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

古代人讀書和今人的差距非常大,不管是制度上還是所學習的教科材料相差都比較遠,而且不是官家的孩子想要通過讀書出人頭地必須經過有一個漫長的歲月。

像明朝宰相張居正十一歲就考取到了秀才的情況非常少,還有隋唐房玄齡十八歲就中了進士這都非常難得,秀才是縣州級考試中榜者的稱呼,舉人是省級考試中榜者稱呼,經皇上親監考的三名分別為狀元、探花、榜眼。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

提到狀元大家就會聯想到“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高官厚祿”等等人生大喜事。

從歷朝歷代的狀元來看也確實差不多都是這樣,尤其是看電視劇的時候剛剛中榜的那段時間被鄉里鄉親捧的高高在上的,來抱大腿的人不計其數,當上駙馬爺的也多了去。

而大家說道秀才的時候一般都會想到“寒窗苦讀、窮酸秀才”,好像秀才在古代並不招人待見,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酸舉人”“酸進士”等,考試等級從低到高為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

這樣看起來確實是個初級,那秀才的學歷放到今天來說也真的很低嗎?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

說起關於秀才的影視作品大家應該都會先想到《武林外傳》裡面的呂秀才吧,呂輕侯其實後來也正式做了戶部侍郎,只是他中了秀才之後一度窮困潦倒,所以秀才做得比較久大家就怠慢他了。

“秀才”的意思是才之秀者,出自《管子·小匡》,東漢時期因為光武帝劉秀的原因被改為“茂才”,還有秀士的稱呼,秀才不是官是學位名,但是比起普通老百姓的權力要等一節,和舉人相比相差又很大,雖然只有一級之差,而舉人登科即可授予官職。

那秀才有高於百姓的權力卻又不是一官半職,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呢,而且還有人以為秀才相當於初中生,真是如此嗎?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

秀才不是考一次就完事的,各個地方的規定也略有區別,一般三次到五次,而且次數要全部中才算的上是秀才,就中了一次兩次那隻能稱呼為“童生”。

從文獻資料來看想要中秀才,必須要背誦以下書籍,《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等,這幾本書字數加起來有四十萬七千多字,不同的朝代略有不同,而背誦這些知識最基本的。

另外還要理解書中的知識和主線,包括書籍上的註釋都不能遺漏,字數加起來又是個龐大的數字,而且在考試中要靈活運用。想想現在有多少初中生看過這些書呢?

另外就是參考的人數,因為是初級所以參考的人數遠遠比後面的舉人要多很多,拿明清來說,秀才是每三年舉行兩次,錄取的人數按照大中小三個縣來數,小縣十個左右,大縣三十多個的樣子,想想上一屆的或者上上一屆的只有之前沒有中的人都可以來參加考試,有老有少。

想要在這麼多人裡面出類拔萃難上加難,錄取的幾率百分之十都沒有。所以放在今天來比較考秀才的比一本還稍微難一點,除此之外古人讀書的條件和交通也遠遠不如今天,尤其是偏遠的地方想要得到書籍都不是容易的事。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

中了秀才之後不僅可以免除徭役,去見知縣也不用下跪,尤其宋朝時期的讀書人位置很高。

而且有一個小細節,古代房屋比較講究,注重風水,所以國家對於百姓蓋房子的高度都有統一的規定,但是你若中了秀才之後,家中蓋房子就可以比別人高三寸,這樣路過的人一看,這個房子比左鄰右舍的都要高心中就有數了,這家人出過秀才。

所以古代秀才的學歷相當於一本,考試甚至難於本科,你還覺得秀才都是“酸秀才”嗎?不要被電視劇騙了,只是因為在等級裡面是初級,導致很多人以為秀才只是個識字的。

這樣來看難怪范進五十多歲中舉興奮到瘋癲了,科舉的路比想象中太難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