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帝國傳奇系列》丹麥帝國:丹麥的大國時代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丹麥帝國:丹麥的大國時代

丹麥帝國

丹麥帝國(1533年——1814年),(丹麥語:kongeriget danmark),是泛指16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初這一段時間的丹麥。這段時期是丹麥的‘’大國時代”。由於這段時間丹麥與挪威是聯盟共主關係,並且是由丹麥主導,所以也叫丹麥-挪威王國。其前身是丹麥、挪威、瑞典三國組建的卡爾馬聯盟,在瑞典離開後,聯盟實際解散。丹麥便與挪威單獨組建聯盟最終形成由丹麥主導的聯合政體。其鼎盛時期領土囊括今丹麥、挪威、瑞典南部、石勒蘇益格公國、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及聖托馬斯、聖約翰、聖克羅伊島、加納等海外殖民地。但近代隨著鄰國的崛起和其他歐洲大國戰爭的波及,領土日益縮小,1814年基爾條約中規定丹麥割讓挪威予瑞典,標誌著丹麥與挪威長達數個世紀的聯盟正式破滅。丹麥雖然仍保留格陵蘭、冰島、法羅群島等海外領土,但已元氣大傷開始由曾經的歐洲大國逐漸淪為日德蘭半島上的一個二流小國。

(1)輝煌的時刻

丹麥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當今的丹麥君主瑪格麗特二世女王的祖先可以追本溯源到公元94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世界上上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圖譜,隨著時間的變遷而不斷擴張、整合。而丹麥則比較特殊,它的領土在歷史變遷中是越來越小。

丹麥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0—11世紀是“北海大帝國”時代,14—15世紀是“北歐大帝國”時代,16—18世紀是北歐強國時代,19世紀之後是半島小國時代。

現在的丹麥雖然領土狹小侷限於半島一隅,但其歷史上也有過輝煌的時刻。早在十一世紀曾征服整個英格蘭和挪威建立北海大帝國。1380—1814年,挪威附屬於丹麥。1658年以前,瑞典耶蘭府的斯考、布京、居屋三道屬丹麥。1864年以前德國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二州屬丹麥。丹麥在1397年成立的卡爾瑪聯盟(丹、瑞、挪)中居統治地位。而且有一段時間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擁有殖民地。

(2)帝國的衰落

但進入十六世紀後丹麥王國開始衰落。

1523年瑞典解盟獨立。隨後戰爭頻發,丹麥王國也開始逐步衰落,克里斯欽四世時期第一次卡爾馬戰爭(1611~1613年)爆發。

這是克里斯欽四世國王想為自己樹立聲譽而發動的一次戰爭。戰鬥主要發生在卡爾馬要塞周圍,戰爭中,那支由克里斯蒂安四世努力重建的軍隊接受了第一次檢驗,取得了部分成功。攻克了瑞典東部的重鎮卡爾馬。丹麥雖然贏得了勝利,但對國家並無多大意義,對國王來說也並非是光輝的奇蹟。當時的瑞典國王已經上了年紀。為了避免犧牲許多無辜老百姓的生命,瑞典國王卡爾九世建議克里斯欽國王進行一場個人之間的決鬥,來決定戰爭的勝負。然而,丹麥國王認為,瑞典國王已經年老體衰,不管誰勝,都不會給他帶來光彩。所以,他粗魯地拒絕了瑞典國王的建議。戰爭中, 當時的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爾夫帶兵南下,進入當時屬於丹麥的斯堪尼亞地區大肆蹂躪,給丹麥造成了很大損失。雖然戰後以簽訂有利於丹麥的條約告終,但丹麥除了繼續保持其北歐領導大國的地位外,並未完全達到戰爭目標。反而造成了瑞典人對於丹麥的深惡痛絕,以致後來入侵丹麥。

(3)三十年戰爭

1625年三十年戰爭時期信奉新教的丹麥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為擴大丹麥在德意志地區的影響力在英、法、荷三國的支持下與新教聯盟共同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發動進攻,很快便佔領德意志的西北部,與此同時,由曼斯菲爾德率領的英軍則佔領波希米亞西部。

雖然前期節節獲勝,但於16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僱用聲名顯赫的波希米亞貴族華倫斯坦的僱傭軍,華倫斯坦不負其所望,於該年4月擊敗曼斯菲爾德,其後再擊敗丹麥,並控制了薩克森。丹麥被迫於1629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定《呂貝克和約》,並保證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務。這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伸延到波羅的海。這次的失利削弱了丹麥的國力而瑞典此時開始興起。

(4)托爾斯滕森戰爭

三十年戰爭進入法國-瑞典階段後,克里斯蒂安四世覺得已經必須遏制瑞典。他擔心瑞典會因戰爭勝利而超過丹麥。以及波羅的海的主要地區落入瑞典手裡。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外交行動並與俄國結盟企圖吸引俄國參與反對瑞典;並竭力干預結束三十年戰爭的談判。這一做法也引起了瑞典的不滿,1643年5月,瑞典樞密院決定對丹麥開戰。戰爭局勢對丹麥極為不利:瑞典由於三十年戰爭的成就而在德國獲得進攻丹麥的據點;聯省共和國(荷蘭人)同意在海上以艦隊支持瑞典人。倫納特•托爾斯藤森指揮的在波希米亞的瑞典軍隊(當時正準備進攻維也納)迅速回師,直插丹麥南部。這是克里斯欽四世的第三次戰爭。瑞典軍隊進入丹麥後,又大肆進行劫掠和破壞,使日德蘭和斯堪尼亞受到了重大損失。尤其是日德蘭半島,儀在幾年之內就遭受兩次浩劫。沒有人想到會有戰爭,所以丹麥的國防不堪一擊。托爾斯滕森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到1644年1月,已經佔領了日德蘭半島。丹麥處於崩潰的邊緣。

1645年2月8日在法國與荷蘭的斡旋下丹麥被迫與瑞典簽訂了屈辱的和約。根據條約,丹麥把哈蘭地區(現為瑞典的西南部沿海地區割讓給瑞典30年)。同時,把在16世紀從瑞典人手中奪過來的哥得蘭島也割給了瑞典;挪威也失去了兩個郡的領土(耶姆特蘭省和海爾耶達倫省)。此外還規定,凡是瑞典的船隻經過鬆德海峽時,一律不交海峽稅。丹麥至此完全喪失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

到了其兒子(弗雷德裡克三世)、孫子(克里斯蒂安五世)時期,丹麥雖然奪回挪威地區但卻進一步喪失了斯堪尼亞地區領土。

(5)大北方戰爭

1700年,大北方戰爭爆發,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四世與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結盟企圖奪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地區,但出師不利,戰爭剛開始他就被查理十二擊敗,被迫簽署合約,承認荷爾斯坦因完全獨立。但1709年當他得知瑞典在波爾塔瓦戰役失敗後,便和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聯邦結盟,重現開戰,並於1720年取得勝利,但仍無法奪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只是獲得了石勒蘇益格公爵領地。

(6)解體

由於多次戰爭對於丹麥國力的損耗,丹麥開始奉行中立政策避免再加入歐洲大國間的紛爭。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戰爭期間丹麥保持中立。1767年丹麥宣佈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

1814年基爾條約簽訂,在拿破崙戰爭中戰敗的丹麥割讓挪威予瑞典,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丹麥與挪威數個世紀的聯合正式破滅,

瑞典-挪威聯合成立。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六世成為聯合王國最後一位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