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俄羅斯姑娘學“麒麟舞”,西班牙小夥夜捕大黃魚,烏克蘭美女提“聖水”洗頭……
文 | 老金
六集賀歲紀錄片《我們的中國年》邀請六位外國朋友,讓他們前往河南、陝北、甘肅、福建、新疆、廣西等中國“東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和六個中國家庭一起迎接新年。
外國人遇上中國年,這趟別開生面的年味之旅,又將帶來哪些全新的觀察視角?
直面差異,跨文化碰撞亮點
《我的中國年》記錄了來自俄羅斯、烏克蘭、西班牙的外國朋友,和普通的中國家庭一起迎接新年的故事,每一集都設定一個“追夢”主題,例如幫助藏地少女舉辦成人禮、傳承瀕危的功夫絕活、組織鄰里團圓的盛大壽宴等。而外國朋友則需像遊戲通關打怪一樣,一邊體驗當地年俗文化,一邊逐個攻破被分配的難題。
在“追夢”過程中,該紀錄片十分強調緊密的參與感與互動性。外國友人並非處於單純的賓客位置,他們既是中國年的觀察者、體驗者,也是中國年的參與者、策劃人,扮演著無可取代的重要角色。藏族女孩小草成人禮上用到的松柏、聖水,都是由烏克蘭姑娘譚雅克服高原反應等種種困難親自取得的;而俄羅斯功夫少女妮卡則在新年麒麟舞中挑大樑,還成為了師傅五世同堂的家庭中的第61個成員。
因強調參與、交流和融入,這檔以外國人為主角的中國年俗紀錄片,整體呈現出一種可信賴的、熟悉而又新奇的質感。通過外國人的視角,該片向觀眾呈現年文化中不被人們所瞭解的許多方面,也通過外國人的親身體驗,全新解讀了中國年的文化內涵。
當然,作為一檔紀實拍攝的節目,拍攝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中外跨文化的衝突。而這方面,《我的中國年》採用的對策是直面差異,真實記錄不同文化間的摩擦、碰撞甚至衝突,並巧妙將不愉快的文化矛盾轉化成節目亮點。
在陝北榆林,外國女孩克秀莎圍觀當地神秘的“淋羊”祭祀,村民卻對這位不速之客滿懷抱怨,認為這個女孩的出現破壞了祭祀儀式。而當克秀莎為了彌補過錯主動提出做一道南方美食“羊癟湯”時,又因當地人不吃內臟下水而碰了釘子。這些文化交流中的坎坷與碰壁,都是《我的中國年》主動呈現給觀眾的,這檔節目並不執著於玩弄其樂融融的和平遊戲,它秉持著紀錄片的真實原則在拍攝、在思考。
無獨有偶,在河南開封,俄羅斯妮卡屢次拜師慘遭拒絕,最終表演時又因為腰傷無法完成規定動作;在廣西環江,留學生韓雪對當地流傳的酸臭“美食”難以接受,在看到本地人宰殺外形可愛的竹鼠時,她甚至流下淚來懇求不吃竹鼠;俄羅斯大漢德米日在幫助新疆女孩練習現代滑雪板時也遭遇重重難題。
碰撞有可能觸及年文化中相對落後、古舊的部分,但《我的中國年》並不迴避、不矯飾,而是用真誠懇切的溝通態度、風趣詼諧的鏡頭語言、巧妙完整的前後呼應,把衝突控制在一個可被觀眾接受的範圍內,併成功將跨文化碰撞轉化為該紀錄片最為矚目的亮點。
以小見大,暢遊各地年文化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年俗文化更是五花八門。承載豐厚歷史的春節,早就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民族圖騰。
那麼,如何在短短六集的節目中最大程度展現中華民族的年文化精髓?
