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1979年,當時在西安美術工作團上班的王蒨老師和她的同事,一起成功複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大”秦兵馬俑。所謂“原大”,就是與真兵馬俑一模一樣大。

40年後,作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王蒨和西安美術學院合作,申請“中國古代音樂舞蹈陶俑複製巡展2018國家藝術基金”,她要讓千年前的樂舞陶俑在她手中“復活”。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作品“唐代彩繪女俑”,原文物出土於“昭陵陪冢·鄭仁泰大將軍墓”。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作品“唐代雙環髻女俑”,原文物出土於陝西長武縣。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在修改學生的造型

“我經常講,古代沒有照相機,但是有陶俑,它再現了歷朝歷代的時代風貌、社會習俗和人物、器物的真實模樣。陶俑就是記錄歷史的一種方式,它比相機更直接、更生動。”

王蒨從事陶俑複製造型工作40餘年,複製了6000餘件陶俑,其作品曾作為國禮贈送給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多年的實踐中,她掌握了一整套複製彩繪陶俑的方法,使這一失傳已久的古代技藝得以恢復。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對陶俑的痴迷首先來自於她的父親王子云。王子云先生(1897年--1990年)是中國現當代雕塑理論藝術家,中國現代美術運動先驅,現代美術教育學派和美術考古學派的奠基人。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這是1935年王子云在法國留學時拍攝的明信片。“當時,我們的文物流失到海外,法國人制成明信片。父親看到了,就拍了下來,現在照片也成了珍貴的史料。”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1942年,父親回國後,帶領‘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途經河南時,在洛陽的山洞裡發現了一組唐代歌舞俑,這是為了躲避戰火專門藏進山洞的,父親拍攝了十幾張照片。

在我臨摹唐俑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中,再也沒有見過比這一組更精美的、更標準的,我認為它就是唐代最經典的‘霓裳羽衣舞’的具體形象。父親拍完照片就離開了,繼續他的考察。遺憾的是,這組唐俑最終還是毀於戰火。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當父親把已成絕唱的照片交給我時,他說,一定要把這組復原出來,要讓當今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古代究竟是什麼樣子……這是父親的遺願,如果我不把它再現出來,就會成為永遠的遺憾。”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1979年,也就是秦兵馬俑被發現的第6年,王蒨所在單位接到任務:複製“原大”兵馬俑!“當時沒有照片,只能先去秦俑館臨摹,然後再根據畫像進行復制。在雕塑家陳天的帶領下,我們五六個人就幹起來,整個塑形和燒製過程全靠摸索。那時,吃住全在北窯頭,一連呆了幾個月,最後成功整體燒製了跪射俑、將軍俑和士兵俑!單位開了慶功座談會,報紙上還發了消息!”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後來,我調進碑林博物館,1995年,我帶著自己複製的陶俑,參加了在比利時舉行的‘第44屆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獲得了金獎。當時由於中途轉機,再加上一路周折,不少陶俑都缺胳膊斷腿了,可是沒想到,展出非常轟動,尤其是‘西漢雜耍樂舞俑群’,外國人在展臺前模擬著人物的動作,如痴如醉。”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給我頒獎時,主辦方是這樣介紹的:‘60年前,王女士的父親到我們西方學習藝術;60年後,王女士帶著中國古老的藝術來到歐洲,而且把這麼精湛的古老技藝傳承下來,這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聽完我就落淚了,這只是一份工作,卻被提升到了人類文明傳承與發揚的高度,我感到自己祖國文化藝術的偉大,從此覺得自己肩負使命。”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陶俑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系統性工作,它需要各個工種的協調配合,僅制泥就需粉碎、去雜質、沉澱、反覆砸柔,才能成為‘熟泥’。”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接下來塑形、制模,按泥胎,然後將胎燒成陶,接著上色,最後是做舊,僅僅做舊,又需要13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是‘開臉’,人物傳神全憑最後的‘點畫’中……”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掌握技藝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瞭解古代藝術的文化底蘊,掌握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如果把中國歷史比做一個人,漢朝就是我們民族的少年,張揚無度,無拘無束,漢俑裡的長袖善舞,人已變形,幾乎不能站住,但是它們就是要盡情儘性。”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複製作品“唐代盛世仕女俑”,原文物出土於陝西長安縣。

“到了唐朝,你看,唐妞站在那裡,氣定神閒,雍容華貴,豐腴的身軀一點也不臃腫,腹部反而呈現一道優美的拋物線,她就是大唐盛世的符號,代表了強國豪邁的氣概,展現了盛世璀璨的風采。”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你聽,佩環叮咚,蘭香陣陣,一位騎馬的唐朝麗人馳騁而來:她頭頂褐色高帽,身穿緊身白衫,足蹬尖頭黑靴,這是去赴宴飲樂,還是踏花歸來?! 一聲長嘶,駿馬揚起輕塵,麗人已融入人流, 留下一陣清脆的蹄聲……”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複製作品“唐代女子馬上樂隊俑”,原文物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金鄉縣主墓”。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靈魂和精神,如果不能把這些特徵表現出來,那複製陶俑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隨便應付,把時代弄得含糊不清,那更是對文化的極大褻瀆。”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作品“唐代素色女俑”

2015年,退休多年的王蒨因為一件事情,引發了內心不捨的陶俑情結:這一年習近平主席參觀西安博物院,並提出批示:“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這句話猶如一束光照進王蒨的心裡。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於是,她決心做一件工程,她將40餘年來收集的各類樂舞陶俑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將歷代中最具代表性、最優美的套、件文物遴選出來。同時,自籌資金,聯繫組織西安美院雕塑系學生複製陶俑造形,並帶領同學們去各博物館參觀、講解各時代的陶俑作品,幾個月的時間製作了30餘件套作品。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2017年年底,王蒨與西安美術學院合作申報的國家藝術基金得以通過。“我很感謝美院雕塑系的博導石村教授、馮昌泰博士等20餘位雕塑系的博士、碩士生們,共同參與塑形工作。有了他們的參與、合作,才使陶俑複製工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通過這項工程,能夠使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從而熱愛複製陶俑,動手觸摸到那些遠古時代的脈搏,才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希望和未來。”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年輕時的王蒨,與自己複製的陶俑“相看兩不厭”。

在別人眼裡複製文物是一件枯燥的事,可王蒨為之痴迷一生:“每次臨摹的時候,我都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它們能聽我講話,安慰我,鼓勵我,彼此心心相映。”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王蒨作品“唐代彩色女俑”

幾十年來與陶俑相伴的日子,王蒨無數次“重返”長安:她看到了漢家宮女手持花枝,翩翩起舞;看到了高髻峨眉、面如滿月的唐妞向她招手;看到了身著胡服的少女縱馬過街,春風得意……

複製中國第一個“原大”兵馬俑的她,要再現“中國古代樂舞俑”

已逾74歲的王蒨心中有夢,她要讓兩千年間輕歌曼舞的陶俑一個個“復活”,讓古老的文化展現出璀璨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