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喜歡籃球的朋友是不是好奇過一些籃球規則是怎麼誕生的,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24秒規則是怎麼誕生的,喜歡的朋友請關注留言。

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們普遍感覺NBA比賽變得死氣沉沉,因為場上的速度大慢——每當支球隊取得領先,就會開始拖延時間,把球牢牢地控制住,直到終場哨響。面對這樣的困境,落後的一方不得不採取犯規戰術,以罰球換取球權。就這樣,籃球比賽變成了犯規和罰球大賽,NBA失去了魅力。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有些球隊在前兩節領先後就會打控球戰術,這種現象像病毒一樣傳染開,蔓延到整個NBA。1950年11月22日,韋恩堡活塞與明尼阿波利斯湖人打出了史上總得分最低的比賽,活塞隊以19比18獲勝。除了罰球之外,兩支球隊各只投中4個球。最後一節,活塞只拿了3分,而湖人隊只拿了1分。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對教練來說,他們的任務是贏球,所以他們會利用規則允許的一切可能來爭取勝利。錫拉丘茲民族隊的老闆丹尼·拜亞松深知教練的苦衷,但他看到自己的球隊深陷在拖延戰術的泥淖之中,感到十分痛心,他決心要改變這種現象。拜亞松想職業籃球如果不受時鐘的限制,肯定不會有生命力,在職業棒球和橄攬球的比賽中,都有條文限制保守的戰術。拜亞松認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把球從球員們手中“奪走”。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拜亞松很快著手試驗他的創意。1953/1954賽季結束後,拜亞松在錫拉丘茲組織了10名球員打試驗比賽,限制每支球隊每次進攻的控球時間為24秒。後來,NBA同意在賽季前的熱身賽中試用拜亞松的想法,最終NBA投票同意在新賽季常規賽實行新規則。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控球的問題解決了,但犯規數仍然不少,於是NBA又制定了一條新規則,即限制每支球隊在每節比賽中的總犯規數,當某支球隊單節犯規達到這個數字之後,每次犯規對方都要執行罰球。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新規則立竿見影。引入24秒進攻規則的第一個賽季,NBA球隊的場均得分達到93.1分,比前一個賽季增加了136分。1955年,凱爾特人成為NBA歷史上第一支賽季場均得分超過100分的球隊。三年之後,所有NBA球隊的場均得分都超過了100分。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對於拜亞松的發明,NBA當時的總裁波多洛夫說:“引進計時器是NBA歷史上最重要的大事。”而錫拉丘茲民族隊的前鋒多爾夫·謝伊斯則認為:“沒有這條規則,我想這項運動肯定會死亡,這個主意拯救了這項運動。我想遲早會有人想出這個辦法來的,就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一樣,但真正想出這個辦法來的人是丹尼(拜亞松)。”

24秒規則的誕生,從19比17到場均100分

為什麼拜亞松當初要以24秒來限制控球,而不是30秒或其他時間呢?拜亞鬆解釋說,一般每支球隊在一場比賽中出手投籃120次,而一場比賽的時間是48分鐘,也就是2880秒,將這些時間分配給每一次投籃,剛好是24秒。

你們還有什麼想知道的籃球規則嗎?歡迎留言和關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