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年薪、解決配偶工作,高校得人才就得“天下”?

近日,貴陽理工學院宣佈,2019年學校將引進100名博士研究生,每名博士最少可以獲得50萬元安家費,部分專業可達最少70萬元。並且為解決引進人才的後顧之憂,貴州理工學院還出臺了相關辦法為博士配偶解決工作。

此外,為進一步激勵引進人才積極參與科技工作,學校設立了科研啟動費基金池。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除可以得到基本科研啟動費外,還可以通過項目獲得基金池中的資金資助。

高額年薪、解決配偶工作,高校得人才就得“天下”?

在高等教育界,得人才者得“天下”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核心戰略資源,高端人才的爭奪賽其實早已開始。高校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也希望藉助高層次人才的力量,提升層次。許多以往學術研究薄弱的高校,紛紛加入了學術人才爭奪的行列。而且隨著競爭的白熱化,人才的市場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去年年初,華東師範大學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裡出現800萬房補、100萬年薪;南開大學則在誠聘英才的公告中承諾,稅前65至120萬不等的年薪、60至300萬不等的安家費;理工科最高800萬的科研啟動費。高額年薪、解決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字眼,紛紛出現在高校人才招聘公告中。

而要問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高校喜歡“挖人,則是因為一些高校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清華大學法學院組建之初,曾在全國法學學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進人才,使得該校法學學科迅速崛起。而華東一所211工程院校,近年來也是大力“挖人”,經常有學校領導赴中西部工作。在“挖人”的作用下,該校的全國排名已經從100名開外升至前20名。

高額年薪、解決配偶工作,高校得人才就得“天下”?

高校重引才更要重培養

學校要發展就需要優秀的人才,這肯定毋庸置疑,但優秀人才從哪來,無外乎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加強對本校原有人才隊伍的建設;另一種則是從外面引進適合本校的優秀人才。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現在高校普遍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重引進、輕培養。也就是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人才引進上,但對本來的校內人才培養卻不夠重視,這也導致人才成長缺乏土壤。

更為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很多高校“唯頭銜”引才。說是在引才,其實就是在引進頭銜。按照人才獲得的頭銜明碼標價,似乎在高校眼中,“傑出人才”就是擁有各種頭銜、身份的“人才”,甚至不惜花重金去挖牆腳。

高額年薪、解決配偶工作,高校得人才就得“天下”?

其實,國家設立科研資助項目和人才計劃的初衷是給入選者經費支持,以便讓他們有更好的研究環境、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而現在卻更多地被看做一種身份的象徵。歸根到底,目前存在的人才“身份化”“唯頭銜論”,根源還在於對教育和學術的行政評價。

我國高校要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去行政化與功利化勢在必行。不再以頭銜、身份論人才;不製造學術等級和特權,為所有人提供公正、平等的競爭環境。這樣引進的人才才真正符合高校的實際發展需要,才能真正支撐起學術、科研的未來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