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最近不少朋友問我是不是放棄寫作了,我的答案是:沒有。

年初至今,頂著“國內知名文旅實戰專家“的光環,我在福建、廣東、四川、山東、吉林、北京、河南等近十個省市頻繁穿行。這種經常性的三更睡五更起,讓去年做花溪弄景區累垮後還沒恢復過來的身體更加疲累。唯一可做心理慰籍的,是各地的不同美食,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美味,給了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福建,我去的是福安市。

晚餐,美女老總陳凌鳴女士請我和同行的劉銳先生吃當地菜餚,土筍凍、清燉河豚、流蜞炒蛋等等,還有些海洋貝類熬製的稠乎乎、甜齁齁的湯品。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土筍凍的原材料不是竹筍,是革囊星蟲,這是一種類似於黑褐色胖蚯蚓的海生蟲類。土筍凍入口微涼,可能是因為蘸了料汁,後味酸甜。

流蜞炒蛋,也是用海蟲做的,流蜞長的有點像北方的小鼻涕蟲,和雞蛋混炒一起,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細細品品,口感微鹹清甜。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這些昆蟲據說都是大補的珍品,但可能酒喝的略微多了些,我沒有嚐出太多的鮮香滋味。劉銳很是可憐,他不喝酒,也吃不得帶糖的東西,又素來不吃奇怪的食物,晚餐基本上都是喝茶,最後餓著回酒店吃了泡麵。

第二日的早餐在穆陽鎮,這是一個古樸的小鎮,街道和民居完好的保持著歷史的印跡。巨大的榕樹,陳舊的木門窗、殘缺的磚土牆,一切都似乎靜止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鎮子中心的道路很難走,一方面源自狹窄,另一方面因為擁堵。每日清晨,來自周邊村民們密密麻麻的聚坐在路邊賣菜,身前的竹簍裡裝著帶露珠的小捧青菜和水果。有的老太太揹簍裡其實只有兩三把菜,賣完後,便和一旁的人說著我聽不懂的閩南語,聊的熱火朝天。見我想拍照,老太太站起來嗔怪的做了一個要打的動作,卻自己忍不住先笑了。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美女陳總說的味道最佳的扁肉店在一處不怎麼幹淨,看著陳舊的招牌下。她打量了我和劉銳一眼,體貼的說:“我們都一碗扁肉就好了,這兩位先生,扁肉和線面都要。”這讓我們略有些尷尬。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熱騰騰的扁肉先端上來,筷子攪動之下,肉香和滷香、面香持續的向鼻孔和嘴巴里進攻,雖然嘴巴離碗最多不過二十釐米,但還是差點沒忍住口水。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扁肉類似北方的餛飩,不同的是這裡扁肉的面皮薄的幾乎透明,而且上邊澆了打了滷的肉菜臊子,鹹味剛剛好,鮮味也剛剛好,加上扁肉薄且軟,三兩口便囫圇吞棗般吃完一碗,恰如豬八戒吃人參果,明明很香,卻沒嚐出其中滋味。

剛吃完扁肉,線面也端了上來,線面類同於北方的掛麵,但更細一些。線面上也澆了同一種打滷臊子,面香和臊子裡的肉香、菜香,各自散發卻又糾纏在一起形成合力,我依然快速的結束了它的誘惑,意猶未盡。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旁邊吃飯的鄉親和美女老總目瞪口呆的看著我和劉銳風捲殘雲的結束了這場戰鬥,也許我們已經給當地留下一個故事,關於吃貨的傳奇。

廣東梅州五華縣,胡慧萍先生和陳鴻明先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道客家人,也是我們合作的農業旅遊項目的兩位投資人。都說廣東人會吃、敢吃,殊不知客家人更是懂吃、能吃,而且能喝酒。我這個對酒向來不怯場的人,今年三次醉酒,都是醉倒在了五華。

頭殼湯和醃面,是五華人的傳統早餐,起初是胡總帶我嚐鮮,後來成了我來五華縣雷打不動的標餐,這同樣也是胡總的必吃早點,他說這味道是他童年日日思念的美味。

頭殼湯,類似於北方的羊雜湯做法,不同的是用豬頭肉和頭骨熬製。頭殼湯,湯色濃亮黃稠,上面漂著切的細碎的枸杞葉。湯很燙,得小口小口的呡,且胡椒很重,喝下的每一口都是濃濃的麻香味,咬一口肉,勁道十足卻不腥不膩,一碗喝完,頭上已沁出細密密的汗珠。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醃面,是將細細的麵條用開水反覆燙熟,再用豬油炒熟的蒜蓉攪拌,端上來,便有一股豬油特有的香味,這種香味是不少七零後兒時食物短缺時魂牽夢繞的味道記憶,只是現在條件好了,面前的豬油味道,卻總不及小時候那滲入靈魂深處的香味。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不吃奇怪食物的劉銳依然拒絕美味的五華特色早餐,當然了,五華別的稀奇古怪的食物,比如五華淡水魚生、油炸小青蛙、紅燒小盤鱔、南瓜塊燉南瓜葉等等,任你如何勸說,劉銳也都不動筷子。我曾在飛機上問他五華的飯菜如何,他想了半晌,鄭重的說:“其實五華飯店裡的白米飯味道還是不錯的。”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四川簡陽,市中心龍泉山上有座玉龍山莊,這裡的室外火鍋,是我比較中意的。

