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嗨,你好。我是青音,您是哪一位?那今天過得好麼?

十多年前,一檔叫做《星星夜話》的廣播節目很火。主持人青音每天這樣的開場方式,也植入到了不少人心中的青春回憶。直到現在,很多網友還在搜索這檔節目。

聲音的魅力是相通的。

2016年1月11日搖滾巨星David Bowie去世之後的第三天,比利時米拉公共天文臺聯合比利時音樂電臺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星群,星群的形狀就是他專輯《Aladdin Sane》封面中經典的閃電標誌。最近一次看到有人把這個閃電符號作為周邊產品,是在互聯網企業「荔枝」推出的限量T恤上。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David Bowie 說過的那句話至今激勵著不少人:

我從來不想成為潮流,我想成為新想法的煽動者。我希望能讓人們投向新的觀點、視角。這是我做很多事的準則。

論聲音和影響力,主持人青音和歌手David Bowie 都不可相比。但兩者卻有著共通點:憑藉自己或大或小的特質,去感染著自己的社群。以音頻為介質,把個體串聯起來,聚集成更大的力量,這本身就是件挺文藝的事。而今天要介紹的品牌「荔枝」,已經把這件事做了五年。

正文,Enjoy:

產品邏輯: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過去幾年,幾乎整個創投市場都在燒錢,豪賭所謂的風口。但每次都是「風聲大、雨點小」,直到最後淪為「資本的遊戲」。

以內容產品為例,無論是知識付費模式,還是文字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流行過太多產品,可能堅持五年以上的並不多。荔枝這五年還在頑強地活著。

說荔枝頑強,是因為它也在快速迭代過程中不斷地試錯和調整;說荔枝堅持,是因為產品本身一直很清醒。

很多人覺得叄趣對品牌很挑剔。只不過,只有接觸到有趣的品牌才能發掘到更多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不僅可以讓彼此受益,也不浪費粉絲的時間。

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時代,我在荔枝身上看到了難得的閃光點:「慢」和「少」。這種步調,恰恰容易積聚更大的能量。

荔枝曾叫荔枝FM,界面曾異常簡潔。但這個簡潔的界面贏得了不少口碑。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在荔枝成立5週年時,這個經典收音機模式又出現在了手機屏幕上,喚起了不少用戶的記憶。

從產品邏輯上看,從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有用戶體驗的差異。產品是被動的藝術,所以產品要順應用戶的潛意識。產品不能像真實的人一樣教育用戶,只能靜態地等待用戶的選擇。

在荔枝五週年最新改版的亮點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點:

  • 取消頻道頁;
  • 做更多適合用戶使用場景的內容呈現;
  • 增加特色品類;
  • 凸顯情感陪伴屬性……

在我看來,在流量紅利封頂和資本寒冬的輿論聲中,荔枝這個產品所做的事情,就一個字——「守」。所謂守,就是守住現有用戶和自己的初心,順應用戶潛意識的改變,並尊重他們。

上篇推文中也提到:內容產品和IP產品更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積累。所以我認為這種守,看上去好似有些慢,但深耕現有粉絲用戶需求的表現。即便看上去有些慢,但足夠穩。

幸運的是,從開始微信的種子用戶到2018年,荔枝現在官方給的數據,已有超過2億的全球註冊用戶、4千萬的月活躍用戶和500萬的月活躍主播。

時代大勢:個體開始閃光點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移動互聯網那一波,廣州起步略晚,所以這顆嶺南「荔枝」格外耀眼。

2014年去採訪荔枝CEO賴奕龍,他當時正尋求把商業模式落在粉絲經濟上。但兩年後荔枝開始嘗試語音直播功能,期望能夠用先進的音頻處理技術,讓主播能隨時隨地做語音直播。這兩年知識付費很火,不過荔枝卻依舊在堅持著語音直播。現在看來他們賭對了。

其實他們內心也在博弈,但主線就是用戶需求。

正如賴奕龍對媒體一再強調的那樣:

我們做語音直播並非隨大流,而是因為了解用戶內心的苦悶以及傾訴的慾望,真正意識到用戶強烈的互動需求,是根據主播的需求進行的產品設計。

一個專心去尊重用戶的產品,不會太差。在語音直播這條路上,越來越多用戶、人氣歌手和明星成為他們的陪伴大使或者參與他們的活動。這些運營的背後,也讓用戶指數級增長。

這個現象背後,恰是時代的大勢:

巨頭們逐漸無法掌握消費者,於是他們開始向個體尋求可以滿足用戶的養料。集中精力去發現注重不同的個體,精心培養並參與其中。

正是這個UGC的邏輯,讓荔枝能活下來,抖音能火爆也依舊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人說凱文凱利說的「擁有一千個粉絲便可以餬口」的理論有毒。可一千個鐵桿優質粉絲的力量,可能要強於千萬個路人粉。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年輕化的荔枝

這兩年品牌都在追求年輕化,而荔枝給出的答卷是:目前90、00後用戶佔比超過80%,匯聚了海量年輕人喜歡的情感、脫口秀、二次元、音樂等聲音內容。

讓產品有壁壘,讓用戶零門檻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菜根譚》裡有一句「伏久者,飛必高」,這也曾是賴奕龍的微信簽名。

「伏久者」心中一定有數。荔枝這個產品邏輯的「數」,其實就是不斷在技術上樹立門檻,包括錄音功能的開發和用戶體驗上的改進,進而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幫助用戶剔除繁瑣的操作。據瞭解,荔枝超過一半以上的員工是技術人員。

互聯網商業其實就是三個核心詞:產品、流量和轉化率。三個核心詞的關鍵動作就是:降低門檻。降低動作門檻、設備門檻、思考門檻,降低時間門檻。

無論是同期微信、王者榮耀等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突圍,還是包括蘋果、移動硬件和智能產品,無一都在印證這個產品邏輯。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活動頁面

在簡化的過程中,其中的標尺便是「用戶需求和應用場景」。只要能夠簡單的回答「什麼時候需要這個產品做什麼」的問題,就一定是個不錯的產品。

同樣,能看得出來,荔枝想要做的事情,其實只有一件,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就是幫用戶用最低的門檻去展現自己的聲音才華。

「陪伴」,為產品點睛

走進廣東新經濟新品牌|聽,荔枝成熟的「聲音」

當下,一邊流量見頂,一邊風口湧動,同時又遭遇輿論眼中的資本寒冬,每個人和企業都該如何守住初心和誘惑?

從荔枝身上能看到的,總結一下:

  • 清醒的去設計產品的每個按鍵和功能;
  • 尊重用戶每個場景和喜好;
  • 深耕自己擅長的原點;
  • 然後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挑選荔枝要選果肉最甜、果核最小的。但荔枝的種植和收穫不同於香蕉,需要耐心。因為荔枝一旦長成樹,之後會一直都會結果子。

這顆聲音的「荔枝」可能還未成熟,但在我看來,其中的一個邏輯,就是陪伴用戶一起成長。雞湯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陪伴」這個詞定位在互聯網產品上,我覺得可以點睛:因為陪伴,從不是隻爭一朝一夕,而是每日的喃喃細語。

陪伴換用一句產品詞彙是「上癮」。上癮,是用戶對滿足感的依賴。如果產品能夠讓用戶上癮,而且這個產品三觀很正,那一定是值得投入和付出的。

其實,開頭提到的搖滾巨星David Bowie和主播青音,能讓人們離不開、放不下,或許正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