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著名的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他的經典名著《戰爭論》當中寫到:“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事實上當第一個拿起木棍的猿猴,為了食物或配偶朝自己的同類打出人類第一記悶棍時,戰爭的歷史就開始了。直到今天為止,不管是原始人拿著石頭互毆,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社會所有的爭端和矛盾說到底都是生存空間的競爭,而生存空間始終是不變的,所以很多時候戰爭都是最終、也是唯一的解決手段。借用社會達爾文主義那句被千夫所指的概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在六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戰爭歷史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概念:“宣戰”,這個詞可謂是對戰爭類型和性質最好的衡量標杆。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相信人類最開始的戰爭,一定是沒有“宣戰”這個概念的,因為當那些穿著樹葉、拿著木棍、切肉的工具只有石頭片的原始人類,最大的追求目標就是多吃一頓、多活一天。為了這個簡單而殘酷的理由,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弄死競爭對手,雖然他們不太可能理解什麼是《孫子兵法》,但做個陷阱、設個埋伏、搞個偷襲肯定是很熟練。在那個年代絲毫沒有道德觀念,更沒有什麼“國際戰爭日內瓦公約”,他們的戰爭形式跟獅子捕殺羚羊沒什麼區別,一切能使用的詭計都會用上,既血腥又殘忍,甚至會把戰俘帶回洞穴當晚餐。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種情況維持了很長時間,直到青銅器的出現才結束,因為青銅器帶了的不僅僅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也是專業武器的開端。各個部落的首領或者酋長們發現,當青銅製作的兵器出現之後,殺人與被殺都變得非常容易,從而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戰爭的成本變得非常大。以前最多被人海扁一頓,食物被搶走自己餓幾天也就罷了,但是現在很有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塊番薯,就會帶來滅族的危險。很多時候和平的性價比顯然比戰爭要高得多,於是乎部落之間的平衡就出現了,物資交換和部落通婚讓所有的首領或酋長們達成了一種默契,於是“宣戰”這個概念就誕生了。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嚴格來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之前都是械鬥。為了既能分出高下,又能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當兩個部落發生無法調解的矛盾時,戰爭便會被提上日程。跟眾多武俠小說裡描繪的橋段幾乎一樣,誰的武功高誰就對,雙方大致約定好時間、地點,再商量好出兵的人數,那這塊番薯歸誰,就看誰的拳頭硬,誰的刀磨得快了。有了“宣戰”這種低成本的戰爭方式之後,才有可能出現大型部落,比如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他們必須兼併融合所有的大小部落,才能產生“華夏”這個足以產生文明的超大族群。如果按照今天的戰爭方式進行,就算黃帝手下的勇士個個三頭六臂,那也打不了幾仗就耗光了,可以說,正是有了“宣戰”這種相對正規的戰爭方式,才有了人類文明的今天。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那個時代的戰爭,更像是一局貴族之間的“棋”,文明與“蠻夷”有著鮮明的對比。在中國的春秋以及之前,所有的戰爭都有極為嚴格的規範,雖然孟子曰:“春秋無義戰”,但事實上那時候的戰爭遠比你想象的更“義氣”。兩國君主或是主帥商量好時間、地點、人數,然後在山坡之上擺上一桌酒宴,一邊和敵軍主將聊天,一邊指揮士兵和戰車。等到酒喝得差不多了,下面的軍隊也布好了陣,其中一人會端起酒杯說:“某某君,咱們來吧”,“行,那就來吧”,旁邊的軍官把小旗一揮,下面就開打了。