山莊的火鍋和成都市區的火鍋一樣,很麻、很辣,光聞著就辣的嗆鼻子。但又有所不同,這兒的火鍋吃著辣香,卻辣口不辣心、不辣胃,據說這是因為山莊老闆老方總把底料熬製的火候把握的極為精準。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這兒的火鍋蘸料材料充足,蒜泥、芹菜、香菜末、蔥花、辣椒末、花椒、香油、醬油、辣醬、豆瓣醬、味精、雞精等等,林林總總加起來約二十來種,調完後,小碗裡是滿滿的多半碗蘸料,有時候就感覺不是吃火鍋,而是吃蘸料,當這許多的蘸料滋味混雜在一起時,這火鍋就沒有了不好吃的道理,只剩下口齒留香的美味享受。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簡陽的羊肉湯在成都地區非常有名,和北方把羊湯當做午餐和晚餐不同,這裡的羊肉湯是本地人的早飯。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簡陽羊肉湯的做法是將羊肉洗乾淨,加上羊骨、鯽魚等熬製。吃的時候,將羊肉撈起切片,用炒鍋放羊油爆炒,再倒入熬好的羊湯燜燉。端上來的羊湯,湯色白亮,喝著滋味十足,卻沒有一點點羊羶味,只有滿口肉香。當然,如果來碗米飯做成羊湯泡飯,這其中的滋味更佳。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我在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南等省都喝過不同的羊湯,味道大多相近,唯有簡陽的羊湯,異常鮮美,我淺薄的揣摩,這可能是因為加了魚的緣故,想想中國漢字的“鮮”字,不就是“魚”字加“羊”字組成的嗎?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北京,首都。

從元朝開始,北京就是皇親貴胄、達官貴人的聚集地,各地的美食名吃都匯聚於此,在適合本地口味的改良後,成為北京獨特的美食小吃,耳熟能詳的就有烤鴨子、涮羊肉、豆汁焦圈、炒肝、灌腸、餡餅等等,不一而足。

地道的老北京涮羊肉,味道很獨特,不同於內蒙古和四川的涮鍋和火鍋。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第一次吃北京涮羊肉是小學時跟著父親吃的,店主據說是北京東來順的一位退休師傅。印象中羊肉片很薄,韭花很辣、豆腐乳很鹹,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很怪,卻又沒法形容,沒想到三十多年過去了,這種難以形容的怪味竟然成了我的童年記憶裡抹不掉的一處印跡。

我去北京講課和辦事的次數不少,雖然大餐美食沒少吃,但內心其實總想著再吃一次童年記憶裡的北京涮羊肉。後來,我硬拽著半農學院的趙洪鳴院長專程去找,一路走一路張望,直到遇到一家名為“和慶齋”的涮鍋店。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按照記憶,我點了羊肉、豆腐、白菜、粉絲,小料調了韭花、芝麻醬、豆腐乳。等著上菜的空兒,趙總認真的說:“你這算是正宗的老北京吃法。”我發誓,他作為一個新北京人來評價我的吃法是不是老北京的地道吃法,我是不大信的。

這家飯店的牛羊肉很正宗,不像很多地方用凍鴨子肉冒充。水開後,把薄薄的肉片夾入銅火鍋,等待三十秒,將熟的恰到好處、口感鮮嫩的肉,狠狠地壓入小料碗裡,等撈出來時,韭花的異香、芝麻醬的醇香、豆腐乳的鹹香,都已經深深地滲進肉片,放入嘴中時,已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此刻就感覺嚥下的每一口肉,都讓“北京”朝著“北平”更靠近一點。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快降落了,出遊超過十天的胃已經躁動。此刻我在想,到家後,我到底該吃羊肉泡饃還是葫蘆頭泡饃,或者biangbiang面、蘸水面、旗花面、臊子面、熱麵皮、涼皮、擀麵皮?西安的美食小吃也是有些過多了,選擇起來著實不易。

《溯史行吟》——途食記一

後記一:中國太大,好吃的地方美食太多,但無論多好的珍饈,都遠不如記憶裡父母微笑端出的茶飯。

後記二:此篇算作途食記的第一篇吧,未提及的各處美食美味,容我緩緩精力,日後再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