《我的中國年》首先聚焦於每個地區最具特色的美食與絕技。福建東海上單木為筏衝浪、新疆阿勒泰山區毛皮滑雪、河南蘭考縣大刀面、廣西環江高蹺踢球、甘南藏區獨特的“石頭烤肉”……這些新奇有趣的地方特色,不說外國朋友沒體驗過,就連中國人也未必曾有耳聞。但這些地方特色在賺足眼球的同時,對整個紀錄片而言卻是個考驗,因為過分聚焦與強調單個亮點,稍有不慎就會陷入格局狹隘、忽視整體的誤區。
《我的中國年》給出的方案是“以小見大”,放棄包羅萬象的敘事,讓外國朋友入住一戶普通的中國家庭,講述他們在這一個“小家庭”的所見所聞,從而輻射到整個村、整個城,乃至更大體量的範圍。
敘事節奏明快,情緒層層推進,“追夢”亮點之間互不孤立,而是由點到線連成片,最終構成一個整體。譬如在講述克秀莎體驗陝北新年這一集,先從小家庭製作“黃饃饃”講起,再到村中男人集合獻祭“平安牲”,最後全村人團聚給老壽星祝壽,與此同時克秀莎與當地居民的關係也從僵硬走向融洽。更多的新奇事物隨著地域範疇擴大而湧入,讓從未接觸過當地年文化的外國朋友和觀眾易於接受,在主人公與當地人的互動過程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中國年的氛圍薰陶。
這種從最小單位出發,逐步覆蓋大體量的手法,幾乎出現在每一集節目中。俄羅斯妮卡先到師傅家,再走上村口廣場,最後與鄰村匯演麒麟舞。西班牙“西客”先進村,再上灘塗,最後入海……這樣的設定不僅便於觀眾接受與理解中國年文化,更是以小見大,將局部的年文化無限外延,形成一個堅實有力的省略號,將無盡的聯想與感動留給觀眾。
而這樣處理的最終目的,仍是導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對團圓的期盼。無論各地年俗有多麼千差萬別,中國年所蘊含的核心理念是不會改變的,燦若星河的希望,滴水入海的迴歸,目光灼灼的守望,這些鏡頭說不出來的東西,需要每個觀眾參與並想象。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與集體意識,雖不像美食珍饈般明朗,不像舞蹈技藝般花哨,但它流淌在每個國人血液中並時刻準備著沸騰、澎湃。某種意義上,以外國朋友為主體去體察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一種底色乾淨又易於關注細節的絕佳視角。
紀錄片x全媒體,賀歲之際倍顯人文關懷
在年味越來越寡淡的當下,《我的中國年》為觀眾帶來一盤熱鬧又地道的開年大菜。片中大量出現的本土絕技與美食,只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仍能從中看出中國人善於運用自然條件來滿足生活所需的智慧,也能看出中國文化巨大的多樣性和包容性。而這些傳統特色,不應該只是默默無聞的存在於老一輩的手裡,它們值得更多人去關注去了解,也需要更多人去學習去傳承。
古老滑雪技藝傳承人瑪力琴,希望能用堅守突破族群生存的困境;七旬麒麟舞傳承人侯學陽,終生只有復興傳統技藝這一個夢想;三十而立的毛南族村民覃聰維,放棄大城市的打拼機會,只為了尋找即將逝去的兒時味道,也希望這屬於家鄉的味道能夠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
《我的中國年》在主打“外國人看新年”“美食美景美人”等賀歲招牌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身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該片為傳統文化與技藝提供了大量特寫篇幅,並不只是借用這些文化符號去為紀錄片增光添彩,而是不遺餘力在倡導、宣傳,引導輿論關注這些即將消逝的“年味”。
為了把傳統年文化推到更多年輕人眼前,《我的中國年》還首次打破了傳統紀錄片的傳播生態,將電視、廣播、新媒體融合創新,讓觀眾體驗了一把紀錄片x全媒體的賀歲盛宴,拓展了傳統紀錄片的傳播模式。
一方面,主動碎片化傳播。《我的中國年》片中出現大量美食橋段,節目組在紀錄片播出時設置二維碼,觀眾可掃碼進入“掌上年味”一分鐘美食短視頻專欄,彌補了紀錄片節目電視播出的缺陷。
另一方面,與傳統媒體融合。《我的中國年》首次創新紀錄片節目形態,與國際廣播電臺聯合制作紀錄片嘉賓的訪談節目,並製作成廣播、高清電視、在線演播室等多種形態,同時在片中設置二維碼觀看途徑,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除此以外,春節期間,《我的中國年》聯動央視新聞移動網、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聯合宣推策劃話題挑戰、動漫人偶、推廣歌曲等一系列全媒體活動,形成網絡融合傳播矩陣。讓年輕人也跟著這六位外國友人,品嚐東西南北各地的新年美味,關注即將消逝的傳統技藝與文化,也重新領略春節對我們的獨特意義。
閱讀更多 影視前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