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一個投降派為何能讓萬眾歸心?原因並不複雜

說起投降派,人們大多會對其投以鄙夷的目光。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特別的投降派,他竟然不只一次主張投降,然而世人卻對他非常尊崇和敬仰。他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長史張昭。這是為什麼呢?

張昭:一個投降派為何能讓萬眾歸心?原因並不複雜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從小機敏好學,還未成年就被鄉人舉薦為孝廉,和當時的名士王朗、陳琳成為好友。孫策在江東創業的時候,非常敬重張昭的才能和品德,拜他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東吳的政治和軍事都讓張昭一手掌控,孫策自己全不過問,張昭也不負眾望,從無到有創建了東吳集團整個完整的文官幕僚系統。所以當時的中原人士,只知道江東有張昭而不知有孫策。

張昭:一個投降派為何能讓萬眾歸心?原因並不複雜

公元200年,孫策被刺客刺殺英年早逝,臨終前他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一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說的託付給張昭和周瑜二人),並且囑託張昭說,在生死存亡的非常情形下,張昭可以憑藉自己的判斷,決定東吳的戰略進退,必要的時候可以歸順朝廷而不要有任何的顧慮。

孫策死後,張昭和周瑜盡心盡力地輔佐孫權,東吳很快安定下來,孫權的野心也漸漸膨脹。

這時的曹操也打敗了割據的軍閥勢力,逐漸平定了北方,並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虎視南方,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

張昭:一個投降派為何能讓萬眾歸心?原因並不複雜

公元202年,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讓他送自己的弟弟或者兒子到許都做官(其實就是當人質),孫權召集張昭和周瑜商量此事,張昭根據雙方的實力考慮,建議孫權接受曹操的安排,派人到許都當官,但是周瑜極力反對這樣做,最後孫權聽從了周瑜的建議,拒絕派人到許都當人質,為後來的赤壁大戰埋下了伏筆。

公元208年,曹操在安頓好大後方後,揮師數十萬南下,荊州劉琮望風而降,曹操勢如破竹,東吳集團內部分成兩派亂作一團。張昭從國家統一和孫策臨終囑託 的角度考慮,又建議孫權歸順曹操以讓百姓可以遠離刀兵安居樂業。但是孫權又一次拒絕了張昭的建議。

張昭:一個投降派為何能讓萬眾歸心?原因並不複雜

從赤壁之戰的結果來看,孫權等人的抗曹決定是英明的,這場戰爭讓孫權和周瑜等人名垂青史。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儘早結束戰亂實現天下一統是絕大多數人的理想。為了個人野心而抗拒統一,生生讓三國亂世又延續百年,導致十室九空遍地餓殍,人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孫權、周瑜、魯肅和諸葛亮等人割據作亂無疑是不得民心的。

畢竟這不是抵抗外國侵略,甚至也不是抵禦外族入侵,這只是一個東吳地方割據勢力要不要結束叛亂歸順朝廷的問題,所以張昭寧願放棄自己東吳託孤大臣的巨大榮耀,頂著投降派的罵名而數次力勸孫權歸順曹操的原因所在。

張昭:一個投降派為何能讓萬眾歸心?原因並不複雜

雖然天不隨人願,但是張昭的高尚人格、皎潔品行和以天下蒼生為念的赤子之心,深深打動了東吳的百姓,東吳群臣“上朝拜孫權,下朝拜張公”,幾十年如此。一個投降派能讓東吳萬眾歸心,張昭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