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繪事後素”是什麼意思?

《八佾》中,孔子和子夏曾經對《詩經·衛風·碩人》的詩句進行討論,“繪事後素”正出現在這段討論中: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3·8)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發現,“繪事後素”和“禮後”之間是被解釋與解釋的關係。當子夏追問“禮後乎”時,孔子認可了子夏對《詩經》的理解能力。

《論語》中的“繪事後素”是什麼意思?

《衛風·碩人》

首先得從師徒二人討論的這句詩說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寫的是美人的外貌和神態,翻譯過來就是“有酒窩的臉笑起來很美,黑白分明的眼睛顧盼生輝”。“素以為絢兮”不屬於《碩人》一詩之中,大概可以被譯為“潔白的底子上施著文采”。孔子對這幾句詩的解釋是“繪事後素”。

按朱熹的說法,“繪事後素”其實是“繪事後於素”。也就是說,先有潔白的底子,才能進行繪畫。用這個說法來看前面的詩句,美人先有了美麗的五官底子,薄施粉黛後才會更美。

《論語》中的“繪事後素”是什麼意思?

在潔白的紙上作畫

再看子夏的進一步追問。“禮後乎”意味著“禮”在“素”和“繪事”中對應被放在後面的“繪事”。那在禮之前的底子是什麼呢?

朱熹說:“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

也就是說,在禮儀規範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先有道德品質,先有一顆善心,也就是先達到內在道德,這才是禮之本。在這個基礎上施行禮儀規範,做到外在道德,才是孔子所期望的狀態。子夏理解到了這一點,所以孔子認為他已經具備了言詩的能力。

“繪事後素”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在對兒童的道德教育上,比起讓孩子們努力完成外在的道德規範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先有一顆合乎道德期望的善心。

對善心(內在道德)和善行(外在道德)之間的關係,你又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