視屢創新高。這部聚焦教育命題的“神劇”,讓中國觀眾在追劇的同時,不由發出感嘆“這樣的主題還有比中國素材更豐富的嗎?”當然,受制於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國劇未必能如此直接並富於批判地切入同類型創作,但從這些熱門韓劇的身上,我們還可以學到什麼?事實上,有著高度類型化經驗、工業化水準的韓劇,這些年已然躋身全球劇集創作的一個新高度。帶著相似東方文化底色的創作,或在很多線索上都能為國劇創作提供經驗。由是,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獨家策劃專題稿件,談談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文 | 韓思琪

1993年央視播出《嫉妒》,標誌著韓劇正式進入中國觀眾視野(實際上的第一部引進韓劇是家庭劇《愛情是什麼》,但因未找到合適的時間檔直到1997年才播出),一直以來,韓劇在大眾流行文化中佔據著一個尷尬的位置——一邊被認為難登精品殿堂的肥皂劇、甚至被汙名化是滿足女性精神幻想的產品,一邊又在東亞觀眾中掀起一波波現象級追劇熱潮。不僅是量產男神,韓劇早已褪掉最初“狗血三寶”的標籤——車禍、癌症、治不好,在愛情這一永恆主題之外探索了多種可能,如零感情線的職場劇《未生》、懸疑燒腦劇《信號》、家庭劇《請回答》系列、科幻VR劇《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等,2019年JTBC新劇《天空之城》則憑藉“我每次考試都是高分,可人生卻不及格”的教育焦慮話題再度引爆熱潮。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國產劇也曾暗暗發力向韓劇“取經”,從水土不服的失敗翻拍到粗劣的模仿、合拍,結果難如人意:試圖複製長腿歐巴的審美,卻只“學會”了腿長不夠、九分褲來湊的服道化;想要仿製唯美愛情劇,卻只“學成”了背景音樂推動劇情發展的MV拍攝法。誠然,國產劇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清宮戲二十年從《還珠格格》到《延禧攻略》儼然搭建起可以媲美“漫威宇宙”的“清宮宇宙”,然而佔據市場更多比例的現代都市劇卻鮮有佳作, 那麼國產劇究竟應該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呢?

對於觀眾來說,劇可以一直追下去的動力主要來自以下三點:一是主角的人物魅力,亦即人設合理;二是情節設定出人意料同時又在情理之中,即故事講法引人入勝;三是價值觀,能夠揭露問題、發人深思。換言之,作為被普羅大眾所共享的視聽藝術,講好一個故事才是應有之義——既是敘事上的講好一個故事,也是文本上的講一個好故事。連續劇不是快餐文化/淺薄娛樂,而是觀眾與劇作方就人生的“互為交換”,正如阿蘭·德波頓認為現代人類的自尊需求來自他在所謂想象的共同體中所能佔有的地位,這種構建過程本身就是帶有敘事性的。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這三個維度是可供學習借鑑的重要指向:

設置的合理性

以家庭劇和羅曼史見長的韓劇被稱為是造夢機,男主角設定由霸道總裁、禁慾男神、寵物系情人不斷進化,而女主角則基本維持在普通灰姑娘的設定上,以便廣大女性觀眾可以代入故事。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的故事與國劇中量產的“瑪麗蘇”並無本質上的不同,但當觀眾看到韓劇中的撒糖情節高呼甜的時候,國產劇的瑪麗蘇卻在鄙視鏈的最末端,究其原因正是人物設定的不合理。

“合理”二字說來簡單,卻是諸多國產劇的硬傷。《請回答1988》颳起的懷舊潮被眾多國產劇爭相模仿,然而年代感只用主角的復古襯衫和高腰牛仔褲、房間裡的舊物陳列等年代符號表現,主角仍舊突兀地說話、做事,用極端的劇情設置推動高潮、用生硬的歌曲穿插進BGM推動煽情,用自說自話的狗血故事感動自己。 應注意,在這類劇中更重要的是人與人情感的羈絆,是以真實的場景與性格構建人物魅力。韓劇中的“灰姑娘”是逆境中仍然努力成長的草根精神,而國產劇的“瑪麗蘇”則一半光鮮亮麗地在精裝修的樣板間裡作態、一半被描述為跪服在中產腳下“掙前程”,自然無法打動人。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即便在道具佈景這一項上,韓劇給我們的畫面質感是:“滿”,細節處的用心是對生活素材的完美復刻,那是藝術對生活凝練的表現。而現在許多國產偶像劇則是“空”,先不說無論是北漂青年還是學生,他們住的往往都是不合身份酒店式“豪宅”,單說室內的佈景安排,都很有“過家家”式的道具感,毫無生活氣息。空落落的“統一制式”安排,更不用說服裝、妝容一味學習韓劇中的“豪門”畫風,卻只能畫皮一般模仿來“塑料感”。至於表演和劇情節奏,仍然延續審美上一貫的大開大合的戲劇化衝突,沒有衝突就硬造矛盾。

“爽劇”同樣也要有基本法,韓劇女主角人設也在嘗試拓寬光譜,《男朋友》中的女版霸道總裁、《迷霧》中“從來正面應對”的女主播,再如《天空之城》中的郭美香“自私的母親”,偏好理想化設定的韓劇開始向勾描人性的複雜處精進,她做到的是以藝術呈現人性,反觀國產劇多是非黑即白的臉譜,道德符號和作惡之首,培養出觀眾唯一的好奇心只有一句輕飄飄的問句:“這是好人還是壞人”?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天空之城》其成功之處不僅在於以教育點出了社會、階層、財富等方面的焦慮,還在於讓觀眾在“郭美香還是李林靜,惠娜還是藝彬”的爭論中進一步思考,何種代價是如今的我們可以承受的?而何種行為是我們一定要?達成諷與勸合一。

