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我不是藥神》註定是2018年暑期檔的“爆款”,早在點映之時就引爆了口碑,上映以來在各個評分渠道的打分都維持在9分以上,已經很久沒有一部國產電影能夠拿到包括觀眾、媒體和影評人的一致好評了。票房更是一路飄紅,上映第9天突破了20億大關。

這樣一部現象級影片,是如何誕生的?以下從劇本、演員、導演各個環節,呈現創作的種種幕後故事。

導演文牧野說,尊嚴感是讓他在創作裡感到興奮的部分。

主演徐崢說,他第一次感受到作為一個電影人,這麼的有尊嚴,他在程勇的身上再次體會到做一個純粹的演員的快樂。

一眾演技在線的配角們,因為業務能力被觀眾記住了名字,王傳君不再需要“關穀神奇”作為介紹前綴,“黃毛”章宇從相對小眾的獨立電影裡面向了更廣闊的觀眾群體。

《我不是藥神》像一塊敲門磚,讓創作者們看到了國內觀眾對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同時,它的成功帶來一個新的信號,現在或許是演員們最好的時代,觀眾越來越成熟,能夠分辨什麼是好的演員、好的表演,王傳君的走紅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改編自一個真實故事——“藥俠”陸勇

《我不是藥神》是有真實人物原型的。徐崢飾演的賣印度神油的程勇,脫胎於江蘇無錫人陸勇。跟電影不同的是,陸勇本身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在2002年被查出患病之後,陸勇從印度找到了一種便宜的仿製藥,來替代正規渠道買到的價格昂貴的格列衛。同時,陸勇將這種仿製藥分享給病友,因此被病友們稱為“藥俠”,陸勇本人的微博名字就叫“藥俠陸勇”。

但在2013年,陸勇因涉嫌賣“假藥”被捕,此後千餘名白血病病友簽名為陸勇求情,最終有關部門“撤回起訴”。

電影中,對陸勇故事最大的改動在於,徐崢所飾演的程勇本身不是患病者,強化了他從一個普通人到英雄的轉變。

《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催淚彈山爭哥哥,其實最怕演哭戲

徐崢是《我不是藥神》裡的主角,承擔了其中大半的笑點和淚點,尤其是影片後半段,他懷念黃毛的那場傷心慟哭,以及結尾警車裡被送別時的哭戲,他的表演讓人看到了程勇的“難過”。然而,徐崢其實最怕演哭戲。在以往的經驗裡,徐崢碰到哭戲,基本能躲就躲,但這次他避不開了。

在拍攝懷念黃毛的那場戲,徐崢到了現場哭不出來,全劇組的人就等著,這反而給了徐崢更大的壓力,導演文牧野當即決定不拍了。

徐崢與其他幾位主演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有個“五人小組”群,他就向其他四位發出了求助。第二天拍攝時,其他四位演員都來了,陪徐崢演這場戲。當時,王傳君所演的呂受益和章宇演的黃毛已經過世了,再看到這兩人出現在眼前,徐崢很快就入戲,哭出來了。

結尾那場送別的戲,五人小組也都在現場。不僅在現場,文牧野還讓王傳君和章宇也站在送別的人群裡,讓徐崢看到他們的“迴光返照”。

在《我不是藥神》第一次首映獲得一致好評的時候,徐崢發了一個朋友圈,說他第一次感受到作為一個電影人,這麼的有尊嚴。

《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那些閃閃發光的配角們,他們付出了什麼?

【“我媽當年住院就是這樣”——王傳君】

王傳君是《我不是藥神》裡的一個驚喜。他演的呂受益,讓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而不再是以《愛情公寓》裡的關穀神奇來科普“王傳君是誰”。

在拍《我不是藥神》那段時間,王傳君的生活裡發生了一件事,他的母親因為癌症過世了,這讓他對重症患者的狀態有更深的體悟。在演醫院清創那段戲的時候,王傳君的表現既揪心又真實,他說,媽媽當年住院就是這樣。

為了呈現最後呂受益瀕死的狀態,王傳君需要減肥。在開機之前,王傳君就每天跳繩跳4000個,等到開拍了就變成每天跳8000個。等到拍呂受益快走的那場戲,王傳君整整兩天兩夜沒有睡覺。這些付出,王傳君自己都不愛說,還是徐崢在各種場合一再提及,王傳君覺得那是他應該做的。

橘子是片中一個若隱若現的細節,呂受益總讓人吃橘子,最後呂受益走了,黃毛在門外的樓梯上默默吃橘子。王傳君解釋過,他覺得病人的抵抗力差,要補充維生素C,多吃橘子。這也是他拍戲前去醫院體驗生活的時候發現的細節。

呂受益有幾場吃東西的戲,在電影中的篇幅不大,實際拍攝的時候王傳君受了不少“苦”。文牧野有個外號叫“文保保”,一場戲拍幾十條是常態。徐崢和王傳君在包子鋪裡的戲,王傳君為了表現角色對食物的渴求,一場戲連吃了44個包子,期間吐了3次。

