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汕頭曾經的百貨大樓、騎樓等特色景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用什麼方式可以留住這些“老汕頭”景觀?有的人選擇用文字記載,有的人選擇用鏡頭記錄,有的人選擇用繪畫還原。而潮汕“80後”設計師許自瑋卻選擇微雕模型。通過他的巧手,80年代汕頭老市區的街頭巷尾、店鋪行當和建築風光更加直觀立體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老街、騎樓、理髮店、走鬼攤……許自瑋用心、用情講好每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他將傳統手工藝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傳統手藝變得更酷炫、更流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讓這些烙遍時間印記的微縮景觀成為對我們生活的記錄與追憶。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製作微雕模型《老屋》紀念祖母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灰色的瓦屋頂、地上鋪滿豆腐塊般的紅地磚,角落裡的炭火爐正燒著水,晾衣竹竿上的衣服隨風搖曳,房子邊上的電線標筆直地豎立著……這個只有A4紙的九分之一大小、比例為1:72的手工模型,便是許自瑋老家陽臺的縮影,更是許多“老汕頭”的家的樣式,雖然袖珍卻十分精緻,充滿了生活氣息。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許自瑋製作的手工微縮模型《老屋》

許自瑋的老家位於老市區的二馬路,出生後前10年的生活他都是在這裡度過的。9年前祖母逝世,出於懷念與祖母和生活了10多年的老屋,從小就喜歡拼裝模型的許自瑋,決心自制一套手工微縮模型《老屋》,再現祖屋天台的場景。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手工微縮模型《老屋》再現天台的場景

許自瑋《老屋》的微縮比例高達1:72,而一般手工模型的微縮比例僅為1:12。手工模型的微縮比例越高,製作難度便越大。“人手對於這些微小物件的拿捏和把控是最難的。”許自瑋坦言,為了方便在一些細小材料上雕刻,除了動用美工刀、剪刀、砂紙、鑷子等工具,他還自制了一些特製的工具,以滿足精準的雕刻要求。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手工模型所用的材料也幾乎都是身邊觸手可及的物品,有的甚至是廢品。主要包括粉筆、牙籤、紙巾、電線銅絲、油泥和PVC板等,以及各色顏料。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和工具,真正做起來卻非常考驗技術和耐心。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籤、鐵絲充當製作材料

“不同材質的物品有其各自的適合程度,只做一個的物品和無限複製的物品所需材料又有所不同。”由於對微縮比例的換算與把控存在很大的難度,許自瑋從選材製作到初步定型基本都要反覆嘗試1-3次,有時甚至更多。物品稍微大了一點,看著彆扭,調好比例快成成品時又會因為顏色、肌理不符而不得不重頭來過。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作品部件精巧細緻,惟妙惟肖

“在我那麼多作品中,感情最深的還是《老屋》。”《老屋》不僅是許自瑋的入門作品,也承載了他許多心血和汗水。這件作品,是對祖母的深切思念,亦是對老屋那段舊時光的美好懷念。也是這一次的創作,許自瑋開始走進微雕模型的世界,在這條路上,一走便是十幾年。

2011年,許自瑋開始在深圳從事設計工作,幾乎很少回家。這些年,許自瑋不僅要應對繁忙的工作,還時常穿梭於多個城市之間。但只要一有時間回汕頭,便會帶著相機來到小時候生活過的老市區,走街串巷,拜訪鄰居,收集生活點滴,保存成資料。利用自己的設計專長,製作老街模型,已成為他如今業餘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粉筆雕出工夫茶具 匠心打造牛肉不同部位

懷著對這座城市、尤其是對老城區的眷戀,許自瑋創作了“老街回憶”懷舊系列情景模型。“老城區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目前許自瑋“懷舊”系列模型中涵蓋《老屋》、《理髮店》、《初中教室》、《老市政府大門》、《百草堂》、《老鋪、三輪車》、《青石板路》、《騎樓》等,再現了80年代汕頭大街小巷的歷史風茂。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老街回憶”懷舊系列情景模型

在《理髮店》微縮模型中,小木桌上擺了一套工夫茶具,包括茶缸、三個茶杯和一個茶碗,惟妙惟肖,像是家家戶戶標配的白瓷茶具“迷你”版,潮汕韻味十足。令人驚訝的是,這套茶具竟是用粉筆雕刻出來的。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許自瑋的作品《理髮店》

