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的如意算盤!


銀保監會的如意算盤!


01

有朋友留言說:今年34歲的我已經開始恐慌自己的養老生活了,雙獨的我們要照顧四位老人,再加上二胎的下一代,還有高昂的房貸,我感覺肩上的擔子無比沉重。

這不,銀保監會閒來無事,又在盤算著怎麼給大夥養老,就是怎麼看起來都是個坑。

近日,銀保監會表示,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即以房養老)擴大到全國範圍。

那麼,什麼是以房養老呢?

所謂的以房養老,又被稱作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簡單來說就是老人將自己的房屋抵押出去,以便定期獲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去世後,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

通俗的理解就是你把房子給我,我來給你養老,銀保監會的如意算盤打得非常好。

倒按揭是以房養老中最主要的形式,起源於荷蘭,成熟於美國,沒錯,它就是一個舶來品。

但是,國外的月亮未必就一定是圓的,目前以房養老可以說是失敗的。

截至今年6月,有多家保險機構獲得試點資格,但據業內統計,業務得到落地的僅幸福人壽一家,全國範圍內也只有98戶家庭、139位老人完成了承保手續。

這說明了什麼?一個是保險公司不願做業務,另一個是老人們也不敢買產品。

02

能夠獲得房屋產權,為什麼保險公司不願意開展業務呢?

說到底還是害怕虧損,金融機構畢竟不是搞慈善的,不想做虧本買賣,瑟瑟發抖唄。

房產評估機構按照目前行情給房子定價後,保險公司和老人簽訂協議,每個月給到固定的養老金,而且終生不變,老人百年後才可以把房子處理掉。

對金融機構來說,這裡邊有兩個弊端:

一個是幾十年後房屋價值的不確定,如果遇到日本那樣的樓市泡沫破裂,房子貶值就完了。

一個是資金流動性問題,保險機構不但沒有保費的流入,還要一直負擔養老保險金,保險公司就沒有資金去投資賺取利差了,直到老人去世後處理完房產,才能拿回資金。

而且,對於保險公司、保險受益人來說,這相當於一個對賭協議:

如果受益人長壽,則保險公司可能會虧;反之,會賺。

這個令阿財想起了上世紀的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傑妮1875年出生在法國阿爾勒,傑妮90歲,因為沒有了孩子,無人來贍。

於是她決定,用自己在法國的房子,和一個律師簽下了一份反向貸款的協議。

律師同意每個月支付傑妮2500法郎,直到其去世,在傑妮去世後,這個房子要歸律師所有。

可是,傑妮居然活了122歲,律師一家支付了將近100萬法郎,才獲得了傑妮價值30萬法郎的房子,足足高了好幾倍。

這對律師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他只活了77歲就病死了。

03

可老人們為啥也不敢買這個產品呢?

對於中國的老人來說,子女才是最重要的,

想著自己辛苦掙來的房子最後可以留給兒女。

就算是老人們自己沒孩子,是孤寡老人,幹嘛非要抵押給保險公司拿那點養老保險金呢?

按照目前的產品設計,如果房產估值為100萬元,每月到手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額大約為2500元,一年就是30000元,只有3%的收益,比餘額寶利息都不如,也太虧了。

要知道過去十年,幾乎所有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都在3倍以上,折算成年化漲幅超過15%。

很多人就在心裡犯嘀咕:年輕的時候,用幾十年的時間剛把放貸還清,到老了又要每月套現,剛給銀行打完工,接著繼續讓保險公司敲骨吸髓,寶寶心裡苦啊。

要阿財來說,還不如把房子賣掉,租一個好點的公寓,手握大把的現金,也可以放在貨幣基金裡邊吃著利息,沒事就出去旅旅遊,見見老朋友,多自在。

可是銀保監會為什麼還要大力推廣呢?

保險資金缺口太大,銀保監會也很無奈,架不住猛增的老齡人口啊。

根據民政部預計,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33年前後將翻番到4億,到2050年左右將達到全國人口的1/3。

而且,由於上世紀70年代以來獨身子女較多,現在雙獨夫妻負擔四個老人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狀況,如今國家又提倡二胎,真是上有老下有小,亞歷山大,哭暈在廁所的節奏。

真是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啊。

PS:告訴阿財,你覺著以房養老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