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從土家鼎罐飯中尋味

鼎罐 ,鐵質,球形底,中間有一道突起的“箍” ( 線 ) ,箍上均勻排列四片小鐵片,名“耳子”,是抬鼎罐的著力處。蓋呈平形,邊緣向下突出,有一根“把” ( 握柄 ) 。

鄉愁,從土家鼎罐飯中尋味

土家人熱情好客,多以大米飯待客。即使煮糙米飯,鼎罐底的飯和苞谷面,形成一罐兩樣飯,上面多數糙米飯,底下少許大米飯。

鄉愁,從土家鼎罐飯中尋味

煮鼎罐飯分為兩種煮法,一為緊水乾,二為半緊水乾。緊水乾便是全部為一顆淨米。待水燒開後,才把淘好的米下到罐中,一直悶到水乾飯香為止。中途要摻入紅苕洋芋或是包穀粉子,便要揭開罐蓋,攪和均勻,還得把多餘的米湯舀出來。緊水乾或半緊水乾,都有一道工序,那便是把握好火候,適時端下鼎罐後,仍在火坑裡煨著,並時不時把鼎罐車一個方向,稱之為火欣飯。等鼎罐飯在火坑裡按方向車了一個圈之後,罐中飯也早就火欣得香噴噴了。

鄉愁,從土家鼎罐飯中尋味

土家人待客,舀鼎罐飯也講究。對於客人,則舀中間的米飯或是洋芋飯。罐壁鍋巴雖然黃燦燦,顏色喜人,但只舀給家中小孩或是婦女。給客人舀飯時,鐵瓢也不能碰響,否則認為對客人不敬,而客人聽到主人開始刮鼎罐鍋巴便也領會罐中之飯不多了,“吃飽了,不要了”。由於鼎罐飯是靠悶熟的,所以煮出的飯特別香軟可口。只可惜,隨著農村取曖方式的改變,火坑的消失,鼎罐也失去了它的價值,漸漸淡出了農村人生活。

鄉愁,從土家鼎罐飯中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