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親王、郡王和藩王?對比之下哪個地位更高?

餘建陶


我國古代封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軌跡的。樓主提到唐朝,我就簡單說一下唐朝 唐初封王有幾個特點:

1、從李淵受禪的一次大封王行動,可以分析出當時的封王制度特點,一是李姓親族必須封王,非李姓親族一定不能封王,這是南北朝、隋朝傳下來的制度,李淵遵守了這一制度。二是你說的對,根據親疏關係王爵等級不一樣,李元吉李世民都被封一子王(因為一個字的都是“州”,州是當時最大的地區級行政單位,因此,一子王的爵位也最隆重),秦王齊王,都是一個字的王。西方網要比東方王隆重一點(秦在西方、齊在東方,因為唐朝發跡於西方。)這一不成文的制度,也應該是從李淵開始的。其次是兄弟,也是一子王(州王),李淵的親兄弟都追封為一子王,比如蜀王、梁王等,但這明顯是邊遠地區,所以比秦齊又差一級。在接下來就是叔父、侄子、從兄弟等等,依次封為郡王、縣王乃至公猴等五等爵位。

2、沒有真實的食邑了。隋朝以前,南北朝的王,都是有食邑的。當時是郡縣制和封建諸侯制度並存,到了唐代,就沒有封建諸侯了。刺史的權權力很大。因此玄武門之後,李世民想過把功臣都封為終身刺史。但是,王的前面依然是地名。就是樓主問的,X王和XX王中XX的含義,XX都是地名。保留了古代封王的含義。

3、也有異姓王,如羅藝封為燕郡王,注意不是燕王,而是燕郡王,差別很大。不是燕國的王,而是燕郡的王。相對而言,李世民的秦王,是秦國的王,而不是秦君的王。初唐,異姓最高封郡王,沒有州王

4、特別有一提到一個相王,很有意思。相王在唐代有兩種,一種是皇帝實際封的,表示“相州”的王,比如唐睿宗李丹早年被封相王,因為他是皇帝的兒子,根據(1),封為一子王。相王另一個含義,是一種尊稱,一個人,在古代如果同時身兼丞相,又被封王,那麼就會被成為“相王” 好了,下面大致說一下古代封王的軌跡 周,諸侯王,權力和周天子也差不多,自己國家的事情,周天子管不了。 秦:廢黜王爵領地,實行郡縣制。 漢:綜合周秦兩種制度,封建諸侯和郡縣制(君主直轄)同時並存,漢朝的境內,有國,也有郡縣。大家都熟悉的劉備,《三國演義》說他是平原縣令,這個說法是錯誤,他的真實官職是“平原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平原,在當時,不是縣,而是一個縣國。既然是“國”,就有自己的丞相,劉備是平原國的“相”。漢朝制度:諸侯國國王只享受福利,沒有行政權,諸侯國的行政權,在“相”手上。 晉,和漢差不多。 隋唐,見上 宋元。(不好意思,我不太熟悉) 明:秦王晉王最尊貴,往往是儲君的階梯。 清:王就沒啥用了,王前面不掛地名,成為榮譽王。


親王

皇兄弟、皇子皆封國,謂之親王;

至於繼承的順序,《唐六典》載:諸王、公、侯、伯、子、男若無嫡子及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已下亦同此。無後者,國除。

郡王

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皇太子諸子併為郡王;

藩王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佈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或者由天子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這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藩王通常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通常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決定。但當中央王朝崩潰後,部分藩王的藩國(又稱藩王國、列國)仍會存在(通常會不再承認藩屬)


趣向雜談


親王和郡王均屬藩王,不過親王等級高於郡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