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逃不過被誤解的宿命,那就做個沉默者

奇葩說創始人馬東曾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是世界的常態,沒什麼可抱怨的。

這句被很多人引用過,質疑過,甚至反駁過的話,也沒能逃過被誤解的宿命。

既然被誤解是宿命,是常態,與其不斷反抗命運,對抗世界,抱怨別人的不理解,不如干脆做個沉默者來得更痛快,也更明智。

沉默者更懂得取捨。

季羨林先生跟朋友在飯店吃飯,突然隔壁桌的孩子大哭,季先生起身查看,原來是孩子不慎從椅子上跌落,所幸並未受傷,便抱起孩子安撫。

孩子母親聞聲從洗手間出來,見狀便以為是季先生所致,隨即辱罵了一番。

季先生沒有反駁,只是默默回到自己的餐桌,當目睹全程的店家將經過告知孩子母親,母親自知理虧,便匆匆帶著孩子離去。

季先生朋友不解:明明不是你做的,為什麼不解釋呢?季先生笑著說:如果我著急去解釋,就不能像現在這般安靜地吃飯聊天了。

朋友頓悟,原來季先生心裡很明白當下重要的是享受與自己聊天吃飯的過程,而這才是他們來飯店的目的啊。

我們很難改變別人的想法和看法,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選擇。而選擇沉默,捨去干擾,往往更容易得到想要的。

沉默者更懂得體諒和尊重他人。

廣州的朋友都聽說過“死亡三號線”,指的是上下班時的擁擠程度,這時經常能在擁擠的車廂聽到一些人宣洩不滿。通常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沉默,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冷漠。

而在我看來,這是大家都明白工作、生活的不易,明白不退不讓的爭吵除了讓車廂的氧氣變得稀薄,讓心變得煩躁之外,並無他用。

曾有報道:某工地的農民工辛勞一天後在終點站坐地鐵回家,因怕弄髒地鐵上的座位,選擇坐在地板上,默默地把座位讓給其他人。

這樣默默付出的人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相信:有時候,默默的身體力行,一份微不足道的體諒和尊重,彌足珍貴。

沉默者看得更清。

我實習時常被一位助教嫌棄手腳不靈活,腦子太笨,回宿舍發過一些牢騷。後來輪轉到了別的部門,也就漸漸淡忘了。

有一天被幾個舍友告知那位助教被實習生投訴了,我很驚訝但想想也不無可能。想必舍友是有所誤會,我越極力解釋反而越讓人懷疑。於是選擇了沉默。

後來,謠言也在我的不回應、不理睬中不攻自破。

被誤解總是讓人憤怒,令人委屈,心急解釋也只會給了別人進一步懷疑你的佐證。往往這種時候,看清局勢比一切解釋來得更重要。

羅胖的跨年演講講到:跨年演講,是為做事的人服務。那麼,做事的人都是哪些?想想自己和身邊的人,不難發現一個共性:絕大多數人做事的時候都很專注,而人在專注時往往都是沉默的。

越是這樣的沉默者,才能看清當下局勢,才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懂得取捨,才不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才會體諒和尊重他人,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最後成就自己。

曼德拉說:“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