等分出勝負之後,戰敗的一方通常得表現的很大度:“哎呀,沒想到某國的勇士這麼驍勇,在下是甘拜下風,啥也別說了,這幾座城池歸你了”,戰勝的一方更得謙虛:“哪裡哪裡,僥倖僥倖,客氣客氣。”云云。宋襄公因為等楚軍過了河擺好陣才出擊,引得世人恥笑,事實上在當時宋襄公做的是最標準的決定,只不過他的對手是被稱為“蠻夷”的楚國,人家根本不和你來這一套。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同樣的情況在中世紀的歐洲表現的更明顯,在他們那個“騎士”的年代,與其說是一場戰爭,倒不如說是一場奧運會更為恰當。參戰或者說參賽的選手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除了能打能殺之外,還得誠實、謙虛、憐憫等等,所謂的“騎士十大原則”。一個騎士要帶著好幾個隨從,幫他們穿鎧甲、餵馬、磨槍等等,雖然這些人也在戰場上,但是沒資格參戰。兩軍對陣之時,不但時間地點人數有嚴格的規定,而且在廝殺過程中,有一整套繁瑣、複雜的禮儀規範,其實就跟奧運選手宣誓,結束後唱國歌是一樣一樣的,就差沒有興奮劑檢測了。在那個時候,“宣戰”僅僅意味著一個態度,或者是立場,甚至有些時候就是“邀請函”。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但這並不意味古代所有的戰爭都是如此,有一種情況會把“宣戰”的性質完全改變,那就有“皇帝”或者“準皇帝”參與。因為皇帝的目的除了兼併、掠奪之外,還有尊嚴、名譽、地位等等複雜的因素,當天下大任系與一人之手的時候,幹出什麼瘋狂的事情都不奇怪。中國的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較量從“爭霸”變為“兼併”,不再那麼彬彬有禮,一上來就要掠奪你的土地、霸佔你的人口、屠滅你的貴族。七國之間為了爭這個“皇位”打的是頭破血流,什麼陰謀詭計都用盡了,可謂是把“戰爭詭計”發揮到了極致。更不要說秦趙之間傾全國之力、發動數十萬士兵進行殊死搏殺,這樣亙古未有的大戰了。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在西方也是一樣,古羅馬、古希臘或更早的時期,其城邦之間的較量往往也是從“宣戰”開始的。就比如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進行那種長達數十年的爭霸戰爭,也必須得提前打個招呼。可就在幾十年前,波斯的皇帝薛西斯統領大軍進攻希臘,去溫泉關之前那可不打招呼,而且也不跟你來什麼一對一,就用30萬打你七千人又能怎樣。對於皇帝來說,“宣戰”那是建立個人萬世不拔之基的好機會,我管你那什麼,只要能把你打服,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下面的士兵、將領根本不重要,都只是哥們手裡的棋子,即便血流成河也不在乎。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到了近代社會之後,“宣戰”的意義只是一張窗戶紙,是野心家、帝國主義的內褲,是弱者最基本的抗爭。尤其是機關槍、速射火炮、坦克、飛機發明之後,以往十幾年才能打完的戰爭,現在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完成了,所以戰爭的決策者們必須爭分奪秒。不管是什麼時候打、打誰,都需要一個理由,而這個理由的“結案陳詞”就是宣戰。明明是大軍入侵小國,非得說你深深的傷害了我,我不得已才會宣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列強們還算是要點臉,為了符合“宣戰”的正義條件,德國制定了“施裡芬計劃”,把宣戰、開戰的時間精確的計算,雖然也挺無恥,但起碼對真正規則還算是尊重的。


從古至今的兩國交鋒,“宣戰”到底有什麼意義?


​但是到了二戰時期,這最後的“內褲”要不要其實不重要了。德軍閃擊波蘭、蘇聯等等,都是在進攻前幾個小時乃至幾十分鐘才宣戰,那意思就是我已經跟你打過招呼了,不算“不宣而戰”的偷襲,雖然統帥部收到宣戰電報的時候可能幾十個師已經被殲滅了。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合圍關東軍,宣戰的時間就是開第一槍的時間。更滑稽的是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大本營制定了嚴密的時間安排,就打算在美國收到宣戰電報的那一刻落下第一枚炸彈,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電報延誤,日本的計劃從“開戰”變成了“偷襲”,這短短的時間差就改變了一場戰爭的性質,但說到底還不僅僅是一張小紙片的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