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怒砸冰箱”到悄然轉型,一個你並不瞭解的海爾

當人們對海爾的認知還停留在家電品牌時,近年來鮮少有類似於“砸冰箱”這樣爆炸性新聞的海爾,其內部卻在發生著鉅變!

張瑞敏在2000年便明確提出始於企業信息化的海爾新經濟之路,接下來的“人單合一”模式探索,去掉組織科層制,取消了一萬多名管理人員,海爾從製造型企業已悄然蛻變成平臺服務型企業。平臺上的每個人變成了追求市場目標的創客,通過鏈接海爾平臺內外部資源,形成多個共創共贏的生態圈,其中大健康產業生態圈的構建,近年來表現亮眼!

佈局大健康產業 創建海爾醫療平臺

海爾金控旗下醫療平臺(簡稱:海爾醫療)作為海爾佈局大健康產業生態圈中的一環,探索的“醫患合一”模式,就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生動實踐。在傳統的科層制模式中,患者圍著科室轉,而“醫患合一”模式打破了科層制的固有結構,充分激發出醫護人員的自主性,自發提升服務品質,形成“醫護圍著患者轉”的全新服務格局。

緊扣患者和醫院的痛點,海爾醫療通過“模式+資源”的雙重賦能,在不斷升級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使其成長為一個自驅動的開放平臺的同時,自身也逐步成為醫療健康生態的構築者和運營者。其結果就是生態內醫療服務的質量不斷提升,醫療服務的半徑越來越大,為患者帶來更優質就醫體驗,為用戶生命質量創能。

如杭州怡康護理院加入海爾醫療之前,在傳統的科層制管理模式下,像大多數普通民營醫院一樣,存在人才資源匱乏、患者來源單一等問題。加入海爾醫療後,在“醫患合一”模式賦能下,怡康轉型成為一個開放的創業平臺,醫護人員成為平臺上的創客,開始圍繞用戶(患者)轉。為解決用戶痛點,怡康不斷與用戶交互,精準劃分用戶群,已成功打造老年社群和殘疾人社群2個社群,實時發現用戶需求、傳遞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不到一年時間,患者滿意率大大提升,床位率由50%提升到85%。

截至目前,海爾醫療已打造了重症康復、老年護理、特色內科、腫瘤治療等特色專科,上海、杭州、長沙、樂山、蘇州等地 6家醫院加入海爾醫療,擁有了5000張床位的醫療服務能力。

从“怒砸冰箱”到悄然转型,一个你并不了解的海尔

從“醫患合一”到“網養平臺”

海爾醫療在“醫患合一”模式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迭代出“網養平臺”,即通過線下、線上的“萬鏈共創”,融合醫生集團、智能硬件、藥品採購、醫療器械、公立醫院等多方資源形成產業鏈聯動的物聯網綜合醫療平臺。

在線下,鏈接各類醫院、高校和社區服務機構,對外輸出服務、標準、品牌,進一步讓醫療服務惠及社區和居家患者,打破醫療服務的空間界限。

在線上,推出醫療社群交互雲端問診平臺——海優康APP,通過“一鍵就醫”讓診前諮詢、診中治療、診後跟蹤反饋等環節在雲端實現,患者、醫生、護士通過該平臺與患者進行零距離交互,讓患者體驗“時刻被關注”的就醫服務。

在“網養平臺”模式下,海爾醫療可以鏈接優質的醫生、護工,以及中醫等特色服務資源,充分實現線上和線下資源的聯動,突破了時空限制,將服務半徑擴展到院外,讓資源湧進居民社區,送到千家萬戶。

據健康界瞭解,該模式已在上海市青浦區率先落地,通過社區服務觸點,周邊居民成為該模式的首批受益者。社區的方阿姨,因長期臥床導致雙臀患有壓瘡,藉助於該模式,護士、護工上門服務,2個月的精心護理讓方阿姨的病狀實現了有效好轉;社區的陳阿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需要家人實時照料,前一段時間不小心走失,隨身佩戴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便立即將“信號”發給家屬手機和 PC 端後臺,避免了一場意外的發生。

“網養平臺”內的共創各方,能夠重新發現和定義自身的價值。以醫生資源為例,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只服務於某家醫院、服務範圍有限的醫生,而是獲得了多元化的執業平臺,自身價值得到了拓展;醫療設備供應商獲取了精準的用戶需求,產品價值得到了提升……這無疑是利己、利他的多方共贏的新生態。如今海爾醫療正將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區域,正如2018年12月28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2018年醫療新生態高峰論壇”,本次論壇以“萬鏈共創、盈康生活”為主題,旨在將這一模式複製到湖南乃至華中地區,促進公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融合發展,並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實施,為更多的用戶帶來健康關懷,為更多的生命創能。

从“怒砸冰箱”到悄然转型,一个你并不了解的海尔

見微知著,海爾醫療的發展讓我們見到海爾轉型為平臺型企業的決心與成果。或許“去海爾化”後的海爾,更值得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