《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東北藏不下我這條巨龍”——譚卓】

譚卓為了片中一段一分鐘的鋼管舞戲,練舞練了兩個月,原本劇組安排她每天練一個小時,她自己加到三個小時。排這場戲的時候,譚卓的雙腿都是紫紅色的淤血痕跡,要上很厚的粉底才能遮住。後來,譚卓看了醫生才知道,因為軟骨碎了,所以一直滲血,而且這種挫傷是永久性的,平常就處於發炎的狀態。

徐崢問譚卓,為什麼要從東北來北京?譚卓說,因為東北藏不下她這條巨龍。自此,譚卓得了一個外號“譚巨龍”。文牧野談到譚卓,說她是個看《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都會哭的人。在《我不是藥神》在上海電影節做千人首映的時候,譚卓坐在王傳君和章宇中間看電影,期間哭到不能自已,上臺的時候,情緒依然久久不能平靜,連話都說不出,直接背過身去平復心情。

錄製推廣曲《生如夏花》那天,譚卓又哭了。她看著身邊的夥伴們,摟了摟導演,哭著哭著又笑了,唱起那句:“我從遠方趕來,恰巧你們也在。”

《我不是藥神》9天破20億 這些幕後你未必知曉

【“一會別停下,我送你個禮物”——章宇】

“黃毛”章宇是甯浩推薦給文牧野的。最初,章宇是2012年《黃金大劫案》的時候跟甯浩結緣,但兩人沒合作成,章宇去演了另外一部獨立電影。

36歲的章宇,變成了20歲的“黃毛”彭浩。他在電影裡的臺詞很少,對徐崢說的話算多的了。這種寡言,是章宇向文牧野提出的。

他喜歡自己琢磨,有時候琢磨出點意思,就偷偷準備“驚喜”。黃毛跟程勇在碼頭的一段戲,程勇問:“你是不是特看不起我。”黃毛回答:“是,以前是。”這個感動的瞬間,其實是即興的創作。

文牧野回憶拍攝的時候,章宇跟他說,一會別停下,送你個禮物。章宇就在夕陽下走到程勇身後,學狗叫嚇唬他,徐崢立馬就接上了,“你還咬人啊,黃狗”。於是此後的對話,溫情的意味被渲染得更為濃烈。

花這些心思,是因為《我不是藥神》是一個創作氛圍很好的劇組。徐崢率先起了一個很好的表率,放下架子,文牧野有時候要求一場戲拍十幾條,徐崢也毫無怨言。這給所有演員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大家願意在戲裡付出所有。

一直在相對小眾的獨立電影裡打轉,《我不是藥神》是章宇最商業的一部作品。在《我不是藥神》進組之前,章宇正在拍攝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沒想到,《大象席地而坐》此後的命運讓人咂舌,胡波在家裡結束了生命,影片在柏林電影節斬獲了影評人費比西獎。

被精準計算的哭點,來自新人導演文牧野的設計

文牧野是甯浩找來的。文牧野改完初稿的劇本,甯浩帶著文牧野去找徐崢,當時三人聊完,徐崢沒給準話,只是讓文牧野再回去改改。過了一年,徐崢再看到劇本,立馬給文牧野回信,說他看到淚目,直接問,什麼時候能開始。

這一年時間裡,文牧野在劇本上做的最大的改動就是,把程勇從慢粒白血病患者,改成一個普通的平凡小人物。徐崢覺得,這樣讓程勇這個人物更有發揮空間,同時觀眾能更快代入進程勇的視角里,對一個平凡人到英雄的轉變感同身受。

從籌備到上映,文牧野花了3年時間,他從各方面都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不管是在拍攝現場,面對演員的提問,還是在宣傳期間,面對媒體的提問,關於劇作本身的種種,文牧野都有一整套完整的邏輯體系來應答。

比如,《我不是藥神》的題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文牧野認為,這兩者其實完全是兩個故事,前者是在中國發生的血淋淋的故事,後者是一個人從反同者到認同者的轉變過程。

比如,《我不是藥神》看哭了很多人,但也惹來一些疑問,是不是有些地方太煽情了。文牧野直言不諱,當然要煽情。他認為,《我不是藥神》首先起點是一個類型片,它是商業電影,“咱們仔細想想《泰坦尼克號》傑克沉下海的時候,那個時候音樂響的是什麼樣的?往死了煽情。”

再進一步講,比起《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內斂的風格,《我不是藥神》選擇了面向更廣大觀眾的拍法。文牧野覺得,前者在中國放映的話,電影院可能20分鐘人就走沒了。他想得很清楚,要做的是可以讓普通觀眾從頭看到尾的電影。所以,他做的不是剋制,而且他認為剋制和高級是不劃等號的,準確和達到電影應該達到的目的,給更多人情感共鳴,是他想要的。所以,他精準設計了電影裡的哭點,基本上觀眾想掉眼淚的地方,都在他的預想之內。

從題材來講,《我不是藥神》在國產電影裡是稀缺品,其氣質與很多韓國社會運動題材的電影類似,被稱為中國版的《熔爐》、《素媛》、《辯護人》。文牧野對待這個問題的思考是,表面看因為國內沒有這樣的電影,於是大家覺得像韓國電影,往深了說,這是對於自己國家文化的自卑感,不相信中國可以有英雄,或者說不相信中國可以有這樣的電影。他希望,從《我不是藥神》開始,會是一個轉折點,此後會有更多創作者,把眼光投向現實題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