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兵糧寸斷”中“兵糧”是何物,魏蜀吳打仗時都吃什麼

“兵糧寸斷”是桌遊《三國殺》中的一張延時性錦囊牌,為了烘托三國時戰爭的氛圍,這張能夠使敵人幾率跳過摸牌階段,阻斷敵人補給的卡牌才會如此命名。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是行軍作戰的基本保障,讓士兵餓著肚子作戰一來降低部隊的戰鬥力,二來也會折損士氣,可謂是兵家大忌,那麼三國時魏蜀吳出門打仗時都吃什麼呢?

《三國殺》“兵糧寸斷”中“兵糧”是何物,魏蜀吳打仗時都吃什麼

東漢末年時,人們的日常飲食內容已經相當豐富,諸如粥飯餅雞鴨魚水果蔬菜等都能在史書中找到詳盡的記錄。但戰時不同於平時,為了保持長期作戰能力,兵糧必須儘可能的在滿足一定前提條件下儘可能的降低標準。

這個前提條件便是產量較高、種類多樣、便於攜帶和保存,避免士兵在機動輾轉的惡劣行軍途中因營養不良而導致的敗血症、瘟疫等疾病的爆發。

士兵最基本的主食,便是小麥與大豆,至於烹飪方法則離不開中國傳統的方式——蒸和煮。漢代小麥的食用方法比較粗糙,多是直接製成麥餅,叫做“糗”,再者便是碾碎了放到鍋裡蒸成麥飯,口感偏硬,不易消化。

《三國殺》“兵糧寸斷”中“兵糧”是何物,魏蜀吳打仗時都吃什麼

另外漢時已通西域,胡人的傳統食物,一種類似於燒餅的“胡餅”傳入中原,已經有了一定的普及度。

肉類則以雞、鴨、狗、羊、豬為主,江南地區還有魚蝦可供食用,牛與馬的地位則相對較高,前者是勞動力的保障,後者是戰鬥力的基礎,輕易殺不得。

不過肉類多是軍中長官一類的統領才有資格食用,比如曹操就曾在軍帳中一邊啃雞肋一邊想口令,主公級別的領導連個雞腿都混不上,更別提普通士兵了, 很難有葷腥。

不過這伙食還並不算艱苦,但對於一些戰事失利,撤退逃命的時候,糧草不濟,為了活命可真是什麼都吃的下去。尤其在一些攻堅戰中,最好的戰術便是活活困死在城中,降低己方軍士的傷亡。

《三國殺》“兵糧寸斷”中“兵糧”是何物,魏蜀吳打仗時都吃什麼

《三國志》記載,漢末群雄之一的臧洪,起先加入袁紹的討董聯盟,深得器重,後因好友張超身陷險境,求援袁紹不被理睬遂與之為敵,袁紹起兵採取的便是圍攻的辦法。

臧洪外援不繼,城內糧絕,開始抓城內的老鼠生食充飢,數日後城中再無任何活物可供食用,便將甲冑上串聯各部分甲片之間以及包裹武器的皮革吃掉,到最後關頭甚至將自己的妻妾以及家眷給將士們吃了。

可見戰爭之殘酷,非常時期之下,別說野菜野果、樹皮樹葉了,連非戰鬥人員都有可能成為食物。

關於三國時期部隊中的伙食你認為如何呢,歡迎留言討論。以遊戲學歷史,更多三國趣味歷史與三國殺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