雕刻粉筆並非易事。市面上的粉筆大多是工業化生產,裡面留有不少小氣孔。一個小氣孔就能使作品變形,不可控因素極大。為了保證粉筆中不含空心氣泡,許自瑋通過分析粉筆成分,自己動手做成更加實用的圓條,降低作品的毀壞率。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自瑋用粉筆製成的工夫茶具

除了建築題材,許自瑋還將創作觸角延伸至潮汕美食。牛肉火鍋、腸粉、紅桃粿、無米粿、炒粿等潮汕特色美食的微縮模型琳琅滿目,讓人垂涎欲滴。其中,最讓許自瑋愛“恨”交加的,當屬《牛肉火鍋》這一作品。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牛肉火鍋》手工微縮模型

一開始,朋友讓許自瑋幫忙做《牛肉火鍋》的模型,從不吃牛肉、甚至一聞到牛肉味就噁心的許自瑋是拒絕的。但懷著記錄潮汕美食文化的初衷,他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創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煎熬的。許自瑋帶著口罩穿梭於各牛肉檔和市場,強忍著“難受”的氣味拍攝牛肉各個部位的清晰紋理和形狀。之後,花了3個星期利用不同的材料與顏色模擬調製,做出牛肉不同部位切開擺成盤的模型,最終整件作品完成耗時4個月。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許自瑋對生活的觀察入微和對細節的重視,在他的作品中便可窺見一斑。《牛肉火鍋》中餐桌上那一層透明的一次性桌布、《物條腸粉》中零星散落用過的紙團和墊桌腳的紙板、《初中教室》中課桌上的三八線和塗鴉,給整齊劃一的佈局增添了幾許不經意的靈性,更具潮汕生活氣息。讓人一看到作品,彷彿就被拉回到80年代的汕頭,勾起那些點點滴滴的回憶。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獨自創作難免孤寂 尋覓志同道合的人

縱觀許自瑋的微縮模型,自始至終都沒出現過一個人物。除了人物製作本身難度大,許自瑋不希望因為人物的存在而帶給觀眾距離感,希望通過空無一人的模型讓觀眾自己帶入那個情景。

目前,許自瑋還有《百貨大樓》、《小公園亭》兩件作品一直未能完工。由於實物都已拆除或翻新,沒有完整的圖片資料,這兩件作品的創作一再擱置,這也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但他仍堅持著,花了3年時間蒐集百貨大樓的資料圖片,也許還會更久。

在快速的城市生活節奏下,選擇微雕的人越來越少,其中選擇懷舊題材的更是少之又少。獨自創作難免感到孤寂,許自瑋一直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也希望有人能傳承這項手藝。

許自瑋的作品和故事曾登上《汕頭都市報》,還被創刊於1999年的目前國內唯一一本國家體委屬下綜合性模型專業雜誌《模型世界》挖掘並刊登。作為一名工匠,他總是會反覆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斷改善自己的技藝,力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享受著作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

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的是言傳身教,在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種依賴於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的傳承方式,是現代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所無法替代的。對於青少年,許自瑋有著特別的期待,希望他們能放下手機、電腦,走進微縮的手工世界,領略潮汕文化的魅力。

潮汕青年說|許自瑋:我讓40年前的汕頭變得比A3紙還小

如今一有空閒,許自瑋便在工作室做潮汕微縮模型。打開臺燈、擺好工具、拿好刻刀、選好角度、平心靜氣、全神貫注,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他的每一件微雕作品都要和時光一起經歷這樣的雕刻與打磨,方得精品。

許自瑋說,等到70、80歲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們講解潮汕的歷史文化,更立體地展現昔日的景觀,這種堅持和等待可以敵得過時間的無情。其利雖微,卻長久永恆。

後記

一開始,許自瑋只是為一個回憶所作,憑藉自身的熱愛,秉承手藝人的執著,讓現代藝術融入傳統匠心。身為一名工匠,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經得起質疑,每一件作品的問世,都有著它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有幸福甜蜜,也有辛酸悲傷。工匠,值得被尊重。

在這個信息更迭的時代,希望能有更多像許自瑋這樣的人,帶領潮汕傳統歷史人文通過挖掘、展示、聚合,走上產業化道路,歷經時間的洗禮後再次煥發生機。

文 | 湯圓

圖 | 許自瑋供圖

◤ 關於潮汕青年說 ◥

由新浪潮汕 × Hey想見共同推出的專訪欄目

意在通過講述潮汕年輕人的生活經歷,

分享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歡迎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號【Hey想見】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