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為什麼要叫陣,不能直接攻城嗎?免戰牌真的存在嗎?

嬴姓李氏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戰爭分很多種情況,根據提問我們把場景設定為正面戰場上兩軍對壘的戰爭,不包括伏擊、偷襲等戰事。我們經常看的演義小說裡描寫戰爭的場面:先是兩軍列陣,然後一方派出一員將領叫陣,對方相應出一名將領與之對戰,依次輪迴各出幾員武將單挑,然後勝利一方往往“大旗一指,揮兵掩殺,大獲全勝”。

我個人覺得這種作戰方式遠古時期是存在的,那時沒有史料,只有神話傳說這種誇大的歷史記述方式,所以不好說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我猜測從奴隸時代(夏商周)開始就有這樣的作戰方式,打比方說商一國之兵才三萬人,基本上幾千人就算大規模戰爭,常規戰爭應該也就幾百人,我設想過那個時代的戰爭類似於現在村與村之間的械鬥,具體畫面可以參考香港電影“古惑仔”,先是互罵髒話,然後是互相吐痰,最後兩位村長掄著農具互砸,哪邊打贏了那邊就有主導性優勢,這場戰爭也就打贏了。這時個人的價值就得到體現,一個猛將對於軍隊的作用就是決定性的,所以會有猛將比武,輸的一方基本上就是打也沒有勝利的可能。隨著歷史進程的延續,這種作戰方式越來越少,但還是有,一直到唐朝都有。比如說,唐朝洛陽“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在對陣竇建德時因為兵力懸殊屬於守勢,這時竇建德就要設法激李世民出戰,結果一個將軍就在陣前耀武揚威,李世民看中了他的馬,其實李世民認為可以殺殺敵軍的威風,所以變相的問誰願意出戰,於是尉遲敬德出戰。這純粹就是一個心理戰的手段,如果尉遲敬德敗了,李世民也不擔心,因為他絕對有能力鼓舞起唐軍的士氣為尉遲敬德報仇而出戰,這種時候這種戰爭方式並起不了決定性作用,戰爭的勝負關鍵還是看主帥對兵法的運用和士兵的整體實力。

其實兩軍對壘,陣前叫陣的這種作戰方式,春秋戰國時期就比較少見了,那個時期講究的是兩軍列好陣,然後開打,就是兵團式的衝鋒與反衝鋒,並且從韓信開始打破常規,講究為勝利不擇手段,連兩軍對壘都免了,挖坑、設陷阱無所不用其極。至於單挑決定勝負,古代肯定有,但絕對佔不了主導,這是演義小說中的主要戰鬥方式,目的是為了體現小說人物的鮮明個性,在現實戰場上“三英戰呂布”是不可能出現的。

現在回答第二個問題:

對於免戰牌,我要說的是,這是給自己人看的,告訴自己人,不準出戰,嚴防死守,對方可以隨意進攻,但春秋戰國時會出現對方也不進攻的現象,因為那時有一種宋襄公為典型的“蠢豬式的仁義道德”,韓信以後什麼都不管了,不擇手段。李世民第二次淺水源之戰時,李世民到達預定地點就下令,言戰者斬,這個命令其實就是免戰牌,但對方該進攻還進攻,只是唐軍只能防守,除非有特別命令,否則不可以離開要塞進攻。

總的來說,我們現代人受演義小說的誤導很嚴重,古代戰爭基本上都是長途奔襲,攻守城或者大規模騎兵作戰,唐朝時中國的軍隊最厲害,其中李世民基本上可以說是軍神,他的戰術就是憑藉強大的後勤和貴族武士集團優秀素質嚴防死守,同時襲擾敵人的後勤,等敵人支持不住就派騎兵追著敵人的主帥打,這種戰術基本貫穿李世民的一生,而且除第一次淺水源之戰和高麗之戰,李世民再沒打過一場敗仗,很多次都是以少勝多。中國從韓信開始,軍人就變的現實了,只要能贏,使用什麼手段都可以。至於兩軍拉開架勢,雙方主將相互叫陣,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尤其貴族武士喜歡,比如唐朝的關隴貴族武士集團,印度的剎帝利,日本的武士,歐洲的騎士,都很喜歡,因為這種方式更能表現自己的武功,但靠這種方式能不能打勝仗得看當時的情況,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更有愛!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


我是網絡小白菜


您好,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們在歷史小說中對於這種現象其實是見得不少的。開始打仗之前,雙方排好兵,列好陣,雙方找個壯士或者將軍出來對罵一下挑釁,然後再打幾下,隨後再由雙方大軍進行衝殺。但這種情況真的存在嗎?答案是有的,但真的很少,古代打仗雙方主要看什麼?



士兵的數量與素質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戰場不是拳擊場,古時戰場是冷兵器的天下。所以說在大家都拿冷兵器的情況下,人數就很重要了,畢竟你不可能一個手榴彈炸死一大片,而士兵素質呢則是整隊的作戰能力,畢竟古代經常有各種的陣法需要變換,打起來也是面對面的肉搏,素質高,則陣法變換流暢,面對面的時候也能打多幾個。




將領的才能

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很好的反駁上面叫陣的觀點了。如果古代真的是叫陣,雙方擺開陣勢,面對面衝鋒,那要將領的計謀有什麼用呢?所以在古代戰爭中,一個好的將領有時能讓軍隊由弱勢變成強勢,以少勝多,就像韓信的背水一戰那樣。

因此,古代打仗很少有叫陣的行為發生,而小說評書經常出現叫陣大多是因為要突出人物性格而為之,就算存在叫陣行為也只是在敵我差距懸殊,弱方想以叫陣壯士氣尋找機會,而強方充滿自信樂於奉陪而已。



免戰牌真的有嗎

至於免戰牌則是當敵軍八面威風來攻城,守城一方因某種不利因素不克不及或不宜應戰,便在城門高掛免戰牌,就不用擔憂敵軍來攻擊。然後等到兩邊都收起了免戰牌,約好時光一同再戰。



但在我看來,免戰牌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古代用兵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也講究兵貴神速,而且古代打仗後勤的保障是非常容易出事的,所以經常需要催糧。所以不掛免戰牌的一方在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怎麼會被一個免戰牌的阻礙攻擊呢?除非此時雙方都有難處,或者雙方將領都講道義,那麼免戰牌或許會有點用。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那是戲曲與小說!

古代只會陣前勸降,不同意就開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