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说起清华大学,每年数百万莘莘学子梦寐以求之地,可是又有几多人了解清华的苦难历程呢?可以说清华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的血雨腥风,也陪伴走过了中华民族一步步从深渊走向崛起、富强的百年历程。可是你知道是谁缔造了清华,是谁在国难面前延续了清华自强不息的血脉的吗?

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清末民初的外交家和教育家,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少小勤学,14岁公派留学美国

唐国安1858年9月出生于现在广东珠海市的香山唐家湾,字国禄,号介臣。 小时候在家乡读私塾,学习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4岁那一年,恰逢他的族叔,上海著名洋行买办唐廷枢,有一同学担任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他的这个朋友就是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这时候,容闳正拟选送一批公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于是唐廷枢向容闳推荐了包括唐国安、唐绍仪等人在内的六名唐家子弟。经过严格的考试,唐国安与詹天佑、梁敦彦等人一起,成为了清朝公派的留学幼童。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后由于清朝官员认为否认留学价值,同时美国发生的排华浪潮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清政府提前终止了“公派留学计划” 。唐国安在进入大学刚两年,就被迫中断学业,于1881年返回中国。但这一段留学生涯给唐国安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他教育思想的源泉。

中突辍学,各行历练

唐国安14岁离家到美,到回国时已经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了,可由于市中途辍学归国。回来之后,清朝政府并没有给唐国安什么优待,既没有高官,也没有厚禄。唐国安只能自寻出路,用现在的话说“大学生毕业了,自由择业,双向选择”。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唐国安先生回来之后,就先到了其族叔唐廷枢主管的开平矿务局任职,从一名小职员做起。后来回国逐渐熟悉国内情况后,先在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任教员,再以后在榆营铁路、粤汉铁路、津浦铁路任过职。

期间还与朋友颜惠庆开辟《南方报》英文版,任过《环球学生报》主笔……虽然职务不高,职业转换频繁,但是他却长期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49岁,全身心投入留学教育事业

1907年,那年唐国安已经49岁。由于唐绍仪的举荐,唐国安入京任职,先是担任总督府译员,后为袁世凯家族的家庭教师,终于在1907年成为外务部储才馆的正式司员,协助处理 国际事务。此时恰好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应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以培养中国的现代化人才,唐国安参与了对此事的筹划。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第二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制订了一个长达32年的留美学生派遣计划,唐国安成为中方新成立的游美学务处的全职会办,办公地点设在史家胡同。这个部门由三人负责:周自齐为总办,范源濂与唐国安为会办,但另两人均为兼职,因此唐国安就成为了实际负责人,所以也称他为坐办。

1909年,身为外务部考工司候补主事的唐国安,参与主持了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选拔工作。从报名的500人中遴选出了47人,这些人中有后来清华大学的两任校长梅贻琦和金邦正,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之一的秉志,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刚复等,组成了游美学务处第一支外派留学生队伍。

这次行动的首战告捷,将留学先驱容闳的事业,在中断30年之后重新接上,也为后来持续向美输送留学生积累了经验。

历尽艰辛,缔造清华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通过这一次的选拔、外派工作实践,唐国安意识到,与其将生源参差不齐的学生直接送到国外读预备学校,不如在国内就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工作。

于是,他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积极寻找校址,筹建留学生肄业馆。1909年冬,经宣统帝准奏,游美肄业馆接收清华园,将其中的工字厅衙门作相应修缮,并在周边兴建讲堂、礼堂、学生宿舍、斋舍、医院、教职员住宅等,经过一年的建设,新学校 于1910年末竣工。

1911年11月,清华学堂因辛亥革命的持续升温,学生陆续离开了学堂,加之清政府将退赔的庚款挪作镇压革命的军费,美国人一怒之下拒绝拨付,清华园不得不暂时关停至第二年5 月。在这半年期间,学堂监督周自齐与副监督范源濂,先后摇身变成了国民政府高官,离开了清华学堂,唐国安却无意仕途,他在 1912年3月自参加海牙国际禁烟会议回国后,便只身留在了学堂,独立支撑摇摇欲坠的局面。当时一些不法分子企图抢劫清华园,为了保卫学校财产,唐国安与庶务长、自己的侄子唐孟伦,买入一批枪支,扩充校警一倍,日夜巡逻守护校园。同时,唐国安积极奔走在复校的路上,他一面在行政上上书外交部与教育部,请求将学务处归并学堂,整合清华学堂,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向各银行贷款,暂时维持学堂的日常运行,并向财政部催要所欠学堂的20万两白银。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1912年3月,在唐国安的申请下,民国政府撤销了游美学务处,将其工作一并交由清华学堂处置。 1912年 5 月,经过唐国安的不懈努力,清华学堂终于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复学。在唐国安主持下,清华学校通过各地报纸广而告之,郑重宣布重新开学,360名学生如期归校。10月,教育部下文对清华学堂进行了西化改制,更名为 “清华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唐国安被任命第一任校长,同时任命的还有副校长周诒春。

累死任上,自强不息精神千古

唐国安从走马上任清华学校校长至病逝,仅为短暂的两年四个月,但他却将这一段时光活出了很高的质量,强化了清华学校自强不息的精神。

他与周诒春一起根据历年的办学经验,制定了《清华学校近章》,改变了清华学堂浓郁的科举气息。其中包括在学校中实行文理分科,使培训专业细化;将仅按照年龄分段的高、中等科的混合招生,确定为中等科统招,高等科插班的形式等。这俨然就是一所移植到中国的美国学校,这种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诠释和实践了“留美预备”学校的实质。学校第一届包括侯德榜在内的 16名毕业生,全部合格毕业,送至美国。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1913年7月,由于学校发展所需各项经费的增加,唐国安再次上书外交部,追要庚子赔款剩余的六十余万元,并强调专款的专用,为保证清华的壮大提供了经济保证。同年,唐国安还两次申请扩大了校园应用面积,共扩展了 480 亩用地,比清华学校原来的450亩还多出30亩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土地保证。

由于多年的劳累,唐国安还在默默坚守谋求复校期间,就留下了心脏病隐患,191年,他三次发病仍不遗余力,在病情再度加重的8月21日,他向外交部提交了自请免官的报告,建议由周诒春接替自己继任校长,第二天,报告尚未复批,他便逝于任上,年仅55岁。

一个珠海唐家湾留美幼童,首任清华校长,力保清华血脉

​ 唐国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胸怀世界的承前启后的教育家。当初庚款留美计划虽然随着腐朽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但因唐国安坚守而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清华校园,却为这一事业的发酵和壮大留下了火种。他终其一生,为留美教育事业传递出最强的声音,他不仅是容闳幼童留美计划的承继者,更是留美教育事业的光大者,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对他的学生及后世英才影响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