製作的精良性

前有tvN的“出品必屬精品”,後有JTBC的突進,韓劇儼然達到了製作上的工業水準。連續劇的題材就對故事性好故事作為一劇之本,這與韓劇的編劇中心制自然是分不開的,因此常有從業者疾呼“國產劇何時可以迎來編劇中心制”?據《2018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近四成受訪編劇認為與製片方溝通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後者不夠專業,沒有表述清楚自己的需求,其次是對自己在溝通中的話語權不滿意,認為自己地位不高。但正如編劇六六所說:“任何中心制的說法都忽略了電視劇是所有力量之和的作品。每一部作品是集體制作,不應強調誰最大,誰掌握話語權。”

尤其,更為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被充分討論:話語權與含金量是成正比的,當一些國產劇的內容成為投資方、贊助方、製片導演、編劇等多方爭奪話語權的場域,使得劇方無法給出真正優質的內容時,使用明星則成為國產劇抓住觀眾唯一的砝碼,天平由此傾斜——粉絲是真金白銀的保障,國產劇觀眾常說:“貴劇無英雄,則粉絲出大大”,國劇市場無法再去責備粉絲的自我賦權,這就是新時代粉絲經濟消解權威的方式。“無能的劇方按照粉絲數量選擇主角,還無法討好粉絲,就只能越來越依賴粉絲的喜好,把話語權度讓給粉絲。粉絲在這場娛樂消費裡,已經從受眾變成二次內容生產者,此刻‘你行你上啊’不再是一種撒嬌邏輯,而是強勢粉絲真實的想法和做法。”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此時我們仍舊要回到“講故事”這一根本上來,誠然目前國產劇在政策的擠壓之下有諸多限制,一方面一劇兩星(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二集)政策,聯合採購方的減少造成電視臺方面採購成本的急劇攀升,為降低風險,電視劇投資或轉二三線衛視專供小成本劇,或轉向全明星陣容,正如上文所述。另一方面,有關題材的選擇首當其衝,如“限古令”等,但國產劇真的是別無選擇嗎?在都市題材劇中真正稱得上職業劇的國產劇少之又少,如《天空之城》這般聚焦現實焦慮的題材我們只有不痛不癢的歌頌付出、卻從來缺少反思。

寫什麼固然選擇有限,但怎樣寫卻是可以學習的,比如《天空之城》靠教育的“皮”剖析的社會階層固化、中產的焦慮等社會症候,但在故事的講法上引入了一條懸疑線索——被網友戲稱是“金老師為何這樣”,通過金老師這樣一個“女巫”設定的反面人物投射教育問題的畸形,儘管有弱化批判力度之嫌,但同時在故事的可看性上捕獲了更多觀眾。對於連續劇這樣的形態,每一集故事的切分,懸念拋出恰到好處。做到了不靠明星、王牌編劇、金牌導演收視的低開高走、完美逆襲。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國產劇製作方和觀眾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鏡頭質感、畫面高級、道具精美即是精良製作,但故事的講法卻被忽視,一味要求觀眾給“二見鍾情”的機會,否則便是審美匱乏,只能要求觀眾去“忍”,這究竟是審美降級還是製作降級呢?

傳遞怎樣的價值觀?

因為“三觀黨”對題材和人物的挑剔,在今天提及作品價值觀極易被劃分到“綁架藝術”的行列中去。“作家關心的是理解人性,而不是評判人性。”這句話從毛姆到現在,一直擲地有聲,創作者與作品也可以相對獨立來看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討論作品傳遞的價值觀。

以職業劇為例,除去極少數的醫療行業劇如《外科風雲》展示了行業內部風景,大部分職業劇實際上都是披著職場外衣的戀愛劇,既不專業,同時視域極窄、只集中於所謂的“商戰”和廉價的中產想象,外加一些豪門恩怨,故事裡基本屏蔽了“窮人”這一階層,即便偶有他們的身影出現,貧窮已經成為他們“原罪”,而被設定為愚笨、道德低下,成為一種“病毒式”存在——讓人避之不及、最終在這一題材中 “被消除”。這些都讓真正能夠戳中時代痛點的作品全變為了想象閣樓中的時裝偶像劇。

如何“科學”地向韓劇學習創作?

國民款劇集《歡樂頌2》也淪為“高配版小時代”, 表面上以“姐妹情深”來掩蓋階層的區隔,但歸根到底,《歡樂頌》在故事縫中摳出的“邁向中產指南”是:“成功不是因為創造這個世界,而是因為適應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不鼓勵批判、質疑和對抗,無論你面對怎樣的規則和職場,它只允許俯首帖耳的自制者進入”,唯有這樣才能被成功者接納。最終完成了《歡樂頌》到《金錢頌》的變奏。

韓劇中有相當一部分成功的職業劇,如《匹諾曹》講述新聞記者的成長故事,儘管設定仍舊有較明顯的韓劇套路——財閥與政客勾結干預新聞輿論、顛倒黑白,但其間關於新聞從業者素養、新聞倫理的討論都做到了專業,並巧妙的將社會問題歸因於一個“用心良苦”的母親,緩衝了其批判現實的鋒利;再如《未生》導演擔心感情線會影響主線發展於是選擇“零感情線”,自此開始了韓劇寫實向的嘗試,2018年更是以貼地的《live》書寫小人物的平凡人生,這是文藝作品對個體命運精確的洞察與憐憫。

國產劇更應該學習的是,去掉中產的自戀與自得,真正的以現實為尺度去批判、反思,與時代共振,而不是在婆媳劇裡製造對立、在抗日神劇裡獵奇快感、更不是在偽職業劇中粉飾現實,只有刮骨才可療傷,戴著鐐銬起舞也未嘗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