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拳經:看後讓你瞭解峨嵋拳

心解篇:

峨嵋拳經:看後讓你瞭解峨嵋拳

陰陽易位,乾坤倒轉,玉女之拳,拳不接手,槍不走圓,劍不行尾,方是峨嵋。

爾以丹田,我以湧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

意在體外,其體自松,其氣自盈,其道自通,內勁通靈,玄妙自生。

意摧筋節,每見拙形,人已先知,何堪交鋒,而形追意,其勢必速,其力必透。

是以意比形長,力透強梁,意比形短,打人不遠,氣沉腳根,入地三分,手近胸膛,意透脊樑,縱透七尺,亦比短強。

無柔、剛何以生,無剛、柔何以用。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心如處子,神淡淡而對敵。

動靜論:

手若三春楊柳,步若風擺荷葉,玉女挪蓮,形飄飄而迷離。

拔而站矣,沉而發矣,飄而走矣,上拔則虛靈頂勁之謂,下拔則松肩沉肘之謂,前後相拔則力貫指端之謂,遂成渾圓之氣。

低姿入地,力從根發,勁整而力聚。高姿飄然,機含萬變,泰然而處敵。

形斷意不斷,勢停意不停,敵何機可乘,爾須知。

故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玉女之拳,後發先至,以靜制動,內手之秘,輕描淡寫,練神之法,自然求真,峨嵋門徑,功成於不知,拳出於無意。

神形說:

峨嵋拳經:看後讓你瞭解峨嵋拳

意者:內也,不可見之神也,形者:外也,可見之身形也,欲得力整,先須形整,欲得形整,先須意整。

是以習技之初步功夫,一曰調身,身松則神順,二曰調神,神順則形順,三曰調形,形順則力順,有此三順,則身自松,神自靈,形自順而力自整矣。

是以欲求形似,先求意是,意是而形是,意非形非,故曰:莫嘆難,莫嘆難,勸爾從裡往外練,不在外邊在裡邊,內裡通,一身輕,天機玄妙自然生,內裡不通一身重,此至言之謂也。

是以此術也,由裡及外之術也,意者,內也,形者,外也,先練意,後練力,先求松沉,後求柔活,再達剛強,以先天之靈意,導後天之拙力,由是意動形隨,力由內發,剛由內生,由是則柔而不軟,剛而不僵矣。

由此知之,意到形隨者,入門矣,意到形到者,可搏矣,意到形到,未知孰為先後者,則化矣,玄妙之機,隨意而生矣。

剛柔說:

柔者剛之本,剛者柔之用,若欲極剛,必欲極柔,剛柔相濟,峨嵋之本傳也。

故與敵交手,未發之時,宜鬆柔靈活,不用一絲一毫之強力,松肩沉肘,虛領頂勁,外松內聚,飄然輕靈,若即若離,若假若真,寓隨時變化之機,而以意示形。

發手時則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處,便從何處擊之,極剛極強,剎瞬間集全身力於一拳,有雷霆萬鈞之力。

故曰:手如三春楊柳,步若風擺荷葉,出手似閃電,發力若瞬雷,靜如處女,動若脫兔,其峨嵋之謂也。

然世有以剛求剛,而未必能剛者,是未知若欲極剛,必欲極柔之道也。

是以習技未達者,多形過於意,造詣較深者,則以意示形,形過於意,拳未發而形先動,騙則人知之,攻則人知之,退則欲收不止,進則欲罷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輕靈之有。

而以意示形,拳未出而人不知,指東打西,示退而進,若即若離,若假若真,當手者,是處皆手而莫辯真假,旁觀者,若見放箭而未見開弓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攻也,其變化莫測,玄妙橫生遮幾可隨心所欲矣。

歌訣:

峨嵋拳經:看後讓你瞭解峨嵋拳

心無定意情難審,行無定蹤勢難摸,似無師出自然有,若無身軀靈性多。

站式方圓,探讓互參,頂隨相用,逼閃相連,存乎一心,騙為至關,有勇有謀,變化無端。

空、空、空,中、中、中,練到空時方始中,勸君莫學有中有,瞎子點蠟白費燈。

爾來習武,遁入空門,不有中有,不空中空,習到空時,始達妙音,須知禪機,亦是拳文。

師承十分古來有,能接七分即高徒,要得十分藝,三分須自積。

人站門戶莫輕進,四方變化奧妙深,動中取勝爾須記,不欲勝人方勝人。

雞蹬步,小拐打,肘底捶,倒翻花,斜來七星點,扯我靠身扎,入了峨嵋門,你打我也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