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亂循環”的週期律是民族劣根性嗎?

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說,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的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因此在這些制度的桎梏實際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顯得最無法忍受。

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與歐洲諸國比較,德意志、奧地利、俄羅斯這些國家農奴制度還十分牢固,但是革命並沒有在這些國家爆發,反而在普遍存在自耕農,領主對農民束縛較小的法國爆發,頗值得玩味。

中國“治亂循環”的週期律是民族劣根性嗎?

(法國大革命)

其實我們長久以來,對中國人有個錯誤的結論:中國人是最逆來順受的民族,不到餓死絕不會起來造反。先來看看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德川幕府時期,通常的稅率是六公四民(六成收穫上交國家),所以戰國時期,北條家在伊豆施行四公六民被目為德政,其他的大名推行七公三民,甚至八公二民的也不少。中國明代稅率為三十稅一,我大清總被黑稅賦重,也多在6%左右。

至於人身束縛,歐洲的農奴、印度的種姓,中國都沒有,甚至還有科舉制度這種跨時代的發明給下層階級上升的渠道,中國人相比較而言,不僅不奴性,甚至是非常自由的。(以中世紀標準而言)也只有自由民才知道自由的意義。

套用托克維爾研究大革命的理論,中國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大規模起義也就可以理解了。中國的農民實在是最沒有耐性的了,同樣的條件,人家日本的同志都好好的忍受著呢,真好意思說逆來順受。

中國“治亂循環”的週期律是民族劣根性嗎?(解放前西藏農奴)

中國一直有兩個傳統,一個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人不斷在追尋聖賢之道,一個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底層不斷反抗不公來推動社會發展。前者我們認可,但是現在一提起農民起義,總是嗤之以鼻,認為最終建立的還是封建社會,又有諸多野蠻行為,但是後來的王朝正是在不斷總結前朝的教訓進步的,農民起義就是中國的“選舉”

中國“治亂循環”的週期律是民族劣根性嗎?

(大澤鄉起義)

何況封建社會跟封建社會一樣嗎?從漢代到明清,察舉到八股舉士,由外戚擅權到官僚治理,社會進步了不知道多少,怎麼能說沒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